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_庐山旅游

读故事学知识夜航船读书笔记2

发布时间:2023-2-8 11:33:46   点击数:

把标题里面的“听故事”改成了“读故事”主要是因为这是读书笔记,目前还没有同步制作相关的视频分享,所以用“读”字我认为更加贴切,在这篇读书笔记的开头,我还是要重申一下,《夜航船》毕竟是创作于数百年前的文学作品,不管是当时的认知还是因为时代的原因,很多东西都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因此我们要辩证看待里面的内容,取精华而舍糟粕。

古人对天地的认知

与《夜航船》一样,明代蒙学书籍《幼学琼林》开篇也是从天文地理开始讲起,本书卷一和卷二就是天文和地理,再往上追溯到南北时期的《千字文》开篇便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讲的就是古人对天地的基本认识,我们的祖先是充满智慧的,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求索,春秋时期曾子曾有“天圆地方”的“盖天说”,这一说法基本反映了当时人们认知的局限性,但这种局限性不是主观上的局限,而是受制于生产力水平而反映出的认知上的局限,是客观的。

天圆地方?

我曾读过屈原的《天问》,这首词一开始便是对一些自然界的事物质疑,其中有两句是“八柱何当,东南何亏?九天之际,安放安属?”大概意思就是说如果基于“盖天说”来理解这个世界,那么撑起这个世界的那八根柱子安放在哪里?天的东南方为什么倾斜?“九天”的边际在哪里,他们是怎么划分和连结的?所以即使是在屈原那个时代,人们也并不是完全相信先人总结出来的那一套东西,同样有自己的想法和疑问。当然除了发问,屈子这首词更多的是表达自己的一种情感和思想。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到了汉朝的时候,“浑天说”已经开始和“盖天说”开始争论了,并且这种学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我们老祖宗的天文思想中占主导地位。因为张衡的这一套理论在当时能够比较好地解释太阳东升西落、月亮星辰的运行规律,更重要的是符合当时中国传统的哲学和阴阳学说。天圆地方和阴阳结合,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比如传统建筑就很注重方圆结合和阴阳五行,同样在钱币的外形上,从战国时期的方孔钱到“秦半两”再到明清的铸币,大多数都维持着“圆形方孔”的基本形态,即使是到了中国近代,尽管没有了中间的“方孔”,这些“袁大头”之类的钱币依然维持着圆形,包括我们现在使用的硬币同样如此。

分星、分野

《象纬》一章主要讲的就是古人对地理方位的认识和划分,对日月星辰的认识,以及结合星辰的位置和地理位置的划分,认真研读的话,可以拓展到很多阴阳五行的相关知识,这些东西基本都是贯穿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之中的。张岱自己也说这本书就相当于一个故事”汇“,并不是他自创的东西,我们读这本书,是要解到这些词语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这样才更方便吹牛嘛!比如”九天“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里面那句”疑是银河落九天“我们小学都学过,我记得老师说这一句的大意是”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了人间“,那为何”九天“就能表示”人间“的意思呢?因为”九天“是古人以自身为中心点,加上东、南、西、北以及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一共九个方位代指当时他们认为的”整个世界“(这里的表述可能不太准确)。

另一个内容是”二十八宿“也就是我们平常经常提到的”二十八星宿“,因为黄道附近的恒星位置相对于地球上的位置是”基本不变“的,所以才如此划分出来。这个词出现的频率和相关的内容就更多了,比较经典的就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各七宿,比如我们熟知的《滕王阁序》里面就有”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这里的”翼“和”轸“就是星宿名称,”翼“属于南方朱雀七宿之一的火蛇,”轸“则是南方朱雀七宿之一的水蚓。这里还涉及到另外两个知识点”分星“和”分野“,分星就是把天上的星星划成一块一块方便观察,分野就是把天上星宿的位置与地理上的方位对应起来,因为地面上的位置所参照的星宿都是恒星,位置几乎不变,所以有参照的有效性。

网上找的二十八宿星图

就拿这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来看,首先我们知道滕王阁在南昌,在二十八星宿说里面翼轸两星代表着古楚地的”荆州“,但是这个”古荆州“和现在的荆州并不是指同一个地方,而是古代”九州“之一。根据《禹贡》的描述”荆及衡阳惟荆州“,古荆州地理位置应该是湖北的荆山到湖南的衡山之间,上包括了现在湖南和湖北的大部分地区,不严格地说,南昌的位置基本在湖南湖北两省南北的中线附近,庐山位于九江,在南昌的北方,两地隔鄱阳湖相望。另一句”龙光射牛斗之墟“同样也有应用到分野的知识,斗、牛两星宿属于北方七宿,对应地面的古扬州,包括了现在的淮河以南的长江流域的东南之地(不同时期的地界有所不同)。

纳音五行

纳音五行我就不懂了,网上查了一下,对于它的解释比较浅白,大意就是说假借古代五音(宫商角徵羽)和十二音律而组合成的纳音五行,所以也叫做假借五行。我才疏学浅,这部分没法展开,但是五行之说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光辉灿烂的一笔。

顺便提一嘴,“五音不全”说的“五音”就是指宫商角徵羽。

七曜

《幼学琼林》天文卷和《夜航船》天文卷-象纬里面讲到的很多内容基本是一致的,所以很明显能体现出两本著作都是总结性质而并非新著学说。不过《夜航船》中除了提到”七政“还提到了”七曜“,看到这个词是不是很眼熟,我们东边的”扶桑“之地,星期里面的每天就会用”七曜“来称呼,从周日到周六依次是日曜日、月曜日、火曜日、水曜日、木曜日、金曜日、土曜日,看起来比我们从一数到七要复杂。但是中日七曜代表星期的文化还是有所区别的,因为据说最早这个星期命名法先从印度传入中国,再从中国传入日本。我没有找到更多关于中国历法和星期的起源以及详细的联系,倒是看到有一些内容是关于中国古代历法和”二十八宿值日法“的,而”二十八宿“刚好就是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七宿,刚好是对应星期记日法的七天,果然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都是相通的。

《幼学琼林》和《夜航船》相似的内容

星斗学说

这一章还讲了三个故事,分别是五星会天、五星聚奎和五星斗明,五星会天和五星聚奎我理解都是表示罕见的五星聚会天文现象,我在网上找到有高人根据天文学方法以及历史上五星会聚发生的时间确认了颛顼创制新历法之年应为公元前年,其分析过程非常严谨,而且引用的资料都有理有据,可见其人功底之深厚。但是关于“五星斗明”提到的这个故事只有只言片语,故事本身很好理解,但是不知道这里的”五星“是否指的是”中斗五星“,因为”二十八星宿“说和”五斗星宫“说之间貌似区别还是挺大的,如果说共同点,那么就是他们都在天上。

五星和五行

《史记》说“天有五星,地有五行”,五行之说应当是源于人们对“五星”运动观测总结出来的规律发展出来的,古人在没有历法、没有地图、没有气象资料的情况下通过对天体运动的规律和自然现象的记载和分析,总结出出来一套阴阳之说,这也算是早期的哲学吧,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的。

总结

古人崇拜天地并不是愚昧无知,从根本上来说,是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未知力量的崇拜,是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他们善于观察天象,总结自然规律,并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以促进社会的发展,衍生出历法、天文、堪舆、宗教、地理、治水等等,这些都是在不断的总结和发展,是对物质的认知过程的卓越成就,本身就是一种方法论,奠定了我们今天更高的位置。



转载请注明:http://www.xhtty6677.com/jbxx/2449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