当前位置: 庐山_庐山旅游 >> 基本信息 >> 苏东坡与诗僧参寥子的世外之交
参寥子,即宋僧道潜,字参寥,浙江于潜人,卜居智果寺,年龄比苏东坡小七岁。自幼出家,经学文史,无所不读,因诗句清绝,颇得苏东坡的赏识,二人成为好友,参寥子是出现在苏东坡诗句里最多的僧人。
熙宁十年(年),苏东坡被派人徐州太守,此时的苏东坡早已名声在外,欧阳修去世后,文坛盟主之名即降到苏东坡的头上,以中土鸿儒之冠远近皆知。在徐州任上,后来成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正式前来拜谒苏东坡并请求列入苏东坡的门下。经秦观的介绍,这时,一个重要人物开始出现在苏东坡的生命里,他就是诗僧参寥。令人惊奇的是,苏东坡在杭州任通判三年期间,参寥子就住在附近的一个城市,但苏东坡却从未听说过他。也许那时的参寥子还在遥远之处悄悄地观察着苏东坡并对其羡慕不已吧。
参寥子虽然为僧,但其主要成并不在佛学,而以诗歌出名,有诗僧之称,并有《参寥子诗集》传于后世。参寥子摆脱了衲子气与蔬笋气,诗歌里具有强烈的世俗味道,其代表作《秋江》:
赤叶枫林落酒旗,白沙洲渚夕阳微。
数声柔橹苍茫外,何处江村人夜归。
此诗一经写成,便广为称颂。
再看他的名作《再游鹤林寺》:
招隐山南寺,重来岁已寒。
风林惊坠雪,雨涧咽飞喘。
壁暗诗千首,霜清竹万竿。
东轩谪仙居,洗眼共君看。
其中,“东轩谪仙居,洗眼共君看。”交代,能入参寥子法眼的,唯有苏东坡所作的诗。由此可以看出,参寥子与苏东坡的诗歌修养上惺惺相惜,这是他们能成为朋友最重要的基础。
元丰三年(年),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死里逃生的苏东坡到了黄州后,开始认真思考人生的意义,于是便开始研读佛经,游览道观。苏东坡刚到黄州时,在亲朋旧友都急于与苏东坡撇清关系的情况下,参寥子写信慰问苏东坡,让苏东坡颇为感激。苏东坡在回信中说:
“仆罪大责轻,谪居以来,杜门念咎而已。平生亲识,亦断往还,理故宜尔。而释、老数公,乃复千里致问,情义之厚,有加于平日,以此知道德高风,果在世外也。”
元丰六年(年)三月,参寥子从杭州远道而来看望苏东坡,故友相见悲喜交加。苏东坡将其安排在雪堂,与从四川前来看望他的巣谷住在一起。他们一起游历黄州山水,唱和诗文,舒畅快活。次年三月三,苏东坡带着参寥子、徐得之等人一起最后赏了定慧院后山上的那株海棠。相聚的快乐时光总是短暂的,苏东坡接到调移汝州团里副使的一纸诏令。眼见分别在期,参寥子留别苏轼一首《留别雪堂呈子瞻》:
策杖南来寄雪堂,眼看花絮又风光。
主人今是天涯客,明日孤帆下渺茫。
苏东坡以《和参寥》为题,次韵小诗一首:
芥舟只合在坳堂,纸帐心期老孟光。
不道山人今忽去,晓猿啼处月茫茫。
惆怅满怀的参寥子与茫然的苏东坡都希望这种的相聚的日子再久一些。于是,参寥子决定陪着苏东坡到江西筠州看望自己的弟弟。苏东坡与参寥子同游庐山数日,虽然只写了三首游庐山诗,但其中一首《题西林壁》成为能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相媲美的最好的庐山诗。
元祐四年(年),苏东坡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领军浙西并兼任杭州太守。此时,参寥子卜居智果寺为主持。一次,寒食节那天,苏东坡去拜访他,只见智果寺下面有一泉水从石缝间汩汩流出,泉水清澈甘冽,参寥子便撷新茶,钻火煮泉,招待苏东坡。这时,杭州城及周围地区的风光旖旎处,总有二人结伴相随的身影。元祐六年(年),苏东坡又受到朝廷的重用,返归京都。
临行前,他写下《八声甘州》,这既是对友人参寥子的辞别,又是对杭州的辞别: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绍圣元年(年)四月,章惇拜相,他先拿昔日的好友苏东坡开刀,苏东坡是被贬到广东大庾岭以南的第一个人。苏东坡在惠州期间,参寥子不忘自己的好友,经常派人给他送礼品、药品、书信来探望。
绍圣四年(年),苏东坡被贬谪海南儋州,参寥子派一个沙弥到海南岛去看他,带有一封信和礼品,并说要亲身去看他。苏东坡在《与参寥子书》的回信中说:
某启。专人远来,辱手书,并示近诗,如获一笑之乐,数日慰喜忘味也。某到贬所半年,凡百粗遣,更不能细说,大略只似灵隐天竺和尚退院后,却住一个小村院子折足铛中罨糙米饭便口吃,便过一生也得。其余,瘴疠病人。北方何尝不病,是病皆死得人,何必瘴气。但苦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参寥闻此一笑,当不复忧我也。故人相知者,即以此语之,余人不足与道也。未会合间,千万为道自爱。
“未会合间,千万为道自爱。”即希望两人不见面的时候,各自珍重,多么知心的一对老友。
据说,苏东坡被贬海南后,参寥子也因与他交情深厚,受牵连,被责令还俗。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年),曾肇为之辩解,复为僧,崇宁末归老江湖。
参寥子一生道德高尚,不慕虚名,他在苏东坡仕途得意之时,总是远离他,不给他增添任何麻烦和负担,但总在苏东坡遭受流放和困顿时,及时出现,提供各种帮助。他们的友情就是患难之情,所以能知交终生。苏东坡有这样一位世外高人作朋友,何其幸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