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庐山_庐山旅游 >> 基本信息 >> 不识庐山真面目nbsp只缘身在此山
连三岁小孩都知道,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去看它,会有不同的样子。关于这个道理,最有名的句子莫过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看人事呢,应也是同样的原理。
人事中,之所以强调要换位思考,说白了,也就是试试换个角度,看能否得到新的启示或领悟,促进彼此的理解,达成另一层面的谅解。
换位思考,或者也仅是换个角度而已。就观察的角度而言,不外有仰视,平视,俯视三大类。
如果从仰视换成另一个角度仰视,虽也换位了,但未必就有更大的新发现,所见虽有异,差异却不大。平视换成平视,俯视换成俯视,估计也如此。
如果能以仰视,换位成平视或俯视,所见就很可能大异,感觉差异大了,得到的认知就有较大可能是天悬地别的,促使人发生认知改变。
看物体,改变视角容易,离开原位置,站上新位置,就得以实现。可看人事,改变视角,就不那么容易了。
比如,老公很希望老婆站在男人的角度看问题,老婆呢,自然也很希望老公站在女人的角度看问题,通过这样的换位思考,达成新的理解。可男人没做过女人,女人也没做过男人,这样的换位思考就总是难以完整的实现。
比如父子闹矛盾,儿子希望老爸可以站在儿子的角度考虑问题,老爸希望儿子可以站在老爸的角度考虑问题。按理,老爸换成儿子的角度,较容易,因为老爸做过儿子,知道儿子的滋味。儿子换成老爸的角度,较难,因为他还没做过爸爸,或者做爸爸的经历尚浅。
比如老板和员工,老板很希望员工可以站在老板的角度看待工作,员工很希望老板可以站在员工的角度看待工作。按理,老板换成员工的角度,较容易,因为大多老板都做过员工,知道员工的滋味。但员工换成老板的角度,较难,因为员工大多都没有做过老板。
老师与学生,是如此。
官员与百姓,也是如此。
仰视,平视与俯视,按理俯视最有可能得到更全面的认知。
走到俯视的位置上,应也经过了仰视和平视的位置。经过努力,已站在了俯视的位置上,知道仰视平视时的样子,较容易理解那些还在仰视或平视的人,既不会鄙视或厌恶他们的无知和狭隘,也不会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式的拥有巨大的优越感,倒更有可能拥有“因为理解所以同情”后的豁达大度。
要站到人生可以俯视的位置上,却并不容易,经历、阅历、学识、悟性等,都是必要的。
不能俯视,常常就会落入人事的庐山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纸媒没落看看人家怎么玩报纸广告的纸媒没落看看人家怎么玩报纸广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