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_庐山旅游

工坊成果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的前测

发布时间:2022-6-12 14:34:44   点击数:
福建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7160655.html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的前测?

上海尚德实验学校邬强波

前测,和语文有什么关系?

一说到前测,大家都觉得那是理科的事情,比如说数学,设计几个题,学生一做,一分析,哪些人已经掌握了学习基础的知识点,掌握到什么程度,全都一目了然。而语文,向来是“模模糊糊一大片”,课文是以主题为单元进行结合的,又没有完整的知识体系。所以包括语文老师在内的老师都认为,“前测”这种量化的评估学情的方式,不适合语文学科。

在这样的前提下,我校语文学科进行的“基于课堂观察的课例研修”活动中,开始对于“前测”的摸索,真的是“摸着石头过河”。

这次课例研修活动,共有两次课堂实践,尝试课和改进课分别是三年级上册的第13课《海底世界》和第22课《悉尼歌剧院》。这两篇课文并不是在同一单元,为什么要将其放在一起呢?这里还有一个很远的故事。

年时,我校语文学科就进行了“课堂观察”的尝试。当时进行的是针对同一篇课文的尝试课和改进课。这次活动进行下来,给老师们的感觉就是,和以往的磨课、试教课,虽然在议课方式上有区别,但是对于最后教案和教学实施的定稿,似乎区别不大。所以,年,再次活动时,这个活动的领衔人郑新华博士就提出,我们是不是尝试一种新的方式,就是尝试课和改进课是不一样的课文,而观察对象是同一个班的孩子。在排除了课文的一致性这个因素之后,观察员的观察重点就会完全聚焦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策略以及教师教学行为对其的影响。

于是,我们在三年级上册的课文中选择了《海底世界》和《悉尼歌剧院》。这两篇课文有共同的知识点:1.先概括后具体的段落;2.比喻句的运用及体会其作用;3.设问句的使用。从三年级学生的知识目标来衡量,前二者更是学习的难点。

对于“课堂观察”而言,了解学生学情是课堂观察的起点。那么在尝试课中,我们是以什么方式来了解学情的呢?

尝试课,我们怎么前测?

《海底世界》的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1.能独立认识本课生字,理解并积累“波涛澎湃”、“窃窃私语”、“蕴藏”等词语。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比喻、设问的作用。

3.理解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并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仿写。

4.感受海底奇异的景色、丰富的物产。

对以上四条目标进行分析,就能看出,第一条是字词的掌握,第二三条是对比喻、设问、先概括后具体段落的理解和运用层面的,当然这两条知识背后都隐藏着过程和方法,第三条是情感态度层面的。

这次尝试课,所有观察员无一例外的都采取了访谈式的前测法,即在上课之前对观察对象进行访谈,通过口头交流来推测学生的学情。

议课时,每位观察员谈到学情时都会罗列自己访谈的问题。交流中,我们发现,观察员的访谈内容相似度极高。于是,我开始汇总这些访谈问题:

前测问题的梳理:(共计10人)

1.了解字词的读音及意思(共计9人):词语集中在目标中罗列的“波涛澎湃、窃窃私语、蕴藏”这三个词语。

2.了解设问、比喻,通过询问意思或从文中找一句(共计7人)

3.了解先概括后具体的句群结构(共计5人):什么是“先概括后具体”?

4.了解预习情况和预习方式(共计6人):课文读了几遍?课后练习是什么时候

通过对问题的梳理,分析发现:

1.前测问题1、2、3项,都能针对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了解学情,且问题很集中。

2.在询问学生知识点时,常采用询问概念的方式,如“什么是先概括后具体”,而三年级学生往往无法用语言阐述概念,且也无须达到这样的要求。他们只需要进行理解和运用即可。

3.对于日常学习习惯的了解较少。在问题4中虽然有对预习情况的了解,但未涉及预习习惯,对于其他学习习惯如做笔记习惯等更少涉及。

4.对于学生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个性差异的了解较少。

显然,这样的访谈式前测并不能很好评估学生的学情。但因为课前时间有效,即使观察员有更多元的访谈角度,也无法实施。如果破局呢?是时候头脑风暴了。

头脑风暴

当天,我和研修活动的领衔人郑新华博士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xhtty6677.com/gscs/2413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