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_庐山旅游

庐山会议—彭德怀

发布时间:2016-11-19 18:17:30   点击数:
庐山会议—彭德怀

那三年时间,千百万的中国农民进入一个死亡方程式:没食物吃,削瘦,浮肿,消肿,没食物吃,削瘦,浮肿。如此反复几个来回,死掉。这就是那个时代的特征,非正常死亡。而且出现了一个非常让人悲哀的现象:人吃人。

面对这情况,彭德怀架不住了。是的,彭德怀经历种种苦难,经历过最残酷的战争,最血腥的搏杀,从未后退。战场上呼啸而过的子弹、恐怖的炮声、血肉横飞的场景不能吓倒他,但此刻再也撑不住了。不是彭德怀不够强悍,很简单。打了一辈子天下,除了生存环境逼迫,也是为了天下苍生争口气,让百姓过好日子。然而天下打下来之后,却又大批百姓进入那个恐怖的死亡方程式,那么自己一生奋斗、一身战功还有何意义

——情何以堪啊?!。

庐山事件之前,彭一直在干军人活,党内地位不高,很少插足政治。庐山之上的彭德怀终于忍不住了,掉入政治泥沼。和当时军内大佬一样,彭德怀对刘少奇不感冒,但并不意味着他喜欢趟政治浑水。

史载一九五九年,大饥荒开始,一切仿佛回到解放前,仿佛来了一个轮回。既然回到原点,那么自己征战一生又有和意义?不满再次产生。

此时的彭德怀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忍饥挨饿的无名之辈,已经是名满天下的大将军。唯一不变的是实实在在的风格。无名之辈的少年因为反抗悲惨的生存环境而投军搞革命;赫赫有名的彭大将军在逆行政治涡流写了那封信。数十年过去了,少年变成老年,脑袋上长满了白发,不变的是那种人生态度——实实在在面对一切。   因为庐山会议之后,就是大饥荒。      大饥荒有多严重?没人能说出来有多严重。也没必要说出来,只需要指出一个事实就够了——最保守估计,两千万以上的人饿死。注意,不是老死病死出车祸或其它,是饿死。人吃人现象随处可见,从官方记载到民间传说都是证据。   悲惨状况,历史罕见。      彭大将军的个人冤屈,在这种历史惨状下就是沧海一粟,不值一提。正因如此,他的态度才显得如此难得。这话听起来有点矛盾。如果彭在其它历次运动中被拿下,最多就是个人冤屈,如粟裕、刘伯承。庐山之上的彭德怀成了那个悲惨年代唯一敢于把真相拿出来的人,唯一敢证实面对的人,这种人被称为社会的良心、民族脊梁。

鉴于当时严峻形势,信的口吻相当温和了,针砭了时弊但没有切中要害,换成一个一般人可能就淹没了。严重的是毛泽东的态度,直接把一封私信给公布出来,还加上一个标题:彭德怀同志意见书。

这是一个极为耐人寻味的举动。这个动作相当于把彭德怀扔到了火炉上。当时很多地方都出现问题,向河南、甘肃、四川,卫星一个比一个放得高,铁一个比一个炼的多,工程一个比一个干的大,人一处比一处死得多。在这种情况下提意见,相当于揭他们的盖子,揭他们的盖子相当于砸他们的饭碗,砸他们的饭碗自然跟彭德怀拼命。管你彭德怀出于啥目的,动我们的奶酪就要跟你拼命。所以在会议下半段,吴芝圃、李井泉这些人都要跟彭德怀拼命。      对于即将到来的严峻形势,毛泽东已经有所察觉。      上半场神仙会来看,毛泽东的用意绝对不是请大家来庐山玩玩这么简单。众所周知,共产党会多是出名的。在平时状况下,开这种会确实显得无聊而多余。然而每当关键的时刻,特别是有重大决策或者遇到困难的时候,开会就显得至关重要。      毛泽东把大老远革命同志召集到庐山,目的只有一点,就是团结。每个关键时刻,共产党都是靠团结度过难关。按照毛泽东的设想,大家统一脑袋,抛开杂念,好好干活,咬咬牙把大跃进挺过去,挺入社会主义中,那么一切困难都将灰飞烟灭。

现在各种回忆录上都说,毛泽东没有表态之前,支持和反对的声音差不多。其实不对,应该是支持的人更多一点。因为这些回忆录忘记了这样一个老传统:党史上,为某个人的意见延长会议时,就意味着这个人完蛋了。当年张国焘如此,后来高岗如此,如今彭德怀也是如此。这个时候,一些精明的人已经闻到火药味,开始转向。考虑到这个因素,所以说支持者应该更多一点。      毛泽东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要拿这封信看一看当时高级干部究竟是啥样。就是让大家争吵,再根据争吵结果制定下一步政策。此时的毛泽东,想的是如何把三面红旗高高举起,反对者统统打倒。因为在毛泽东看来,他的三面红旗就是党的政策,就是进入社会主义的方式。任何人反对,如果有人胆敢反对,那就是反党反社会主义反他本人,绝对吃不到好果子。

先谈一谈政治包袱。十大元帅基本上都有政治包袱。      啥叫政治包袱呢,就是在毛泽东那里,每个人都干过错事,要么反对过毛泽东,要么曾跟随过反对毛泽东的人。      比方说徐向前因为赞同过张国焘,一辈子胆战心惊。      比方说陈毅反对过毛泽东,天天检讨。      比方说聂荣臻因为陈官庄事件,更加小心翼翼。比方说刘伯承卷入土洋之争,战争一结束就退出军界。      大家都是闹革命,过着枪口滴血的生活,争论本属于正常,凭啥说反对过毛泽东的人就是错。呵呵,很容易解释,毛泽东最后成了领袖,也就是最大的领导。在中国这种文化体制下,领导总是正确的,越大的领导越正确。何况毛泽东最后成了全国人民的大救星。所以错的必须是其他人。就算当时不是,建国之后也是。这就是所谓政治文化中的“糟粕”吧。

百团大战

军人,特别是伟大的军人,这种宿命趋向更为明显。春秋时代的吴起,战国末年的白起,汉朝初年的韩信,大隋初年的高颖,大唐中段的李光弼,明初的傅友德蓝玉以及末期的袁崇焕,清朝中期的年羹尧,这些人的宿命缠绕了整部华夏历史,都是在完成伟大军旅生涯之后陷入一种莫名的灾难中,仿佛幂幂之中只有安排。      在新中国历史上,这种趋势传承下来,代表人物就是彭德怀。      彭德怀对中华民族立下两件大功,一是抗美援朝,另一个就是百团大战。若干年之后,或许大家对彭德怀和毛泽东之间那些芝麻豆子没兴趣了,一定会记得他对鬼子和美国大兵的功绩。      整个抗日战争中,中共最给力的一仗就是百团大战。在中共抗战史上,此战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投入兵力最大、影响力最大。      百团大战的策划者和指挥者就是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一九四零年到四一年,属于抗战最为艰苦的岁月,彭德怀指挥一二九师、一二零师、以及晋察冀边区一百零五个团(未算民兵)主动出击,在华北地区对日军掀起攻击波,前后时间跨度将近半年。      当时八路军以极其简陋的装备配合灵巧的战术打鬼子的正规军。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后来朝鲜战场的一个预演。这是一场只有彭德怀才敢指挥的战争。   一九四零年下半年,整个世界范围内,德国正蹂躏欧洲,东京和柏林会师印度的梦想大有可能成真。当时国民党在正面战场陷入低潮。汪精卫在南京登上汉奸宝座。此时的中国正在最黑的黑夜中。这一站恰到好处的吸引了日军,缓解正面战场压力,增加日本诱降中国政府的难度。这么打,才是真正的国共合作。      然而很遗憾,这一仗和毛泽东的政策相违背。      延安时代的毛泽东,主张尽力建立敌后抗日革命根据地。这么干一方面可以扰乱鬼子后方,更重要的是能够壮大自己。如果从历史上找一个参考模板,就是刘邦躲在汉中时的那个政策,坐看外边烽火连天,我自发自家实力。虽然战争刚结束,毛泽东很高兴,发电报祝贺之余甚至询问,这样的战役能不能再来一两次。是啊,影响太大了。      但后果很严重:吸引了鬼子的注意力,增加了鬼子进村的力度。      第二个后果是老蒋很在意。这一仗吸引了鬼子,缓解了国军身上的压力,本应搞笑才是。老将不一样,他有自己的观点:老子在前方跟鬼子拼命,家底都砸差不多了,你共产党倒好,跑到敌后去发展势力,一下子整出一百多个团来。长此以往还了得,还不把老子江山的墙角给占了。不行,得想办法。      鬼子增加兵力扫荡也就算了,反正大家不共戴天,我不弄死你,你就要弄死我。如果我不想办法弄死你,你终究想办法弄死我。直到有一方彻底倒下为止。      但是老蒋就难办了,他是盟友,还是名义上的领导。当领导刻意整下属,总是有机会的。机会就在半年之后,皖南。      百团大战是皖南事变的导火索之一。      鉴于这两个严重后果,在接下来的延安整风运动中,彭德怀被毛泽东身边那群理论家轮番批斗。这就是庐山会议上,彭德怀说的,延安骂娘的由来。庐山算总账,毛泽东说彭德怀整个抗战期间都是不合作的,也就是这意思。      毛泽东从整体角度出发可以理解。但是彭德怀就错了么?在现在看来,一点也没有。因为他打了鬼子,鬼子是国家敌人。身为一个将军,如果不能对付侵略自己国家的敌人那才是耻辱。当大家集中批判彭德怀暴漏了八路军真实实力时,也许忘了,彭德怀只是一个将军,只负责战场上和敌人对撼。你不能指望一个将军即干领袖的活又干后勤部长的活。所以说彭德怀不服。因为彭德怀不服,毛泽东心中又有疙瘩。      实际上真正的问题不在于严重后果。对共产党来说,最严峻的形势是长征,都熬过来了。徐向前把西征军完全葬送,毛泽东百般安慰。彭德怀打了如此重要的一战,毛泽东怎么就介意了?毛泽东真正在意的是,这一仗不是他自己策划或者说指挥的。任何一个领袖都不希望下面将军威望太高。所以飞鸟尽,良弓要藏。

庐山之上,谁批彭最凶?只要看看谁得到利益最大就行了。就军方来讲,最大受益者三个人,罗瑞卿,贺龙,林彪。      彭德怀倒下之后,罗瑞卿出任总参谋长,贺龙成了军内第二号实权人物,第一号人物便是林彪。这三人出发点还是不同的。罗瑞卿批彭德怀纯粹是领袖需要。贺龙批彭,有政治需要也夹杂私人恩怨。林彪则是被绑上战车。      说真的,仅仅是看这些东西都觉得很难受,他们都是一流的军人,杰出的统帅,战场上都是顶天立地的汉子,然而命运把他们对到政客位置上。

罗瑞卿说:“历史上凡是反对毛泽东同志的,彭德怀同志多半都参加,三成合作有些还是看形势,搞投机的,有些是合乎他的口味才合作的。”      罗瑞卿说:“彭德怀同志生活上学冯玉祥,触到了他的痛处,因为这揭发了他的伪君子的一个侧面。但是,他确能迷惑一部分人。所谓艰苦朴素,实际上很多都是装的。(有人插话:换得了政治上的威望)他的政治欲望很大,许多好事都记在自己账上,坏事都推给人家,就是证明。他是党性有亏,热心很重,不是正直无私。他的个人主义很严重。”

贺龙揭发了这样一件事:“我记得彭总在火车上曾说过,‘如果不是中国工人、农民好,可能要请红军来’。这当然把问题说得过火了。”这是非常有力的一棒子。      要知道,毛最忌讳下人和外国势力搭界。当年高岗败的如此彻底,究其原因不过是莫须有的“里通外国”而已。当时斯大林还在呢,毛尚且不容。一年前粟裕倒台,也和苏联有关“告洋状”。此时中苏关系紧张,毛又需要把彭打翻在地,正要期待这味猛药。于是“通敌”也就有了证据。      贺龙此举不地道之处就在于,他把彭私下发牢骚(还是听来的)拿到政治局讨论。当然考虑到,二人错综复杂的历史关系,贺此举也可以理解。而且因为彭德怀倒台,贺龙成为了实实在在的受益者,成了中央居委第二副主席。由于第一副主席林彪是个药罐子,而且不大爱管事,军委实际主持者就变成了贺龙。正是看中这格局,后来刘少奇就和贺龙多交流交流。非但如此,彭德怀的案子交给贺龙负责,结果案子还没接手,贺龙自己也陷进去了。

解放战争中,林彪统帅四野纵横四海,彭德怀也是凭借一点简陋家当搞定整个西北。      之后抗美援朝,林彪反对出兵,在必须出兵的情况下,林彪又推荐彭德怀为统帅。彭德怀根本就不知道需要自己挂帅,他以为挂帅之人是林彪。

彭从朝鲜归来,人生达到顶点,常常看望赋闲在家的林。      反教条斗争中,林彪虽然对批判粟裕不满,却也表示拥护彭总领导。      林魂归大漠之后,身在狱中自身难保的彭依然愤愤不平,愤然道:“就这样把林彪杀了,我不同意。”

二人关系一直不错。然而在庐山上,林彪是批彭最凶的人物之一。      林彪按照批判大会上发言的一贯风格,铁青着脸说,彭德怀你不要想当大英雄、只有毛主席能当大英雄之类的话。

吴法宪猛然抢过发言权:“在这里,我要向彭德怀讨还血债!”这一炮太响了,全场惊愕!大家莫名其妙的眼光盯他,心向你个胖子哪根葱啊,也来放炮。接下来吴法宪同志故意把嗓音压低、放慢,脸上的表情变得异常沉重:“是他在长征途中欠下了一军团战士的血债!是他下令亲手杀害了一军团的一位连长。”好像那连长是他亲人。      林彪也在旁边趁势帮了两嗓子,说彭恨不得把一军团的人通通杀尽,因为一军团是毛主席亲自缔造和领导的等等。      这时台下又想起另一个严厉的声音:“胡说!”大家一看,原来是北京军区参谋长钟伟将军。不能不承认,钟伟也是一个好汉。身为一个小小的军区参谋长,在那种情况下能够坚定发言,送他两个字——英雄。      接下来钟伟高声喊道:“你们完全是无中生有,造谣惑众!你们当时在场吗?我当时在场,事情是我干的!彭总不在场,也不知道这回事!现在要说清楚,那人是罪有应得,该杀!如果把他交给你林总,你当时也会下令枪毙他!理由只有一个:他临阵脱逃,还要拉几个战士反水!你不杀了他,他就会反过手来杀我们!那是在一、三军团强攻娄山关的战斗中,仗打得很残酷。面对敌人一次又一次疯狂的反扑,他丢下阵地,丢下战友,逃跑了,被我后续部队捉住。经审讯,才知道他是一军团的人,并且有一军团的人作证。按说,应该把他交给你处理,可当时怎么交?阵地上,枪管子都打红了……这本来是不足为奇的,执行战场纪律嘛,有什么大惊小怪!我看是有人别有用心,扯历史旧账,制造事端,挑拨一、三军团亲如手足的关系,加害于人,在一旁幸灾乐祸!”他嗓子喑哑了,咳嗽一声,接着呼喊:“彭德怀的‘军事俱乐部’已经宣布成立了,那就宣布我钟伟是这个俱乐部的成员吧!也拿我去枪毙吧!”霎时间,会场上乱了起来,议论鼎沸。      英雄归英雄,钟将军的愿望很快得以实现。五分钟之后,肖华带着荷枪实弹的卫兵冲进会场,直接给钟伟戴上手铐——比任何军事俱乐部成员落马都快。   被押出去很远,钟伟还在呼喊:“毛主席啊,你可不要上他们的当!他们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你要警惕呀……”翻译从古语就是,“冤枉!冤枉!”此后钟伟被削官罢职,一撤到底,押回老家劳动改造去了。   (谁是罪魁祸首?你向他喊冤的那个为什你不怀疑?)   这就是著名的钟伟事件。直到“四人帮”垮台后八年,也就是八四年,钟伟才得以平反。这一年,钟伟逝世。评:钟伟,大丈夫。敢于为公道押上一生前途者,古来少有。

林平批判彭德怀,直接造成军内分裂,接下来就是清洗。同情彭德怀的人基本上都靠边站了。这些人基本上都是战火中滚出来的好汉,不能不说,这是解放军一大损失。

林彪为啥要这么玩?是毛泽东搬的救兵。这是老黄历了,一道关键时刻,毛泽东就会搬林彪来解围。之前战争中如此,政治运动仍然如此。庐山事件,三年后的七千人大会,打倒刘少奇,林彪都是毛泽东战车上最为重要的武器。   同时彭德怀倒台之后,林彪成了受益者——成了军内(毛除外)最大权威。   林所以要批彭,只因为他不得不批彭。      因为林一直站在毛的战车上。

从这一来一往中,可见二人关系,平时时君子之交淡如水,危难时节真情现。   但是在庐山事件中,周恩来仍然是受益者。      历次运动中,周恩来一直处在一个比较有趣的位置上,除了挨批,每经过一次斗争权力就会上涨。      延安整风之后,周恩来就已经被削弱了,虚弱到最后竟然只能管外交。   高岗倒台,周恩来重新掌权。      掌权没几天,又发生了反反冒进,再次被批评教育一阵子,又被折腾够呛得奄奄一息,以至于街坊传言,毛泽东要用柯庆施当总理。   就在伟大的周总理再次摇摇欲坠之时,庐山事件挽救了他。      庐山上,向来形象完美的周恩来也脱不了干系。他之所以再次成为获利者,只因为他对彭德怀做了批判。只不过他批评很有艺术性,按照一贯方式做了自我批评,说自己领导不怎么样,才导致彭德怀同志换了大错。啰嗦了一大堆,概括起来就是承认彭德怀有错。      其实彭德怀虽然是他下属,但彭德怀写的那封信跟他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这大概就是后来邓小平的评价:周总理做过很多违心的事,说过很多违心的话,但人民原谅他。如果他不那么做的话,他自己也保不住。      然而在庐山上,周恩来批判彭德怀,不见得就是违心的。如果说彭德怀的信要追究责任的意图,矛头对着刘少奇去的,必然连累到周恩来。因为周恩来负责政府国务院,对灾难负有不可推卸的职责。不过在彭德怀被打倒之后的表现来看,他并没有对周恩来表达不满,正如没有对林彪表达不满一样。      庐山上,包括周恩来在内一大批精英给彭德怀罗织了一个莫须有的反党集团。其实彭德怀有一个集团,一个不反党的集团。早期的共产党人之中,像彭德怀这种实实在在的人还有不少。当我们追溯各种斗争时,看到的都是权谋、政客的嘴脸。另一面还有一批人,他们沉默着,没有发出声音,但是在实实在在的办事。正是因为他们实实在在的办事,所以国家可以承受一次又一此的运动而不倒。      这群人和彭德怀一样,不会反对毛泽东,但也不会盲从。   在彭德怀挨批之后,这批人倒向周恩来。   周恩来的力量再次得以加强。就那个时代而言,这是一件幸事。

庐山会议真正受益者,刘少奇

延安整风运动,彭德怀挨了批判做检讨,刘少奇地位高升至毛泽东副手。      实事求是讲,延安整风时期,批判乃至否定百团大战还是有理由的。毕竟当时中共处境艰难,而且不是全国性政权,必须遵从“生存至上”之定律。那么到了五九年的庐山,已经取得统治权的中共再去从政治角度批判百团大战,只有两个字——不该。      道理很简单,百团大战打了鬼子。鬼子是敌人。打了国家民族之敌人不对么?政权都取得了,都代表国家代表人民了,再说不对,只能说明政治斗争无所不用其极。      站在宏观看,刘少奇是个伟大的政治家,有自己独特之见解,是那个时代稍有几个敢于提出并坚持自己主见之人。这是他光辉的一面。同时还有另一面,政客的一面。      所谓政治家,有自己的见解,并且敢于为自己的见解而奋斗,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所谓政客,为了有利的政治目的,打击异己,不择手段,明明知道多方是对的,也是要往死里整,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纵观刘少奇的一生,是政治家的一生。但庐山之上的刘少奇是政客。

大家都在批判彭,能说的话也说差不多了,如何在创新呢?国家主席要与众不同么,就说了,你彭德怀综合三个特点:魏延的骨头(大家都知道传说中魏延脑后有反骨)、朱可夫的党性(赫鲁晓夫搞宫廷政变,借助元帅朱可夫的军事力量),冯玉祥的作风(意指即伪君子)。这是条件,能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呢?结论就说拥有这三个条件之人要搞军事政变完全可能的,也是合理的。也就说彭德怀要要搞军事政变。

所谓反骨,所谓党性,所谓作风,三个词完全可以简化为三个字,叫做——莫须有。

庐山上的彭德怀写了所谓《万言书》。万言书本质是什么,就是摆问题。如果认为万言书是对的,那就要追究责任,追究责任就要追究到刘少奇身上,他是国家主席嘛,管理这一块,要负责,尽管根子不再他身上。

这个责任可不是小错误,那是很要命的,比当年高岗的那些指责严重多了。所以刘少奇需要反击。更为致命的是,刘少奇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背后还有一批人。那些人都是万言书要追究的人。比方说各个地方放卫星的那些同志,都要负责。他们团结起来致彭德怀于死地。

魔鬼会上,彭德怀被彻底批倒批臭。批判彭德怀的人中,军内主要是罗瑞卿、贺龙、林彪。他们都是彭德怀倒台后的军内受益者。周恩来也是批判者。刘少奇的批判很给力,刘少奇的批判很大程度上判定了彭德怀的命运。但是在批判者中,批判力度最大最狠却不是刘少奇,是毛泽东。      在历次批斗大会上,毛泽东基本上都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即使要动手也是暗示一下就可以了。在高岗事件中,毛泽东仅仅说了北京有两个司令部。文革批判老革命,也就是提示一下。即使后来对林彪动手,也就是不同意设国家主席,以及找其他高干谈谈话,含沙射影给点暗示。向庐山这样,毛泽东亲自上前说,我和你彭德怀搞不来,咱们是三分合作七分不合作。并且威胁说,你解放军不跟我走,我去找红军去,我看解放军会跟我走的。这样的事非常罕见。   毛泽东亲自上阵把彭德怀打翻在地,再踏上一脚,并且拉上一帮人一起踩。他成功了,但是他是一个失败者。

三年时间完成“三大改造”,原计划是十五年,这是第一个甜头,同时埋下了祸根。      毛泽东从来就不是一个经济学家。不是经济学家不要紧,问题是他觉得搞经济太容易了,感觉上至少比打仗容易。在一连串的胜利之后,毛泽东的威望上升到定点,形成了恐怖的三毛主义:毛泽东的话就是圣旨,毛泽东的行为就是金科玉律,毛泽东的意志就是真理。      毛泽东意志能决定的东西越来越多,迷信他的人越来越多,闭着眼拍马屁的人越来越多。康生啊、柯庆施啊、陈柏达这些人,靠吹牛拍马上去的。更为致命的是,大饥荒时代万恶的五大金刚(李井泉等人)也是靠这个方式上去的。   在迈向巅峰的过程中,毛泽东的脑袋再次被诗人占据,而他的身体是政治家。当他用诗人脑袋指挥政治家身体的时候,灾难不可避免到来了。      诗人的脑袋里容易开花,特别是高兴时,更容易开花。诗人气质的毛泽东面对一连串胜利时脑袋里的花儿开得很美。他开始认为自己可以无所不能,并且把他那套在战场和政治上无所不能的套路运用到经济建设中,悲剧已经不可避免。      毛泽东高兴了,其它领导人,如周恩来、刘少奇等实力派也高兴了。当毛泽东以为自己可以战无不胜之时,他们也以为毛泽东可以战无不胜,好像毛泽东从来就是战无不胜的;当毛泽东把军事政治上那一套用在经济建设中,他们也没有明显反对,只有个别人适当表示一下,遇到一点批判立马检讨。      于是乎,总路线来了,大跃进来了,人民公社来了,此三面红旗高高飘扬!   所谓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注意多、快、好、省。   所谓大跃进:高压力高指标,工农业方面追求指数跳跃,一跃上云端。   所谓人民公社:大家一起吃饭,一块干活,共同跃上云端。   三面红旗旗手,毛泽东。拥护者,无数热血中国人(热血群众)、一部分随大流之人(广大干部)、少数阴谋家(康生之流)。结果就是一亩地收几万近水稻小麦什么的,最终的结果千百万人口非正常死亡。      这些非正常死去的沉默者用自己的生命宣告了三面红旗的失败。      毛泽东非常震惊。一切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怎么会??

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还在丰收,到了五九年就大片大片饿死人!前后差别如此之大,大到让毛泽东都不知所措!      中间究竟发生了啥?浅点说,中央和地方脑袋发热;深一点说,传统文化和当时国民素质所决定。这里先说一说,战场和建设的区别。      战场上,你可以通过高超的战术调动敌人,然后战而胜之,不管是国民党军队还是美国大兵,都是看得见的对象。只要战术适当就能把敌人引入预先设定的战场,然后消灭或者击溃或者和谈都可以解决问题。      建设是另外一回事。      搞经济建设,你的对手是客观规律,看不见摸不着但存在。你没有办法对它搞伏击,更不可能歼灭,穿插、分割、包围这一套都不行,甚至连和谈对象都没有,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去理解它。      很遗憾,大跃进那时代,理解经济规律之人寥寥无几,理解经济规律并且愿意说话之人更加寥寥无几,理解经济规律并且说话有用之人基本没有。   ——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注定的。      现在有一批专家学者,回顾二战之后历史,总会感慨,看看日本和德国的崛起,咱国家要不是政策毛泽东一根筋搞运动也这么样了云云。本人的见解是,此种感慨还是留给愤青吧,日本和德国在二战之前已经大规模搞工业了,就算战败了,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人员还在。反观中共第一代领导人中,毛泽东从来就搞不来经济,刘少奇和周恩来只是务实而非经济学家,陈云和薄一波懂一点经济可惜说不上话。      毛泽东仔细检验了三面红旗理论,没有任何问题。既然没有问题怎么就失败了你?不明白、不理解、不承认、想不通,但事实摆在那里。错在哪里呢?这个问题在当时已经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度过眼前的难关才是硬道理。      所以毛泽东选择在庐山开了个神仙会。神仙会的主题就是说服教育高干们:团结一致,共度难关。

想一想,如果仅仅是神仙会,接下来大面积死人,高干们去问领袖这一切咋回事,毛泽东如何解释这一切?答案是没有办法。他绝不可能说三面红旗不对。那相当于扇自己耳光,相当于承认社会主义经济失败了,咱们通往共产主义世界的桥梁没了。绝不可以那样。那样相当于没了政治理想。      失去政治理想的官吏非常讨厌的,要么整天叽叽喳喳这个好那个不好;要么就是好吃不干活,一身横肉,除了想方设法收红包送礼往上爬;要么就是吃喝嫖赌包二奶;要么……总之老子是大爷,老子要醉生梦死,老子要作威作福……这种官吏古来不鲜见。这种现象帝王们可以容忍,毛泽东的对手蒋介石也能容忍,我们现代人也可以容忍,但是毛泽东不能容忍。因此毛泽东不会让他的官吏失去政治理想,不可以承认三面红旗不行了。      那就团结起来继续干活。   要团结,最有效的办法是敌人。      有敌人存在,有利于内部搞团结。鬼子进村那会,组织容易团结,因为不团结大家一起完蛋。跟蒋介石打仗,也要团结,不团结完蛋。抗美援朝,也利于内部团结。      当敌人不存在了,团结的基因就减少了,于是高岗事件、反右、反教条七七八八都来了。现在再一次面临危局,再一次需要团结,再一次需要敌人。      没有敌人就制造敌人。      原本没有制造敌人的机会,这时候,彭德怀出现了,并且写了那封信。如果承认那封信是对的,那么很多人就要遭殃。所以这是一个好机会。

毛泽东刚开始接到彭德怀的信也头疼。      毛泽东也在想办法想办法解决危机。但是和彭德怀不同。彭德怀要解决饥民吃饭。毛泽东除了考虑饥民之外,还要考虑到中央信誉,以及他本人的处境问题。因为三面红旗是他本人的杰作,导致的饿死人也要但责任。深通历史的毛泽东明白,不论你是谁,罪过终究是罪过,史书终究要写得明明白白。      毛泽东要解决问题,然而他解决不了。也就说没办法解决。      信的内容也没有解决办法,却隐含着追究责任。既然伟大领袖解决不了问题,那就让众人解决吧,集体嘛,有责任当然要一起承担,然后再以此为契机渡过难关。这就是把彭德怀私人信件外传的动机,说白了问题来了,大家看着办吧,总该有一个交代。      如果追究责任会怎么样,以毛泽东当时地位自然动不了,但肯定会追究到住持政府工作的刘邓周下面那个官僚阶层。真要追究,行政系统必然伤筋动骨,最后危及到刘少奇。这一切毛泽东都是明白的。      这样一来问题就明朗了,一边是无辜的彭德怀,一边是应该负一定责任的刘少奇,成了一个选择题。似乎很容易选择,拿那群官僚开刀就是了。      要说毛泽东对这群官僚有好感、进而偏袒是不可能的。而问题搞成现在这样,伟大领袖是不会认为自己有错的。鼓足干劲怎么会有错呢?错的是下面没干好嘛。都是该死的一群官僚,辜负了领袖信任又害了百姓,简直是死有余辜嘛。   然而问题并不是如此简单。越是艰难时候,越是体现到伟大政治家和普通人差别的时候。如果冷血一点,把庐山事件看成一出话剧的话,观众认为应该结束了,也就是像包青天办案那样应该一追到底,最后狗头铡抬上来。      作为导演,毛泽东看得更远。      拿下那群官僚固然解恨,可是拿掉官僚之后呢?问题并没解决,大范围的饥饿还在。没了官僚,谁去管那些饥民,岂不是要天下大乱了吗?官僚固然可恨,但是管理人民还是有效的。度过眼前危机才是政治家首要任务。路宪文在信阳饿死百万人,不杀。光山县委书记马龙山已经被判死刑了,毛泽东改判死缓。为何?安慰官僚也!如果当时就去追求,行政干部要拿掉一大半,加上千百万饥民没人管还不天下大乱呐      好吧,官僚们,现在还不是那你们开到的时候。但终究要拿你们开刀的,等饥荒过去,局势稳定,时机成熟,你们是跑不掉的。于是有了七年之后的故事。   实在而无辜的彭大将军的命运就此注定,成了官僚的牺牲品。

这样问题就清楚了,毛泽东就是要把彭德怀放到官僚阶层对立面,说这个人要整治你们。这个人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背后有一个军事集团。军事集团背后还有很多支持者。你们最好回去好好干活,干好了,你们就是好样的,他就是坏人,因为他要整治你们;干不好嘛,嘿嘿,可能就是另外一个样了。      整彭德怀,其实并非整彭德怀这个人,而是通过整彭德怀这样一个有分量的人来转移视线,使得政府和毛泽东本人度过大饥荒,如此而已。只是后果出乎毛泽东的意料。









































?北京治白癜风的地
?治白癜风长春哪家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xhtty6677.com/jbxx/1278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