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庐山_庐山旅游 >> 地理环境 >> 选读读悟诗味统编二上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诗的味道,唯有读去体味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叙事
一
“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伙伴,请看。”小朋友们欣赏“鹳雀”的图片,一个个惊呼起来。我告诉他们这是鹳雀:“跟着老师写它的名字,鹳雀是一种鸟,所以鹳是鸟字旁,雀字里面也藏着一只鸟呢,认识‘隹’字旁。鹳雀,有点像仙鹤。”大家一瞧,觉得真是像极了。我板书,他们书空。“有一座楼,就叫鹳雀楼。让我们来欣赏下。”
小朋友被壮观气派的高楼震撼了,我顺势介绍:“鹳雀楼,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中国四大名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它楼高三层,传说鹳雀经常在此地栖息,由此得名。”听完我的介绍,他们对鹳雀楼的兴趣变得浓厚了。
我请他们认读“楼”和“层”。“你还在哪里见过‘楼’这个字?”史书鸿小朋友,说:“有一次,我去理发,看到楼梯口写着‘理发,请上二楼’。”能在生活中认字,真是个好习惯。我们重点学习“层”,我们先结合照片理解鹳雀楼楼高“三层”,接着,看图理解“层叠”“层林叠翠”,以及语文园地三上拓展的“层林尽染”。美景,自是让人陶醉,“层”字也令人印象深刻。“今天我们要一起去看鹳雀楼,现在这座楼可有名气啦,那是因为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写下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诗——《登鹳雀楼》。”我板书,他们跟着书空,读好题目,注意“登”后面略微停顿下。
二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让这座楼世界闻名的诗是什么样的呢?很想读了吧,那就赶紧开始读吧。”小朋友借助拼音,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完后,读给同桌听一听,互相评一评。
我指导大家朗读,重点在于停顿。而“平长仄短”的规律指引下,诗的节奏自现。范读,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三
“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以此问,解开第一句诗的朗读与理解。首先是读,我引导小朋友读好“依”“流”两个字。这两个字,一旦拉长了念,感觉就不同了。而“流”的朗读,更有意思,要点有二:拉长声音,声音由高到低。这样一来,水的流动,就有了画面感。反复诵读,其实已蕴含理解的指导了。小朋友对这句诗的理解,根据我们小朋友的情况,需要指导:“白日”,傍晚的太阳;“依”,依靠,靠着;“入海流”,变序后为“流入海”,他们很容易理解。理解之后的朗读,更有味道,平长仄短的规律,让诗句意思更容易“体味”。
第二句诗,在于明理。“诗人看到了这样的景色,他想到了什么呢?”理解诗句,
转载请注明:http://www.xhtty6677.com/dlhj/24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