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庐山_庐山旅游 >> 故事传说 >> 苏轼很经典的一首诗,仅短短四句,却令人醍
诗词歌赋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宝贵财富,当诗词中融入了真实的情感表达和人生感悟的时候,诗词便会成为经典之作。前人借诗词表达感情,寄托理想,抒发情思,而后人则靠诗词汲取养分,滋养人生。
作为宋代代表诗人,苏轼当之无愧。
在苏轼的一生中,我最喜欢的是这首《观潮》,虽然相比于苏轼的其他诗,它短小只有短短四句,但是它的意境优美,读来却醍醐灌顶。
《观潮》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到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浙江潮指的就是钱塘江潮,苏轼说,庐山的烟雨,钱塘江潮都是很值得观赏的,如果此生没有缘分去这两处一饱眼福的话,那肯定会遗憾终生的,但是当真正身临其境,却会发现,当时的念想仅仅是一时的冲动罢了,钱塘江潮就是钱塘江潮,庐山烟雨就是庐山烟雨而已。
在苏轼的所有诗词中可以看出,他对于庐山与浙江具有浓重的执念,描写庐山与杭州的诗词也不少,比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写西湖,若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可以说是冠绝古今。
但是在这首诗与其他诗不同的是,它更多了几分禅性。
从诗中,也能看得出来苏轼人生历程所发生的变化,起初,苏轼认为,此生若不能对庐山亲临其境,欣赏烟雨的奇濛,若不能看一眼壮阔震撼的钱塘江潮,可谓是人生一大憾事。
可后来,苏轼出任杭州刺史,看尽了庐山烟雨/钱塘江潮之后,才明白,原来世间存在的客观事物,不管多波澜壮阔,到底都是个人主观意识的指导。再看便觉得,江潮的往复/烟雨的飘忽,也只不过是心在波动,“及至到来无一事”,苏轼由一种妄念躁动的心姓变化为开悟豁达的心境。
人在年轻的时候难免会有浮躁的执念与焦虑,但是每个人的人生旅程都是不同的,要走的道路意识不同的,旅途中势必会经历高的与低的,既然如此,都是人生必经的重要过程,为何不放下执念,看清自己呢。
苏轼鼎鼎大名的诗人,他从一个踌躇满志,想要从政报国的有志青年,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逐渐成长为了一个可以从容面对、参透生活禅机开悟之士,这种人生态度可以说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了。
苏轼一生遭遇坎坷,政治上虽然失意,但是他从没有对生活以及自己的人生失去信心,反而是乐在其中。否则也不会身处荒凉之地还能作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