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庐山_庐山旅游 >> 地形地貌 >> 郭松民中国电影要有中国心
电影是中国投资,中国人导演、主演,主要在中国市场放映,但电影的“心”——即立场、情感——却属于西方,这还不能叫中国电影,只能说是中国人制作的“西方电影”。
中国电影要有“中国心”
日前,笔者在评论正在热映的《北京遇上西雅图2》时写到“其实矫情或者无聊都是可以忍受的,不能忍受的是其中充溢着中国电影人不可救药的自轻自贱和对西方单相思一样的迷恋。”有微博粉丝质疑是不是过于“上纲上线”,其实不是的。观众只要稍微留心一点,就不难感受到影片中对西方随处流露的款款深情,而这种完全是“自然而然”的情感,如果放在金融危机后西方永远繁荣富强的神话破灭,“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的夕阳黄昏背景中,我们更不难体会到其内心深处因此产生的“难以言说的惋惜”、留恋以及不详预感等种种复杂的情愫。
必须强调,我绝不相信电影的制作者是在刻意为西方做宣传,相反,我认为他们之所以通过自己的电影镜头,把西方世界表现成一个美丽、温馨、幸福的所在,继续维持、传播着西方世界之为普遍价值的神话建构,更大的可能是出于一种“无意识”或“下意识”。也就是说,对他们而言,这种关于西方世界的神话建构已经内在化了,而由于这种内在化,立场和感情也情不自禁的倾向于西方了——这才是最可怕的,也是最需要思考和警惕的。
电影是中国投资,中国人导演、主演,主要在中国市场放映,但电影的“心”——即立场、情感——却属于西方,这还不能叫中国电影,只能说是中国人制作的“西方电影”。
这种状况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如果谁有耐心检索一下最近三十多年的中国电影,就会十分吃惊的发现,几乎完全不可能找到关于西方,尤其是美国的负面镜头。年上映的电影《庐山恋》,对美国做了一个浪漫童话般的描述,给整整一代中国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当然,那个时候迷恋美国理由还是“现代化”,郭凯敏扮演的男主角就在庐山上畅想有一天中国也像美国那样充斥着小汽车和立交桥。今天,当“小汽车和立交桥”庶几成为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的代名词时,西方又在中国的电影镜头中换了一付面目:一个浪漫、迷人的“外面的世界”。
记得同一时期上映的日本电影《人证》,有一些情节发生在美国纽约。镜头中的纽约,其凶险、肮脏令观众震惊,因为这和当时中国电影及其他媒介对美国的描述完全不同。现在看来,同属西方阵营的日本电影人,对美国的看法远比中国同行客观。
中国电影的这种状况应该有一个根本的改变,原因也很简单:这样的电影每时每刻传递着的是西方的软实力而不是中国的软实力,诱导、强化着的,是中国观众对西方的认同而不是自我认同。
中国文化精英(不是全部)的这种集体无意识,和中国今天的综合国力及发展趋势,极不相称。这不仅会妨碍中华民族有效承担起对世界和人类的责任,在极端的情况下,甚至会导致中国崛起势头的自我瓦解。
需要思考的是:我们是怎样走到今天的?
深远的原因,当然和鸦片战争后形成的世界格局有关。中国被强行纳入并一直内在于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在文化上处于被“灌注”的地位;晚近的原因,则和年代开放伊始,文化精英中不少人震慑于西方丰裕的消费社会,不能充分理解中国近代以来的革命史、也完全忘记了中国为了完成工业化不得不长期实行“高积累,低消费”,由此产生了严重的失败主义情绪有关。
当然也不排除有少数人出于自己的政治目的而刻意美化西方,这些人是属于不可能叫醒的“装睡”的人,不是我们的讨论对象。
多年来,中国人民流血牺牲,艰苦奋斗,终于“比任何时候都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时候特别需要文化、文明的自觉和自信。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古代,曾经创造出了毫不逊色于西方的文明,中国近代以来的落后,是由复杂的历史原因造成的。这些原因,有的已经被克服,有的正在被克服,中华民族,绝不比任何西方民族低劣。
我们承认有些方面还落后于西方,中国电影也完全不应该拒绝学习、表现西方世界一切美好的东西,但电影人的“心”,也就是立场和感情是必须是属于中国的。
只有这样,才可能出现真正的“中国电影”。
推荐阅读(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北京遇上西雅图2》:为什么这样自轻自贱?
_喜欢此文章请用力点赞!↓↓↓
写文章很费饭~
赞赏
人赞赏
专业治疗白癜风好的医院专治白癜风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