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_庐山旅游

太白有灰

发布时间:2020-9-23 2:43:11   点击数:
白癜风一对一精细化治疗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李白,一生纵情诗酒,留下了世代传颂的“诗仙”传奇。但是,你如果认为李诗仙只会喝酒作诗撩妹,那你就误会他了。其实,在他璀璨的文学光芒下,他还有着公务员的履历。只是,他的公务员成绩实在谈不上漂亮,官职仅比芝麻大一点不说,官路还崎岖险窄。

中国历来有官本位的传统思想。做官,是个可以光耀门楣的职业。事实上,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也的确是这样。但对李白来说,做官,却是他人生最大的败笔,官不仅做得磕磕碰碰,还因做官惨遭流放夜郎之祸。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场悲剧的祸起,却是他那引以为傲的诗。

可以说,诗给李白带来了无上荣光,也给他惹过天大的麻烦。

《上阳台帖》为李白书自咏四言诗,也是其唯一传世的书法真迹

李白,唐人。拥有当时天字第一号的国姓“李”,加上“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的豪迈,李白给人的第一感觉,不是王族之后,就是世家子弟。然而,真实的情况是,李白的家世、家族皆不详,只知道他是商人之后,而且早年天才。十五岁时,就已有诗赋多首,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掖。

《论语》曰:学而优则仕。可是,如此优秀的李白,为何不见科举有名?这还得说到李白的身世。在重农抑商的那个年代,商人之后的他没有资格应举。加上他没什么仕宦人脉,没有人能为他的仕途铺路。换言之,李白不能参加科考的致命原因是他没档案没学籍,根本没有考试资格。

虽然,与科举功名无交集,但李白的内心还是非常渴望能当上公务员。

有诗为证——《拟恨赋》:“晨登太山,一望蒿里。松楸骨寒,宿草坟毁。浮生可嗟,大运同此。于是仆本壮夫,慷慨不歇,仰思前贤,饮恨而殁……”李白为以往时代之俊杰写“恨”,重在鼓励和鞭策自己。

李白对人生充满了希望,因而他的《拟恨赋》积极向上,乐观豪迈。正是这种放达与奋进支撑着李白艰难跋涉和苦苦追求的一生。

既然科举之路不通,李白只能另外选择晋身之策,走曲线入仕的道路。

首先就是自荐。

开元十三年(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当年,正值他风华正茂的24岁。按照他的自述,出川漫游之目的,是为了谋求发展,实现远大抱负。然而,事与愿违。10年后步入34岁而立之年的李白,除了诗名在外,他也仍属“白衣”之身,并无任何的功业可言。

关于这一点,或许李白自己也没有弄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以其诗文显露出的才华,是自以为完全能够高登于“庙堂”之上的。在他写的《上安州李长史书》中,自称是“览千载,观百家”,可见他确实不同凡响。接着,他又向接任李长史之位的裴长史捎去一封长信。在此信里,他也是大肆抒发个人抱负,并以一地方官员(郡督马公)赞誉过他的口吻,着重介绍自己与众不同的才华——“诸人之文,犹山无烟霞,春无草树。李白之文,清雄奔放,名章俊语,络绎间起,光明洞彻,句句动人”!

不过,无论是李长史、裴长史,还是马公等,均没有实际给予李白施展其才华的半角舞台。故当李白又西去京都长安,历时两年而“求仕”未果后,不得已回返于楚地。在路过襄阳时,李白听闻襄阳刺史韩朝宗素以喜爱才子而著称,并且还是位“伯乐”式的大人物,便登门拜访,留下了他“毛遂自荐”式的名篇——《与韩荆州书》。

文章开头借用天下谈士的话——“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赞美韩朝宗谦恭下士,识拔人才。接着毛遂自荐,介绍自己的经历、才能和气节。文章表现了李白“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的气概和“日试万言,倚马可待”的自负,以及他不卑不亢,“平交王侯”的性格。文章写得气势雄壮,广为传诵。

但是,这次自荐依然成空。或许是李白自尊与自傲的威气,把韩朝宗给惊骇住了。他把《与韩荆州书》束之高阁、存而不论,并没有给予李白显山露水的机会。

既然自荐不成,那就改走请人举荐之路吧。

转眼,就到了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年)。是年,李白41岁。这一年正月,唐玄宗颁行诏书:“前资官及白身人有儒学博通、文辞秀逸及军谋武艺者,所在具以名荐。”,意思是,不管你现在是个老百姓,还是国家公务员,只要你精通儒学,或者精通文章、通晓军事武艺,或者你有一技之长,总而言之,你是个有用的人,当地政府都可以将你推荐到朝廷来。

李白20多岁离开家乡,现在40多岁了,20年间一直都在寻找适合自己的政治机遇。那么,这一次他是否能够抓住这个机会呢?又有谁会将他推荐给朝廷,推荐给玄宗皇帝呢?

皇天不负有心人,李白终于找到一个很重要的推荐人,这个人跟唐玄宗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她就是唐睿宗的女儿、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

这次被举荐,也和献诗有关。唐玄宗天宝元年前后,玉真公主曾奔赴河北谯郡真源宫参加道教活动。在此过程中,李白通过好友卫尉张卿和道友元丹丘,向玉真公主献了一首《玉真仙人词》: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清晨鸣天鼓,飙欻腾双龙。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

李白在这首诗中将现实世界与神仙世界融合为一体,对玉真公主进行了极力的美化,编织了一幅极具美感的神仙画面。这种浪漫、夸张的手法与李白写给一般官员的自荐书不同,他没有直接陈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才能,也没有直接夸耀对方,而是用神仙化的世界来烘托玉真公主的神奇能力。

最终,李白成功打动了玉真公主的芳心。在公主的举荐下,李白第一次进翰林院成为翰林供奉。

然而,李白在翰林院并未久待。因为,他很快发现自己离政坛仍然十分遥远。尽管天子对自己的亲昵已经超出了君臣的界限,但这更像是孤单的可怜人对玩伴的讨好。

李白和其他身怀长技的人待诏翰林院,从早上坐到傍晚,随时听候宫中使唤。这批人没有官位,没有职衔,只是皇家豢养的家奴罢了。

当初,唐玄宗在金銮殿上曾经考察过李白的政治才能,但没有什么结果,后者只写了一首赞美诗了事。此后也未见李白提出治国方略,或者显示出管理才干。相反,李白在政治上表现得十分幼稚,完全是一副酒徒嘴睑,甚至给自己树立了致命的敌人——高力士。

说起唐朝官场,决不能忽略高力士的重要作用。他从小受尽磨难,“力士”这个名字,是被送进皇宫侍候武则天时取的。唐玄宗20来岁在山西长治做军政长官时,高力士便已经将宝押在了他的身上。后来,帮助唐玄宗铲除政敌,立下汗马功劳的高力士,不断升迁,由皇家机要秘书官提拔为大内卫戍司令。此人勤谨得厉害,即便节假日也不出宫门。唐玄宗说:力士值班,我才睡得安稳。王子、公主见面称他老太爷,皇亲国戚见面尊他老爹。

对于这样一位显赫的人物,李白竟然不买账,而且倚酒三分醉,伸出一双臭脚强令高力士脱靴,实在是一件不明智的事情。果然,事隔不久,李白便被官场淘汰出局。

天宝五年(年)初春,李白写了《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后不久,自己也被放逐归山,离开了翰林院。

再次进入官场,已是9年后的事情了。

天宝十四年(公元年),大诗人李白第二次步入政治生涯。

而这次的公务员经历,却给他带来了更严重的打击,给他的人生暮年涂抹了厚厚的悲剧色彩。

祸起,和南昌一座唐墓的主人有关。罪证之一,就是他那引以为傲的诗。

这座唐墓的主人就是唐史上有名的永王李璘。那么,官场屌丝李白,又是如何与王爷李璘扯上关系的?

这其中,其实是有着一个类似“断臂+宫心计”的故事。

天宝十四年(公元年),安禄山起兵反叛,短短的三个月后,就攻克了潼关。唐玄宗逃避进蜀,并于第二年七月,昭令“诸王分镇”以平叛。当时,李白携宗夫人在庐山隐居避难,这场唐朝的内乱原本没他什么事儿,但怪就怪他的名气太大了。大到让永王李璘仰慕已久。

为了请李白下山加入李幕府以平安史之乱,永王李璘派其帐下谋士韦子春等人“三顾茅庐”。李白几经犹豫,终于决定下山入其幕府。

事后,他还给好友贾少公写了一封信——《致贾少公书》:“王命崇重,大总元戎。辟书三至,人轻礼重。”

从信中可见,李白从军永王时,很享受“三顾茅庐”的待遇。然而,政治智慧处于幼小阶段的他,不明白的是,他已被永王李璘套住了。他只知加入李幕府以平安史之乱,却不知李璘招募贤士只为扩充势力直取金陵,与唐肃宗李亨争夺帝位。被蒙在鼓里的他,在永王东巡时,还写下了《永王东巡歌》十一首。

不久,永王李璘败北,李白也因之被捕入狱。

永王败北后,右相崔涣宣慰江南,收罗人才。李白上诗求救,驻扎在浔阳的中丞宋若思把李白从监牢中解救出来,并让他参加了幕府。

崔涣为“永王事件”牵连的人开脱罪名,却得罪了同僚和下属,被罢去右相之职,并贬为太守。接替崔涣办理“永王事件”的官员李峘,将已结案件推翻重审,并重新拘捕释放人员。宋若思让李白先藏起来。不久,藏在潜山县司空原旧居的李白被逮捕,后被判流放夜郎。罪证之一,就是《永王东巡歌》十一首。

公元年,李白被赦免。此时,他已经58岁。两年之后,季广琛出任宣州刺史,他与李白曾同为永王幕僚。在官军收复宣州的鼓舞下,已经60岁的李白不顾年事已高,决定再次投军扫除东南之乱。他来往于金陵、宣州间,有《饯李副使藏用移军广陵序》、《宣城送刘副使入秦》诗。

此后,李白欲投李光弼军也未果,写有《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此次投军未果,既可说是怀揣报国之志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最后一次自我请缨,也可说是李白从政之路的最后一次尝试。

随后,李白即返回当涂县其族叔李阳冰处,并于第二年卒,葬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龙山,后移墓地于青山。

一代诗仙,因诗而名,也因诗而污。

这或许,一切都因李白是官场“练习生”,有政治抱负,却无政治智慧。



转载请注明:http://www.xhtty6677.com/dxdm/2156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