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_庐山旅游

一代大家张大千及其庐山图

发布时间:2023-2-7 9:23:17   点击数:

张大千的《庐山图》,论景是千山万壑,气势雄伟;论意是寄情山河,缅怀祖国。处理这样宏大的布局,寄托深厚的思国之情,必须具备气吞山河的胸襟和饱满的爱国热情,才可以发挥得淋漓尽致。——著名画家叶浅予

张大千是中国画家中学习古名家数量最多、最博的画家。在笔墨技法的训练上,他是获得古法精华最多、最好的画家。而且在表现技巧和风格上,他也是跨度最广的画家:从讲求笔情墨趣、逸笔草草的纯水墨写意,到金碧辉煌、色彩鲜艳的工笔画,甚至吸收了西方自动性技巧的观念,发展出个人风貌的泼墨、泼彩,创立了名闻遐迩的大风堂画派,因而成为中国画史上少见的最真全方位的画家。无论写意、工笔、水墨、设色,无不擅长,凡山水、花鸟、人物、走兽,无一不精,集文人画、作家画、宫廷画和民间艺术为一体,而且雅俗共赏。他兼能书法、篆刻,对诗词、鉴赏、画史、画论亦有精湛的研究。他画荷花和海棠及工笔人物,独树一帜,俱臻妙境。他与齐白石并有“南张北齐”之誉,被徐悲鸿誉为“五百年来第一人”。

《庐山图》局部

《庐山图》是张大千最大一幅作品,也是张大千先生最后的一幅画作。张大千将毕生功力画于一图,因为一生未到过庐山,凭所搜集的庐山相关书籍所述及照片,看了大量有关庐山的地理、历史、气候、典故等资料,加上之前对庐山的看法,创作出他脑海中的庐山图也是张大千的胸中庐山,整幅图画气势磅礴,画作以泼墨泼彩呈现出苍浑渊穆的面目,用抽象表现主义开拓了中国画的新领域,不愧为一代宗师。

《庐山图》汇集了张大千毕生的绘艺精粹,有扎实的笔墨涵养和泼彩大写意的融合。结构方面则展现了画家宏伟的凝聚力,使画面呈现慑人的震撼效果。大千先生为此《庐山图》鞠躬尽瘁,将他一生最后的一点心力,毫不保留地献给他的艺术事业,不但为自己的创作生涯留下最佳句点,同时也为中国画人留下不朽的典范。

《庐山图》是大千平生创作时间最长的作品。创作期间,他数次在画室里晕倒,医院急救,而每次都化险为夷。在平日里,他每画一阵,就得口含一粒心脏病特效药。这一旷世巨制,就是大千在“拼老命”的状况下,前后费时一年半完成的,他终于使气势雄伟、浩瀚万千的庐山真面目跃然纸上。

在这幅画中,大千以泼墨泼彩法写了的逶迤山势,云雾横锁,古木森森的庐山真面目。画中真体的形象大抵表现在山石、林木、屋宇,而重山密林则是彩墨一片,混沌交融以扩大画面空间。画面中笔法的“实”与墨彩浑然的“虚”交叠互用,实中带虚,繁密而不蔽塞、神气完足。全画铺陈,由右至左,时而雄伟,时而细腻,虚实间起伏转折,仿佛隐喻人生灿烂辉煌的高潮后,终了仍是宁静悠远的哲学观。故本画不仅收藏了大千先生毕生精湛的画艺风格,更内蕴着大师本人的处世态度与胸襟。

全幅从右方起首的一段,系以泼墨为主,整个有半幅属于实中有虚,云气掩映于崇山峻岭之间,但仍以实景为主,故整体而言还是实多于虚的结构:由于大千善于实中用虚,例如右首起段,云雾飘渺,峰峦隐现,谷底生烟;接着云散烟消,细皴密树,亭桥屋宇,历历可见;再而峰树深沉,如黑云蔽日;转眼却见飞瀑及左方山冈屋树,又似沐浴在明丽的阳光之中;末段峰蛮明灭,层次分明,山势直落幽深;最后以水天相接的平湖做结束。全画铺陈,时而雄伟,时而细腻婉约、几经起伏转折,进入昂扬的高潮后,终了以悠远宁静收尾。

此作完成达五分之四余,剩余部分未及完成,大千即己去世,因此画上未曾署款钤印,仅题了两首诗,藉以抒发他的情感和心境。前首“从君侧看与横看,叠壑层峦杳霭间。仿佛坡仙开笑口,汝真胸次有庐山。”显其自负及酝酿的情感;后一首“远公已远无莲社,陶令肩舆去不还。待洗璋烟横雾尽,过溪亭坐我看山。”以之明志,颇自矜其心许华夏正朔的身份立场。《庐山图》不仅是大千先生晚年创作的、最后也最重要的、耗时最长的一幅巨作,而且是他毕生创作的最大的一幅山水画,更是他生命之歌在艺术的金色大厅里高亢的绝唱,并久久回荡。

(请横着手机看)



转载请注明:http://www.xhtty6677.com/jbxx/2449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