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_庐山旅游

苏轼咏洋州之荼蘼洞筼筜谷寒芦港野人庐

发布时间:2024/4/6 15:05:19   点击数:
小孩白癜风好不好治 http://www.weidumeiye.com/m/

·

《荼蘼洞》

长忆故山寒食夜,

野荼蘼发暗香来。

分无素手簪罗髻,

且折霜蕤浸玉醅。

荼蘼洞,应该是因荼蘼花枝叶繁茂,沿山缘树形成的花廊。

诗人想象着信步来到这里,荼蘼花令他陶醉,使他不由得想起家乡寒食节的夜晚。人们享受着从野外飘来的也是荼蘼花的香味,回忆“割股奉君,隐居不仕”深得世人怀念的春秋时期晋国人介子推的壮烈故事,痛饮美酒,何等的畅快淋漓。更有漂亮女子将荼蘼花插在发髻上,愈发显得冷艳端庄。而在这边,这时竟然没有女子采摘荼蘼,令人不免感到有些缺憾。只能将这洁白的花儿酿进酒缸,来日邀友人共谋一醉。

这首诗由荼蘼想到美人,又由荼蘼想到美酒,有叙有议,虚实结合,可谓得法古诗词“赋比兴”之妙。本不在洋州,却假设在荼蘼洞,还时常想起家乡的寒食夜、荼蘼花。

诗歌是典型的创意写作,总是踩着云朵而来,踩着云朵而去。正由于多了一层联想,才有“野荼蘼发”、才有沁人心脾的“暗香”。可是,诗人骤生悲凉,说:“分无素手”“簪罗髻”;忽又转悲为喜,道:“且折霜蕤”“浸玉醅”。

“素手”“罗髻”“霜蕤”“玉醅”,皆为白色;荼蘼,又开小白花,称佛见笑,是春天最后开花的一种植物。比喻贴切,相互映衬,由此可见荼蘼的姿色瑰丽,清纯圣洁。

这和苏轼写的:“酴醿不争春,寂寞开最晚。不妆艳已绝,无风香自远。”关于荼蘼花的另一首诗可谓异曲同工。

长忆:经常想到,时常想念。故山:旧山,喻家乡。

分:缘分,情分。素手:女性之手。

蕤(ruí):即“葳(wēi)蕤”,草木茂盛的样子。

玉醅(pēi):美酒,此处借代酿酒之器。醅,未过滤的酒。

诗人寓意于物、借景抒情,借对荼蘼花事的描写,既寄托了对洋州深厚的感情,更是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流露。

·

《筼筜谷》

汉川修竹贱如蓬,

斤斧何曾赦箨龙。

料得清贫馋太守,

渭滨千亩在胸中。

“汉川修竹贱如蓬”!据说,汉水一带的竹子像蓬草一般普遍。

来到筼筜谷,那真就是一片竹海了。空气中弥漫着竹叶的清香,传来竹枝窸窣(xīsū)的声响,舌尖上还能感受到竹笋鲜美的味道。

贱:普通、普遍,不稀缺。

苏轼在《于潜僧绿筠(yún)轩》一文中写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只要有竹子,尽管清贫,也胜似神仙。

于是乎,苏轼就和表兄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由于那里有吃竹子的习惯,斧头何曾会将鲜嫩的竹笋绕过?料想这个清贫馋嘴的太守,千亩茂密的竹子就很难从他的嘴里逃脱。那是为什么呀?因为“渭滨千亩在胸中”!那些竹子早在其胸了。

箨(tuò)龙:竹笋的别名。

渭滨千亩:亦作“渭川千亩”。《史记·贷殖列传》讲:“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后以“渭川千亩”指竹子茂盛。

怪不得文同写竹、画竹是一绝。据说文同常常一人,在竹林一呆便是整日,甚至仆人唤他吃饭他都不曾搭理。正因为他对竹子观察入微,画竹才能够执笔熟视,得以传神写真。人呼“窃绿先生”,被称“墨竹大师”,成为“文湖州竹派”肇端。

也难怪南宋诗人曾兴宗在他写赣州(今江西赣州市宁都县)《筼筜谷》一诗中也夸口说:“渭川千亩竹,可比万户侯。我有筼筜谷,此岂为食谋?”是呀,拥有筼筜谷,哪里还需要为生计发愁?

当然,赏析苏轼的这首诗,我们怎么都不能忘记提及苏轼著名的散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tiáo)腹蛇蚶(hān)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筼筜谷》是苏轼咏洋州三十诗最为著名的一首,它和《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共同成就了“胸有成竹”这一伟大成语的诞生。

·

《寒芦港》

溶溶晴港漾春晖,

芦笋生时柳絮飞。

还有江南风物否?

桃花流水鮆魚肥。

寒芦港,听起来肃杀、萧索,但仍不失为一个动听的名字,想必秋天时分这里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芦花吧!

此刻,晴朗的港湾正闪耀着明净的春晖,芦笋生长,柳絮飘飞。——“溶溶晴港漾春晖,芦笋生时柳絮飞。”

溶溶:河水宽广或流动的样子。

首句一个“漾”字,水色宽广而又晃动的寒芦港其万种风情便呼之欲出,跃然眼前。

可是,令人迷茫的是,莫不是到了江南?此地莫非是江南的风物?有桃花、有流水,鮆(cǐ)鱼也很肥。——“还有江南风物否?桃花流水鮆鱼肥。”

这一问一答,还的确像是活脱脱地把人带到了江南!洋州大地也有这些水产物呀,连吃的都相差无几。

这不,“桃花”一句,巧妙借用唐人张子和《渔歌子》“西寒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guì)鱼肥”诗句,只改“鳜鱼”为“鮆鱼”一字,就把此地的风物与江南的风物连带在一起了。

汉水一带自古称西北小江南,而洋州又是地球同纬度生态最好的地方之一,四季分明,物产丰饶。江南人到了这里,多还以为是回到了家乡。

·

《野人庐》

少年辛苦事犁锄,

刚厌青山绕故居。

老觉华堂无意味,

却须时到野人庐。

该诗需要强调的一个字是“须”,就是必须。

该诗最关键的一个字是“厌”。厌,在此并非讨厌,而是满足、满意。厌,古通“餍”。餍的意思,便是吃饱、使满足之意。

野人庐,想必就是山野乡人居住的地方,也许是茅草搭建,也许是柴门木屋,但住着至少能让人觉得坦然、随意。

诗人想到自己年少时只顾轻狂,一心想着能够鱼跃龙门,并不觉得乡居有什么好,认为每天从事的田间劳作又苦又累。后来,美梦成真,生活在都市,住着大厦豪宅,不用劳其筋骨便能锦衣玉食。每天追求着一些虚无、形而上的东西,亲情、人性在经年岁月里不知不觉中疏远、迷失。随着年龄渐长,到现在才体会到青山环绕的故居特别令人满意,高居华堂并无什么趣味。也终于明白,故土桑梓是一个人永远的回忆,野人庐也许就是一个人心中的那片净土!所以啊,不但要必须,还要时时,时时到野人庐重温旧事,体会过去。

苏轼对人生的感慨和深层次的认识,这首诗很直言快语,算是一首抒情诗了。而另一首叫《观潮》的诗:“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那直接就是说理,是授课传习了,有着十足的禅意。

·

(文/任俊峰)

欢迎走进“五色石文斋”。如果您喜欢,

转载请注明:http://www.xhtty6677.com/dxdm/2522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