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庐山_庐山旅游 >> 地理环境 >> 认知的需求层次理论如何变得更幸福
一对需求的解构
二两类基本的需求
三认知的需求层次理论
四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困境
五认知需求层次理论对现象的解释
六人类不幸的原因
七改变对需求的认知
哲学性思考的时代意义是基于最新的科学研究去尝试重新解释人类的本质,世界的本质,在二十一世纪初这必然包括认知领域。
幸福观这个词是不是我造的,我借用一下,幸福又是什么呢?这个概念不够好,它并不是一个一眼看上去就定义明确的概念。对于幸福的定义,答案肯定千奇百怪,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幸福是一种主体的心理感受,所以幸福观其实不重要,能让主体感受幸福的才重要,这就是价值观在起作用。
我们可以首先确定下面两条定义,来说明价值观与幸福的关系。
1.价值观:个体认为什么是最需要的事务的信念。
2.幸福:在个体的价值观内获得他想要的东西后的满足感。
所以要问如何变得幸福,就要先明确价值观,我们先看看当下有什么价值观,以及这些价值观究竟是什么。
一对需求的解构
1.1拜金价值观
首先拜金么,就是钱越多越好,那么这个是不是有错呢?首先我们得明白钱是什么?不能用“钱是王八蛋”,“有钱能使鬼推磨”这些来解释。“钱是王八蛋”是一种粗暴的道德审判,甚至同样的思想会衍生出“越穷越光荣”的谬误,或者“知识分子就得安贫乐道”的道德绑架。“有钱能使鬼推磨”是夸大性的描述钱的作用,但是描述不等于解释,飞机不等于“飞起来可以运人或货物”,可以让鬼推磨的也没准是神仙。
从经济学角度讲,钱是人力和物力资源的货币体现,需要说明的是钱中的人力资源还要与权力中的人力资源区分,人们对钱的崇拜就是希望获得更多的资源来完成自己的需求。
1.2拜权价值观
第一个问题是,拜权价值观是什么?
有关权力的话题在中国文化里那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文学传统《三国演义》,教育传统“学而优则仕”,基于拜权的人物崇拜传统,此处和谐一万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在一个拜权浓重的文化中,可能反而从来没有解构权力是什么?
我个人还是喜欢从经济学角度去解释:权力是分配资源的能力。这里的资源也是人力和物力资源,而人力资源包含最重要就是暴力资源,这是拜物中人力资源中所相对缺少的。世界上的文化规范只允许在国家之间进行暴力的生命剥夺,所以至高的权力可以发动战争攫取更多的资源,而不允许私人为了私利去杀人,买凶杀人是一个非常非常困难的事情。
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中国的文化如此拜权?还是说世界的文化都是这样?从生产力的角度讲,农耕文化的土地产出基本是恒定的,但是人口的增长却是指数的,当人口膨胀到一个阈值之后,任何自然灾害的风险或者统治集团的矛盾都会瞬间击垮整个系统,导致王朝更迭,所谓“天启四骑士”的马尔萨斯陷阱。
所以地少人多的农耕社会面临的情况就是有人多吃一口,有人就少吃一口,这不是胖瘦美丑的问题,这是生死攸关的问题,那么谁有分配那一口的权力谁就能活下来。在这种残酷现实的筛选下,不拜权就不是过的好不好的问题,而是还是否能生存的问题,于是在这样的农耕区就一定会出现崇拜权力的文化。
1.3拜金与拜权的一体两面
拜金更多的是从个人生产资源的角度思考,拜权更多的是从集体分配资源的角度思考。《欧也妮葛朗台》出现在西欧并不是偶然的,资本主义的兴盛就是建立在神权与君权崩溃的基础上,个人的冒险奋斗与掠夺成为一个共同的价值观,比如新大陆的发现。《金瓶梅》出现在中国也是必然的,商人西门庆的经营诀窍无外乎巴结权贵,还有后来清朝的胡雪岩,都是所谓“红顶商人”。
拜金与拜权都是以获取资源为最终目的,区别只是因为文化和环境不通导致选择的道路不通。
1.4拜神价值观
这五个字放在一起其实是不合理且有歧义的,因为拜神涉及到信仰,涉及到本体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又涉及到不可知论,神秘主义,所以拜神其实不是“价值”的考量,比如拜哪个神可以多收点粮食,这其实不是拜神,这还是拜金。不因神可以带来什么的纯粹的敬畏的拜神是真正的信仰,“Thisistheway,thisistheway!”(《曼达洛人》)。
真正的拜神是一种“认识”,人的世界是因神而成,拜神是对这种认识的展示与肯定。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将宗教作为毕生最为重要的事情也是一种价值选择。
“拜神”与“价值观”的矛盾是因为在人的认识中,信仰的不可度量的绝对化与价值的可度量的相对化的矛盾。
世界的不可知太多,那么以不可知的神对应不可知的世界以期待获得可知的收益,是一种虚假的自我安慰,和信仰关系不大。古人无法像现代人一样有效的控制世界,”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拜神实际是一种自我安慰。
1.5拜技术价值观
科学,技术,科技,三个词的内涵其实是大不相同的。科学并不能直接获利,它可以延伸成为一种信仰,而技术可以实打实的获利,这就可以成为一种价值观,把两个混搭就是“科技”。
技术可以直接提高生产效率。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技术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领先的,这东西“有用”。拜金是粗鄙的直接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拜技术则是掌握了会下金蛋的鹅,比拜金更有效,但是这也逃不开传统文化的批驳其为“奇巧淫技”。
科学则不同,甚至超出很多国人的认知范围,近代科学甚至是由欧洲的宗教孵化的。科学追求的并且仅追求的只有“真”,追求事务运行的原理,这是超脱功利因素的,欧洲早期的学者以追求科学的真理作为向上帝靠拢的方式,所以科学可以成为一种超脱功利的信仰,或者信仰的组成部分。
二两类基本的需求
人有两类基本的需求,甚至可以扩展到动物都有这两类基本的需求。
第一类基本的需求是保证个体与种群的生存,生理需求。好吃的东西一定是不健康的东西,高油高盐高糖,这是动物在自然环境下很难获得的资源,所以演化的过程中,对这些保留了极高兴趣并且获得后会非常快乐的基因才能够存在后代。生存的压力使动物保留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并且以获得食物和配偶作为需求实现的方式,所谓食色性也。
第二类基本的需求是保证个体与种群的壮大与发展,探索需求。第一类需求保证动物可以存续,第二类需求保证动物可以发展。当一个动物对外围的世界掌握的信息越充分,比如更了解领地里的食物与危险,那么这种动物就越容易存活下来。探索需求就是降低周遭信息的不确定,规避危险而趋向机遇。扩大种群的动力迫使动物要对未知环境进行探索,获取更多的领地与事物。对人而言,探索需求就是建立各自理论模型去解释与预测世界,无论宗教还是科学都是解释与预测世界的方式,因此对世界的探索需求产生了宗教与科学信仰。
三认知的需求层次理论
3.1探索需求的纵向认知维度
对于生理需求而言,这是动物生存的基础,因此是基础的而普遍存在的,无法以此来讨论其不同点,而对探索需求而言,认知能力的差异会导致探索领域的决然不同。
首先,我们定义信息从外界自下而上的刺激过程,从低级到高级分为“实感”与“抽象”,“实感”是指由外界环境形成的直接的刺激过程,“抽象”是指以“实感”为基础的需要一定的知识的心理加工过程的刺激过程,显然“抽象”需要更高的认知能力。
其次,我们定义信息从人的内心向外界回馈的过程,从低级到高级分为“感性”与“理性”,“感性”是指由情绪主导的反馈过程,理性是指以“感性”为基础需要思考并进行深度信息加工的反馈过程,显然“理性”过程需要更高的认知能力。
我们分别动物的“高级”与“低级”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动物的智力水平,也就是认知能力的差异,人群内部是不是存在认知能力上的差异呢?这是肯定的,一方面人类的认知能力是伴随成长变化的,幼儿的认知能力弱于成人,另一方面人类的认知能力会受到环境的影响,更恰当教育环境会促使人的认知能力获得更好的发展。所以,我们需要以认知能力的强弱作为完成探索需求的纵向维度。
3.2探索需求的横向社会化维度
群体自我需求的基础是共享的信息与遗传物质,演化出为群体自我牺牲的动物群体在竞争中具有更强的生存优势,而牺牲个体自我的前提一定是群体自我意识的存在。当一个人因为民族、地域、国家或宗教而受到歧视时,哪怕歧视行为并未直接指向个体,个体也会因此产生愤怒的情绪,这种情绪反应就是群体自我认同的存在导致的。群体自我的需求可以称之为“社会化需求”,这是人的另一种维度的需求,每个个体需要通过完成群体需求促使所在的社会学群体在生存竞争中获得优势,并催生了人类的伦理道德,政治信仰。
3.3认知的需求层次理论模型
在这里,我们把生理需求与探索需求根据认知能力进行纵向分层,并根据个体与社会化的不同进行横向区分,获得以下的假说模型。
横图
纵图
探索需求可以是实感的感性的,比如各种动物在自己与他人领地边缘的试探,就变成了人类的“世界那么大,我要出去看看”的旅游;探索需求可以是实感的理性的,这包括除文学外的一切具有视听元素的艺术形式(歌、剧、乐、影),视听元素都可以表现为或可以直接变为情感的反馈,并引起人类与这种场景的共鸣,这也是游戏开始的地方,任何游戏都是对生活过程的模仿,狩猎与采集,合作与竞争;探索需求可以是抽象的感性的,这是人对文学的追求,人类可以把自我的情感抽象为“喜怒哀乐”而不提及具体的事务,这也是宗教的源头,无因果的对绝对崇高的信念;探索需求可以是抽象的理性的,这可以促使人类形成对科学与哲学的信仰,1+1来自于一个苹果和另一个苹果,1+1也可以是陈景润的毕生追求。
探索需求的抽象的感性的,并且最为绝对化表现就是信仰。信仰脱离了直接利害的因果过程,仅为满足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思考。宗教是从神的角度解释世界,可以遵循因果逻辑也可以无视因果逻辑(彻底的唯心);科学的信仰是从严格的因果逻辑解释世界,是抽象的感性的去满足抽象的理性的探索需求的快乐;政治信仰(无论是共产主义信仰,还是西方所谓“普世价值”)的基础是从伦理道德层面去解释世界,依赖组织及更高效的资源分配原理去改造世界。
这里要独特说明的是政治信仰,它的第一个特点是基于特定环境的伦理道德,它的第二个特点是探索需求的实践方式是政治信仰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第一点,基于特定环境的伦理道德。单独一个人不形成政治,不涉及权力与资源分配的人与人的社会结构,所以政治信仰一定是人与人的,群体与群体间的,这就必然涉及到人的道德与伦理。
基于特定环境,是因为政治的内在逻辑在于优化资源的分配过程的合理性,而合理的标准依赖于特定时代的伦理道德。在君主的眼中,君权神授,任何革命和反叛都是反伦理的;在资产阶级眼中,君权对资产阶级的无理由剥夺是反经济效率的不公的不自由的,对君权革命是符合伦理的,而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无补偿的剥夺是反伦理的;在无产阶级眼中,资本的获得与分配是反人性的异化人类与物化人类的,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是符合伦理的,剥夺资产阶级所得是符合伦理的。
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发现,政治对资源的分配并不绝对的遵循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规则,而是基于最大政治伦理价值的规则,因此落后的政治伦理有时是会严重的阻碍经济的发展,而先进的政治伦理则会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革命的本质也就是社会伦理的重塑。
第二点,政治信仰的实践方式是人与人的互动,这也是因为政治的主体就是人与人的社会组织关系。”从群众中来”说的是聆听最广大人群的政治诉求,“到群众中去”说的是传播新的符合大多数人的政治伦理。因此政治必须依托政治活动宣传政治伦理争取更多人的参与进而达到社会变革的目的。
所有这些探索需求都可以笼统称之为“精神追求”,这是人性区别于兽性的关键一点,是人的智力相对于动物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
现在可以尝试使用新假说来解释马斯洛理论不可解释的行为。
四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困境
马斯洛的笼统观点的可取之处是需求是分层次的,但是分层的方法太过粗糙,并且有两个关键性的漏洞。
1.马斯洛需求理论的纵向分层的逻辑是不清晰的,这成为很多人套用马斯洛理论为自己的行为进行开脱的理由。误用马斯洛理论的人的逻辑是这样的,这些人将需求的分层以掌控资源的多寡进行垂直划分,那么其推论就是当掌握的资源不够多时,就不必进行自我实现,并将自我实现延伸定义为承担责任或符合道德标准,那么不掌握足够的资源就可以不承担责任和保持道德,一如中国古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恶意误用马斯洛理论里人中就是不成立的。
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才会从基本的生理需求满足状态上升到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状态?马斯洛没有明确说明,假设一个婴儿满足了生理需求,那么他为什么不能进行自我实现?马斯洛的理论没有解释,这实际上默认了需求理论只针对成人,显然该理论没有将认知能力的差异放入理论之中,这是其理论不完善的第一点。
2.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没有将个体与群体自我的不同需求进行清晰的分类,并且没有说明群体自我需求的价值和基础,而用”爱与归属“和”尊重“这种感受层面的词汇模糊性的替代了群体自我的需求。一个人的自我实现是以牺牲甚至毁灭个体自我的方式在破坏安全(甚至牺牲生命)的前提下完成,这在马斯洛的理论里显然是矛盾的,而现实中却有极多的为他人献身或为信仰献身的案例。
除此之外,马斯洛的理论也无法解释游戏或娱乐行为,游戏的意义被刻意的忽视了,这是因为游戏于人而言似乎并不是必不可少的需求,但事实并非如此。
五认知需求层次理论对现象的解释
5.1解释牺牲与战争
现在我们用认知的需求层次理论模型解释牺牲精神的存在。动物间的争斗是由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种群发展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所造成的,具有高级认知的人类也必然会面临这种矛盾,这最终就发展成了战争及伴随产生的社会伦理与政治信仰。
河狸战争
作为高级社会化的人类,自我认同并不是孤立的个体的,而是社会化的,这就形成了氏族,家族,民族,地域,国家,意识形态与文化上的多重自我认同。基于这种社会化认同就形成了相应的政治伦理和政治信仰,促使具有相同政治伦理和信仰的人为了自身的群体保护或争夺资源,导致竞争甚至战争。对于牺牲者而言,个体的生命终止了,个体的需求无法获得满足,但因为个人的牺牲,群体的生命延续了,群体的需求获得了保护和满足,基于社会化的自我认同,牺牲者甚至通过政治伦理和政治信仰这种超越个体自我的“群体自我”认同获得了更多的需求满足。
所以任何真诚的牺牲都是可以使“群体自我”获得满足的自由的行为,而非是痛苦的或不自由的行为,喝下毒酒的苏格拉底是为了自己的政治信仰和雅典人的未来而倒下,失去了苏格拉底是当时的雅典人的悲剧,但有苏格拉底一样的人愿为雅典的未来而牺牲,这也是未来的雅典人的幸运。
人类具有高级的认知能力,因此衍生出的探索需求可以支撑人类获得绝对化的信仰,并且可以认识并相信其信仰的合理性;其次,人类是高度社会化的动物,一旦信仰的合理性可以直接感受到牺牲自我是这种合理性的结论时,个体的牺牲就被赋予了必然的合理性和可能性。生的本能的探索需求让人理解了牺牲的社会化意义,因此人类成为一种可以为他人和信仰而牺牲的高尚而伟大的动物,同理,人类成为了因否定他人信仰而屠戮同类的卑劣而残酷的动物。人类有因捍卫信仰而饮下毒酒的苏格拉底,也出现了杀人无数的纳粹。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能力,都是因为认知能力的高级发展,就像《圣经》中的苹果,获得智慧使人具有了部分神性,获得智慧的原罪也可能使人类变成撒旦的门徒。
5.2解释游戏行为
人们刚开始以为只有人类具有游戏行为,然后发现很多哺乳动物都具有游戏行为,显然这种行为是有益的且普遍的,游戏行为的本质也是对探索需求的满足。游戏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具有简化的规则,于是游戏可以控制不确定性事件的数量与维度。参与游戏的过程中,个体可以通过规则避免过度的复杂性,在简化的条件下建立新的模型对抗游戏的不确定,并获得满足探索需求的快感。“游戏”满足的探索需求是实感的抽象的。
5.3解释“争名”行为
人们希望更多的人认可自己,这就是”争名”。“争名”对于他人而言就是让更多人知道出名的人对自己或对他人产生了正向的影响,那么就越可能对名人产生有益的行动或提供有益的信息,这在本质上单向消除了出名的人与普通陌生人间的信息不对称,更容易建立人与人的信用关系,有利于出名的人更好的满足社交探索需求,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个人信息说明,实力证明,与不必要的争斗。“争名”满足的探索需求是抽象的感性的。
六人类不幸的原因
6.1资源与需求的满足
我们解构了人类的需求并且说明了这些需求经过各种转换后形成的价值观,以及绝对化的信仰,这之后就是如何通过人的努力获得资源去满足这些需求,继而达到人的幸福。
需求的满足有两条基本的限定:
第一条是经济学上,就是需求和其所对应可以满足它的资源的稀缺性与效用是不同的,比如更喜欢吃本地苹果而不是进口樱桃的人就更容易获得满足,这是经济学所主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xhtty6677.com/dlhj/25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