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_庐山旅游

苏轼骂徐凝的庐山瀑布是烂诗,他的

发布时间:2024/3/25 20:23:27   点击数:

庐山自古就是文人骚客笔下的宠儿,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中说:“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可见司马迁曾经也被庐山所吸引。著名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更是对庐山情有独钟,据《晋书》记载,诗人曾“不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归田,每每于庐山秀美景色中流连而忘返,一次朝廷征召他做著作郎,但是诗人坚辞不就,他所热衷的“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千古名句,正是诗人在庐山下劳作时,怡然自乐的真实写照。但遗憾的是,诗人没有正面写过一句关于庐山的诗,或许是诗人已经同庐山美景融为一体了吧?

陶渊明之后的唐宋时期,写庐山的诗非常的多,但要说名气,以及读起来朗朗上口,莫过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首诗重在写景,诗人一贯的”天马行空,不落凡尘,气势磅礴“的艺术风格,在这里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诗首句便不同凡响,庐山香炉峰周围冉冉升起的云雾,在太阳光的作用下化成了缥缈的紫烟,诗人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描写,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紧接着诗人切入了正题,开始写眼前的庐山瀑布,“飞流直下”的瀑布实在太美太震撼。可惜诗人所处的时代没有照相技术,否者一定要多拍几张照片,以示留念。但这对于天纵奇才的诗仙李白来说,根本不是问题,诗人用一个“挂”字,化动为静,将一条巨大如白练般的瀑布,永远定格在了庐山的秀美山川之间,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这种高妙的艺术手法比照相机的特写镜头,不知道强了多少倍?

“飞流直下三千尺”,诗人用动态的手法,将喷涌而出、高空直落、一泻千里、气势如虹的瀑布景观描绘得极为生动,给人以酣畅淋漓之感。此句字字铿锵有力,诗人的用字与瀑布的飞动,如同一曲自然天成的协奏曲,久久萦绕在世人耳际,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诗的最后一句,诗人以大胆而奇特的想象作结,“疑是银河落九天”,恍惚之间,诗人的思绪已经在天上地下遨游了一大圈,瀑布的美,在诗人笔下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庐山瀑布的美景似乎专为诗仙所设,而诗仙的《望庐山瀑布》又为庐山美景增色不少。后人在仰望庐山的同时,也只能拜倒在诗仙的大笔之下。中唐诗人徐凝,似乎有点”不知高下“,他也写了一首《庐山瀑布》:”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结果被苏轼骂为“烂诗”、“恶诗”不值一读。为此苏大学士还专门写了一首诗来嘲讽他:”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也许苏轼觉得李白写庐山瀑布的诗已是极品,后人再写类似的诗,那就真叫献丑了,所以写庐山只能另辟蹊径。那么他写庐山的诗就比李白的诗高明吗?

我们来看下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和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体例相同,都是4句7言,但意趣却是大相径庭。到底哪一首更好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写庐山的诗不同于李白的写景,它着重在于说理。但此诗高妙的地方在于,将抽象的哲理寓于形象的庐山美景之中。

诗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将庐山的丘壑纵横、峰峦起伏,做了一个概括性的描写。游山时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种看似简单的赏景体验,在诗人移步换景手法的描写下,庐山的千姿百态却尽收眼底。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了前两句概括性写景描写的铺垫,这两句如有源之活水,简直就是水到渠成,顺手拈来,但是却妙趣横生。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个道理用诗的语言写出来真是妙不可言。

据史料记载,《题西林壁》这首诗,正是苏轼在神宗元丰七年(公元年)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期间,与友人同游庐山时所写。诗人一生宦海沉浮几经贬谪,但他无不是以豁达乐观的态度去面对,那种超然物外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望庐山瀑布》与《题西林壁》两首诗,一个以大胆的想象,生动的写景见长,一个以淡然高妙的寓理于景取胜,二者虽然意趣迥异,但是却都是写庐山美景的千古绝唱。



转载请注明:http://www.xhtty6677.com/dxdm/2515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