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_庐山旅游

管中窥豹从一首诗里的9个不同点论王安石

发布时间:2024/6/24 11:27:37   点击数:
白癜风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2818/

一个号半山,一个叫东坡。一个果敢刚愎,一个外向通达。一个居庙堂之高,一个处江湖之远。一个力求变法再造盛世,一个反对变法体恤百姓。

人生如戏,王安石和苏轼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情和政见,但又隐隐有着相似的傲骨和胸襟。

我们不妨从王苏二位北宋文坛大家的锦绣文章中,以类似观察切片的形式抽取《登飞来峰》和《题西林壁》,看二人胸中丘壑,诗才高下。

宋仁宗皇祐二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登宝林山,写下《登飞来峰》。

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此诗首句写高耸的山峰之上又有“千寻”的高塔,极写登临之高。次句承接而来,正因立足高,所以才能得见“雄鸡一声天下白”的图景。

千古名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因果倒置,耐人寻味。霸气的诗句里已显露出王安石未来作为大改革家所具备的不畏险阻、高瞻远瞩的境界。

据宋人笔记记载:王安石在钟山,有人自京师来,王安石问:苏轼近来有无诗作?来人答:近闻苏轼游庐山,有《题西林壁》一绝,即诵之。王安石听后,颔首称善。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神宗元丰七年(),苏轼由黄州改迁汝州团练副使,经过九江与参寥同游庐山。当时写下若干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此诗前两句写庐山形态多变。横看崇山峻连绵不绝;侧看峰峦起伏耸入云端。远老庐山近看庐山,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

苏轼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要想全然认识庐山,唯有跳出庐山。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与苏轼的《题西林壁》,究竟有哪些不同呢?我粗略总结了9条。

1.写作时间不同

王安石年写《登》,苏轼年写《题》,二诗中间相距34年。岁月悠悠,二诗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2.王苏年龄不同

写《登》时,王安石二十九岁,正是青年才俊,激昂文字,意气风发。写《题》时,苏轼四十七岁,宦海沉浮半生,辗转知天命。

3.创作背景不同

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途经杭州,写下《登》。

年五月,苏轼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经过九江与友人同游庐山,写下《题》。

4.人生境遇不同

王安石是知县任满荣归故里,按朝廷惯例是有加官升迁可能的。苏轼却是不同,作为贬官从一个地方改迁另一个地方,无悲无喜。

5.写作对象不同

王安石写的是登宝林山飞来峰一事,苏轼写的是游九江庐山所见所感。风景不同,各抒当时胸臆。

6.立足点不同

王安石是俯视,站在飞来峰的千寻塔上,一览众山小。而苏轼是仰视,身在庐山崇山峻岭的怀抱中,人如草木般渺小。二人角度不同,见识自然不同。

7.二人情绪不同

王安石写诗时年轻气盛,人生顺风顺水,自是意气风发,所以“不惧浮云”,心向未来。苏轼人到中年,久经宦海,惯看风月,反而意识到人生的局限。

8.说明道理不同

《登》告诉我们“站得高才能望得远”,《题》提醒我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9.人生结局不同

《登》作二十年后,王安石拜相变法,举国为之一振。但刚愎自用,硬而易折,变法走向失败。苏轼则是天涯海角兜兜转转,有人生的苦,也有生活的甜,自始至终天真自在。

王苏相差16岁,《登》和《题》又相距34年,但这并不影响二首诗同样被千古传颂,被古人、被当下的我们拿来解读人生。

就《登》《题》而言,王安石与苏轼旗鼓相当,不分伯仲。



转载请注明:http://www.xhtty6677.com/gscs/2534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