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_庐山旅游

乡村爱情的ldquo野蛮rdq

发布时间:2021/12/30 15:25:30   点击数:

《乡村爱情》是中国持续时间最长,   看了诸多写南口的文章,我的脑海里也不断浮现出我梦中的南口。

  小时候的南口,冬天是寒冷的,房檐下挂着长长的冰凌,冷风像刀子似的吹在脸上,大风吹来时,天空咆哮着带着沙子哗哗地打在窗户纸上,是很恐怖的。一下雪,冰雪一片,隔个好晴天,大街小巷,都是滑溜滑溜的,人都小心地走着,骑车的推着。那时自来水都在胡同里,一到冬天就流很长,一直到大街上,雪一盖那就叫一个滑,行人骑车的都不断摔倒。

  那时汽车也少,一天也过不了几辆,一到放寒假,滑冰、打雪仗、玩冰车、堆雪人,坦克场、水库、农场、小南口、水渠,都不在话下,玩得都忘记回家了,天不黑不回家,大人不叫不回家,真是叫人难忘的好时光。

 2六七十年代的小北京——南口镇

  现在的南口镇在北京地区,甚至在昌平区都不起眼,但在以前那可是一个让人眼红的地区,六七十年代,工业重镇,全国五百个大镇中,南口镇是排在前列的,那时要能在南口上班,是相当荣耀的事儿。

  远的不说,那时南口大厂的厂长坐的是上海和红旗,昌平县长出去公干坐的是解放大卡车,都八十年代了,陈希同那么大的县长,出行才坐北京。南口六七十年代就通了公交车,那时叫57路,邮局、银行、派出所都有,昌平最大的百货商场就在南口,就是现在的美廉美,双大门,三个展窗那是相当的气派,那时西单商场、王府井也不过如此,连西直门的人都坐火车来南口买东西,近至延庆、怀来,远至张家口、坝上、赤峰、通辽都来南口购货。

  那时火车车次也多,赶上上午九点去八达岭的火车,北京东城的游客坐公交车到南口车站上车,人相当多,真跟赶集似的。

  现在想起来还真怀念那段时光,国家真重视南口。

3南口源起之地细说南口城

  南口村,南口镇村,南口镇有两个村名,都差不多,您别弄混了,这是两个村子。南口村是正式的老南口村,就是关沟南口城那个,南口镇村是火车站那边南口镇里的,以前叫南口大队,现在叫南口镇村。

  至于南口,就是四十里关沟南边出口的意思,古时又叫下口,在早前,还有叫夏口的,都一样,字不同音同。没有通火车时南口村那时叫南口城,是个十分繁华热闹的地方,地处南北交通要道,官道、商道、军事要地集于一城,公干的、淘金的、探亲旅游的……好不热闹!官家在这儿都设税官,你说热闹不热闹!

  南口城南北城门之间的大街两旁是商户林立,商贾云集,延庆昌平两地赶集的人有骑驴的、乘桥的、坐牛马车的、走路的……每天川流不息,天天都有集市。那时延庆人管去南口城叫下底儿去,昌平人叫上口儿上去,原先城门口是铺着大条石的,让人走得跟镜子似的,和现在居庸关云台里的条石一样,压出两道深深的沟来。据说南口城当时有八十多家商铺,现在南口镇东西南北两条大街有多少铺子呢,还不一定有八十多户。别处赶集是一三五,或二四六,咱们南口城这儿是天天有,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都有集,所以那时南口还有一个称呼——见天见,天天都能做生意。

  当时南口城城里城外有好几座寺庙,香火是相当的旺,从记载和照片来看,当时南口城墙有二百丈五尺,城门两座,敌楼一座,两边水门各一座,连接城墙的城台东边两个,西边三个,整个城的城墙都用石头垒成。

  现在南口村是不成了,除了南口城南城门、清真寺,以及东面的李公墓遗迹外,都是民居,但从以后的发展来看,南口村的未来不可估量,南口城可能要修复,但愿我们能看到百年前的原汁原味的南口城,我一直期待着!

4兵城南口兵家必争之地

  南口自古就是战场,军事史中说南口是兵家必争之地,南口对北京和中原地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也是南口地区驻扎这么多军事单位的原因,陆海空后都有,级别都挺高的,南口这些年发展不起来,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南口有记载的战事,最早是汉代,李广兵出居庸合围匈奴兵败,走的就是南口。北宋初来自山西的宋兵与辽兵在京北大战,也有南口的战事。金代蒙古铁骑屡攻居庸关,最后攻占北京,经过的也是南口这条道,明代朱棣几次兵出南口征战草原,李自成降居庸关进北京,走的也是南口。

  最近百年,南口也是烽火连天,炮声隆隆,冯玉祥与北洋军在南口大战几十天,南口备受摧残,地面原始建筑几近全无,年日本军北上攻南口,更是血染青山,一时神鬼皆惊。年南口又险逢炮火,年一个加强机步师防守南口,大炮直对关沟险关,一时危机四伏,哎,真不知南口兵伐之气如何这么盛!

  我爱看南口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呼吸着清凉空气,步量着它的每一寸土地,祝福南口!我的南口我的家!

5南口大战纪念碑儿时的“大塔”

  我小时候和兄长们玩的时候,常听他们说“走,上大塔那儿玩去”,大塔在我的记忆里是那么的深刻,但我从来就没见过,这里只是南口火车站的货站,早年是军列运输和干果运输的站台,现在偶尔有军车在这里装卸。

  货站位于我家的后面,听老人们说这里原有一座塔,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打雷给劈了,塌了,文革时被大伙给扒了。所以在我的记忆中它是不清晰的,就一个词大塔,后来读了冯宏来老先生的《南口风云录》我才明白,原来多年来一直在我心中环绕着的大塔就是近代有名的南口大战的纪念碑。

  南口大战发生于年5月10日——8月14日,直系军阀吴佩孚联合奉系军阀张作霖、山西军阀阎锡山,一同攻打冯玉祥的国民军,奉军在东面从热河进攻多伦,晋军从西面攻打大同,原驻北京的国民军退守南口,大战是5月打响的,正面进攻南口的是吴佩孚的直系主力,有20万人,然而攻打了两个多月却一筹莫展,国民军凭借有利地形和坚固的工事,给吴佩孚的军队造成了惨重损失。8月1日奉军12万人动用了飞机、大炮、坦克向南口进攻,奉军的飞机坦克是法国造的,在当时很是先进,不料竟然让国民军用鸟枪打瘫了四辆,怎么回事?国民军用鸟枪专门往瞭望孔里射击,就把坦克打瞎了!大战打到8月15日,由于东线多伦被奉军攻破,西线守军投降了晋军,南口国民军处于三面包围之中,而且弹药消耗太多补充不上,于是国民军撤出了南口,当时报界报道说外国人认为南口大战与欧战相比,实在不分上下。

  国民军的南口大战牵制了吴佩孚的主力,有力地支援了北伐,使北伐军顺利攻下武汉,因而是有积极意义的,在年的纪念碑落成仪式上,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致辞说“当革命军自粤出发,未几下桂趋湘,彼时正值西北革命同志,与反革命者激战南口,赖诸烈士之牺牲,直军不能南下守鄂,北伐军才长驱北上,冲破长岳,后日西北同志,先退绥甘,而北伐大军已以破竹之势,消灭反动势力,建立政府于武汉,是北伐成功多赖南口死难之烈士,革命同志,幸勿忘之也”,南口大战的意义不用多说了。

  冯玉祥总司令手书的碑文“国民军南口大战烈士纪念碑”刻在纪念碑的正面,这是一座六面塔,顶是尖的,从现存的照片来看,高度应该在十几米,这就是多年来一直在我心中的大塔。

  我的老人跟我讲当时奉军的大炮整天轰击南口,我的祖父就在当年战争中被打中腿部后不治而亡的。那场大战给南口带来了太多的不幸,刚修建不到二十年的南口镇,就经历了一次血雨腥风,连续三十多天的炮击,南口能剩下多少?

  我们南口的历史底蕴是那么的厚实,不用去造假,我在这里呼吁重新修复南口大战纪念碑,建立纪念馆,发展人文旅游,带动南口的发展。

6京张铁路过南口车站饭店遗址存

  南口的历史悠久,文物遗迹也多,以后咱们再聊,现在我着重说说南口镇中心的事儿。

  詹天佑是现代南口之父,没有他可以说也就没有现在的南口镇,咱们都知道,当初建南口火车站时站址向南口村南推移了二里地,原因有心疼百姓,但也是为了日后发展的需要,节约成本,减少百姓的阻力,你可以占地,占房子,但你动人家的祖坟,那可就要说道说道了,所以向南边的乱石河滩转移成为了一个不错的选择。

  詹天佑是个大师,能人,除了修铁路购火车外,在南口修了火车站、南口工厂,还修了铁路饭店,这就是六国饭店,二层小楼,西式的,别看这二层小楼现在它不起眼,可在那时相当了不起。京张铁路通车剪彩时,王公大臣、满清贵胄、列强代表都来了,邮政尚书也就是后来的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也来了,他们在哪休息呢?就是六国饭店,隆重,那是相当的隆重!这座六国饭店它现在在哪呢?我来告诉您,南口车站东面,南口道南交通街上,丁字街北口,铁通营业厅东面圆门里便是,你到那儿一看便知了!百年历史,你可得瞧瞧,这机会不多,不花钱,一溜弯的事儿,南口的事儿真是梦一样啊!

7古今中外凑齐途经南口名人真不少

  南口地儿不大,但名气不小,古代各个以北京为国都的君主都差不多在南口留下过足迹。

  元代最后一个皇帝就是从南口这儿跑到漠北的;明代就更别说了,八达岭据说是常遇春建的,十三陵左青龙右白虎,虎峪就在咱们家边,皇帝能少来吗?历史上几次大的事件都与南口有关,明成祖朱棣数次北伐,走的就是南口;于谦北京保卫战,南口是见了史册的;李自成进北京,也是破居庸下南口东至十三陵,放了火后才进的北京,昌平西关环岛李自成像现在还立在那呢。

  詹天佑修铁路,大部分时间坐镇南口,可以说詹天佑是现代南口之父;冯玉祥在南口立纪念碑纪念南口大战,力邀蒋介石、阎锡山、李宗仁等民国政要齐聚南口;孙中山坐火车南口下车,东谒十三陵;年中国军队与日军在南口大战,小日本动用数十辆坦克参战;五十年代毛主席乘火车去八达岭在南口车站休息;六十年代朱德、陈毅在南口工厂劳动。

  这么一说路过南口的名人真是数不胜数!所以说大家不应该不知道南口!

8我记忆中的南口小吃

  作为城乡结合部的南口镇,既有城市的现代,又有乡土的气息,左邻右舍什么地方的人都有,这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城镇。

  你可以吃到地道的驴打滚,压饸饹,又能尝到面包、饼干、汽水……尝到天南海北各色地方小吃,我小时候都吃过的。

  当年在机务段门口附近的炸玉米花,昌平沙河都没有,就他一份,六七十年代他就有营业执照,我亲眼见过的,一到春节昌平沙河的人都来他这订购炸玉米花,印象中他是个残疾人,这份工作是国家特批的。

  火车站对面的鲁南餐厅和清真饭馆的小吃那可是北京有名的,可好吃了,小吃一出锅满街都是香味,师傅做烧饼的手艺那是祖传的,可惜人已故去,八十年代末他还开早点摊,那烧饼香啊,鲁南的油饼八分一个,但要粮票二两,丸子汤三分一大碗,一毛一吃得饱饱的。

  还有南口大堡车店里的早点也好吃,老豆腐正宗北京的,好吃!

  不说了,再说,口水下来了!

 9儿时知名冷饮南口小豆冰棍

  南口特色的小吃冷饮没什么,都是全国各地有的,附近农村的小吃冷饮也都是京北地区的特色,在南口最有名气的小吃冷饮应该就是小豆冰棍啦!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北京特色的冷饮小吃有北冰洋汽水、奶油冰棍、义利面包等,咱南口的小豆冰棍那可是一绝,豆多又甜,有红小豆的、绿小豆的,三分一根,好吃!每天上学和母亲要三分钱,走到冰棍房,就是现在兴隆街北头,新华书店对面头一家,位置就是洗澡房那儿,赶上冰棍制作出来时,冰箱门一打开,寒气扑面,凉快,边吃边上学,得意的很!

  吃惯咱们南口的小豆冰棍,再吃北京的,不好吃,不甜,豆也少!那时北京来的人吃咱们南口的冰棍都说比北京的好吃,反正那时昌平、沙河是没有的。一天生产不了几次,那时上班八个小时,能出几次,也有奶油冰棍,五分一根,奶油多,冰棍掉身上就有奶油的痕迹,正宗产品,卫生。

  那时卖冰棍的商贩推小孩儿车,也有推自行车的,储存冰棍的设备就是那种宽口的保温瓶,满大街小巷的叫喊“冰棍”,那时别管自己在干什么,一听到叫声,就赶紧管母亲要钱,“妈,给三分钱”,有时要不到,不高兴还挨打,想想也没少因为吃冰棍挨揍!唉……

10今时东大桥昔日狼窝坡

  过去的南口东大桥,也叫狼窝坡大桥,南口东大桥这个名字是最近十来年才叫起来的,听名字就知道,这座桥和狼窝坡有关系,现在东大桥东北方向那个土坡上有个亭子,它的下面以前有两个大小不一的山洞,据说就是狼窝洞,洞不大,一眼能望见底,我没见过狼,但我看见流浪者在里面住过,还有过死孩子,后来搞绿化的时候把它给炸了。

  以前的东大桥是低桥,就用水泥管子并排着一溜,上面是公路,别看不起眼,但那时就是很大的工程了。东河套那时常年有水,冬天不断流,到了雨季水流很大,比现在九寨沟的水不小。那时有小鱼小泥鳅,找个低处放一个筐,一会就有收获,怎么也能弄几条,回来给大人当下酒菜,也挺美的,不过那时水大,每年都有被淹死的,自打现在的东大桥修完后,就没怎么见水,一直就是现在这样干的。

  那年修东大桥的时候,我们支农排队回来,正赶上放炮,飞起来的石头正好砸死我们的一个女同学,八岁,挺伤感的,记得在大庙小学操场上开追悼会……后来十三陵农场接管了周围的绿化,几十年形成了现在的景象。

11上山打狼下河摸鱼野生动物踪迹无

  现在的南口是个半现代化城镇,一个特点就是人多,走哪儿都有人,街道、村庄、河滩、山道、水库……哪都看不见动物,只有北面山上、水库有点松鼠、野鸡、野鸭、兔子,天上主要为麻雀、喜鹊等鸟类。

  以前可不是这样,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没有现在这么多乐呵事儿,那时人们的业余时间就是捕鱼摸虾,大人们一到星期天就骑车走了,去一整天,晚上我们就东家进西家出,看谁家大人弄了什么好玩意儿。

  工人凑一块都研究做点家伙,织鱼网、做夹子、弄鱼杆,我家房后的老闪他爱好可和别人不一样,人家弄火枪。有一年秋天,他和北京的朋友在北山上打了两只狼,那种土狼,灰色的,那是我头一次看见狼,两只,两人骑着自行车,后面架子上竖着火枪,上面挂着狼。据听说有人打过土豹子,但我没看见过,那次我吃到了狼肉,也没感觉有什么好吃。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们在东大桥追过狐狸,几个小孩子能追上吗?那是夏天上外面玩去,从草丛里忽地就窜出来,我们几个就追,那家伙一溜烟就顺着河套窜没影了,现在可没有了,运气好能看见只麻雀、喜鹊等鸟类以及野兔、松鼠等。南口南边火车道旁草丛中现在可能有野鸡,但那不能吃,它们喝的都是工厂流出来的水。

  真怀念从前的日子,也只能是想想吧!

12曾经的小票车造就南口小北京

  南口有人叫他小北京,是有原因的,南口和北京近是一个主要原因,我说的近不是地理上的,而是和北京有着相同跳动的脉搏,北京的时尚思想,北京的传言都能第一时间到南口,其原因就是南口有着和北京相通的小票车,后来叫通勤车。

  那时的南口人进北京真方便!一天好几趟,南口大厂和铁路上有许多在北京居住的工人,他们每天上下班都坐这趟车,赶上春节时,就改大闷车,后来就没有了。你一坐上就能看见北京时尚,听到北京人的事情,北京人爱穿戴,这都能影响南口人,那时南口的时尚和北京人是同步的,年轻人爱打扮,有的老年人也很时尚,女人高跟,小伙子三接头,裤线都能切萝卜,男女头发都贼亮,火车上,大街上,漂亮小伙、姑娘有的是。

  一到星期天小票车就站满人,十几节车厢,上午就四五趟,大伙都上北京玩去,能不热闹吗?还有北京的一些奇闻异事都能在火车上听到,大到国家政策外交风云,小到家常小事,北京人南口人都能侃,跟听评书似的,那时有名的手抄小说也是通过通勤车从北京第一时间传到南口的。

  小票车后来就不行了,这几个大厂都不成了,在北京的工人都调回去了,有的在南口安了家,的开通对小票车的影响挺大的,小票车越来越少了,差不多就要停运了,现在好了,和谐号又开通了,南口人去北京又多了个选择,但我觉得找不出从前的感觉了,太大太空了,也没法聊天,看来过去的事儿不会再有了。

 13技艺精湛南口国营理发店

  前几年有人常向我打听南口理发一条街怎么走,说句实话我都不爱搭理,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南口就有一个不光彩的地名,就是这个理发一条街,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吧,网上净是打听南口这条街的,这也是南口出的一个小名吧,不怎么光荣呀!

  南口真正的理发店,国营的,有,也有几十年的历史啦,打我记事儿起就有了,就在道南机务段门口,现在还有,就是开了一半门脸,那一半出租了,理发手艺特别好。今年春节我还去了理发了,全活十四块,有名的老杜师傅还在上班,以前那儿生意可好了,地下通道没修的时候都走机务段的铁路道口,那里可是南口的繁华地带。理发你得排队,几十把老式理发椅,现在还有,有兴趣的收藏一下都能成文物了,以前上班的都上那儿理发、吹风、净面,消费一下,舒服,出来精神焕发。

  理发店旁边是鱼店,清真肉店也跟那儿,在南口地区就那儿卖鱼、牛羊肉,海鱼、淡水鱼都有,当时购货得要购货本,每年春节前那儿是最热闹的地方,也算是南口的心脏地区了。现在风光不在了,没什么人流,人气没法和以前比了。

14南口小心脏不再热闹的交通西街

  南口镇中心的交通西街,在道南道北地下通道未修以前,可以说是南口镇的心脏部位,人来马往的热闹非凡,除了镇政府,街面有新华书店,在丰茂商店(就是合作社)的自行车修理部,工商银行,镇医院,鱼铺和清真肉店、理发店等,这是路南的,路北主要是车站宿舍和货物站,解放以前是货物站和银行所在地。

  现在南口镇街道面貌变化不大的,就是交通西街这块儿了,这里的故事很多,特别是在解放前,南口的重大事件差不多都和这里有关,货物站和银行以前叫商行,是中共和敌伪斗争的重要场所。

15儿时最乐事儿南口的电影大连放

  年长后,我常回忆儿时最快乐的事儿,那就是每天晚上的电影了。打一记事儿起印象最深的,就是差不多每天都能看到的电影,这可以说在全昌平、全北京都是比不了的。

  南口的工厂多,部队军营多,甚至南口大队的一队、二队、三队、大堡、小南口都有时放电影,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工厂的大操场,开始是西边的主席台上挂白布,后来在中间立两根杆子,再后来东边砌起一堵墙,全供放电影,那时人多,一操场都是人。南边的部队,北边的部队都放电影,附近群众都可以进去看,道南玻璃厂、暧瓶厂、钢圈厂都放电影,南口大队在玻璃厂对面的三角地放,差不多天天都能看到电影。年唐山地震时,为了防震,各单位更是天天放,甚至整宿地放,暖瓶厂一晚上放三部,我记得是攻克柏林、天山上红花,另外一个记不清了。

  那时心都野了,上学就打听哪儿放电影,一吃完饭伙伴就找来了,走了,九、十点才回家,作业就别说了,所以我们这批学生成绩都不怎么好,没几个考上大学的,我想这是个原因。还有一次,上学时同学悄悄告诉我部队在放战争片,我们俩就偷偷溜出去,爬过墙头到礼堂,顺着后面演员通道在舞台对面打灯光的地方趴了六个小时,看了苏联电影解放,下面黑黑的坐的都是解放军,那一回到家就挨了揍,第二天上学还罚了站。

  南口电影这点事儿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才稀少下来,那时南口工厂俱乐部已经建立起来,逐渐地都转到那里去放电影了,你说童年这点事儿可笑不可笑!唉!时光不在了!

 16电影演出免费看热闹的工厂俱乐部

  自从我记事儿起就觉得南口最热闹的地方是南口工厂俱乐部,那时地下通道还没有,道南道北人互往都走机务段门口的铁道口,南北两个铁门,火车一来铛铛地打钟,就是一块挂着的工字钢,后来是电铃,火车过后铁门打开,人来人往好不热闹,一到上下班,或看节目电影散后,堵在铁道口过不来过不去,这也是南口人的一种享受。

  过铁道口向北走约一百米就是一座人造地下通道,上面好像是办公地方,上台阶一转弯就是南口工厂俱乐部,都是木制的大厅,那时看着挺大的,可能是自己小的原因。那时工人阶级觉悟高,素质也高,唱歌、跳舞,工会组织剧团演戏,天天有节目看,一到晚上灯火通明热闹非凡。记得有一回是演红灯记,俱乐部太小,在大操场上演,真热闹!

  那时南口还有个俱乐部是地区俱乐部,是铁路上的,也演节目放电影,但不如南口工厂俱乐部热闹,在现在派出所门口,对面一点,有个电视房,天天打开窗户放电视,后来工厂俱乐部就改建到现在这里。经常来一些北京的剧团,有名演员来演出,我记得最有名的是东方歌舞团,在这演了二十多天,那可真过了瘾,现在别看文化丰富,年轻一代可没有我们的眼福了,看一场演出得花多少银子,又能看几场啊,哈哈!又得意了。

  反正我们那时是玩的乐的,也都痛快了,南口人其实也挺幸福的,就是现在不成了,这么大的俱乐部几年都没演出了,连个电影都放不起,赔钱!时光逝去不能倒流了,真是怀念过去的时光啊!

17兵都南口英雄骑兵团驻扎于此

  南口,本地人对南口的爱称是小北京,外地人对南口的称谓则是兵镇或兵都南口,我比较喜欢后者——兵都南口。

  由于南口在历史和地理上的诸多原因,它的驻军多是不言而喻的,官方说有四十二家军事单位,军营遍布南口各个地区,陆海空后武警,工程甚至二炮都有,说是兵都不过分,名符其实。从建国后开始南口街面上就充斥着军人的身影,尤其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一到星期天大街小巷到处都有军人,纠察队就有好几个部门的,南口的繁荣部队起了重要的作用。

  南口驻军多,尤其野战军,那可是威名远扬的中国拳头部队,装甲六师就在南口,我们都知道美国有个骑兵师世界闻名,装甲部队,百年部队,打遍天下无敌手,咱们中国也有个骑兵部队改编的装甲兵,中国的精锐就在六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的机动部队骑兵团就是它的前身,能打仗的功勋部队,新四军骑兵团就是新四军第4师骑兵团,因为他不仅是新四军,也是华中野战军乃至华东野战军中惟一的建制骑兵团,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粟裕说骑兵团是华东的一支快速机动部队,是我们手中的一把利剑,不到关键时刻我们是不轻易拿出来的。新中国建立后,随着骑兵部队的许多作用都被坦克及装甲部队所替代,同时我军开始大规模组建坦克及装甲部队,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的高层领导对骑兵团的发展极为关心,在华东军区的一次会议上大家一致希望保留这支英雄的部队,最后主持会议的陈毅司令员说:“美国有个骑兵第1师,虽然他们早就没骑兵了,但番号还保留着,现在已是一支机械化的机动部队了,我们这支骑兵,也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特色,我主张编成装甲部队!”随后,华东军区决定把骑兵第25团转隶为华东军区装甲兵建制。

  年5月改编为华东军区战车独立第6团,以后又先后改名为华东军区坦克独立第6团、中国人民 坦克独立第6团,参加皖北剿匪和抗美援朝,年7月从朝鲜回国后转隶北京军区,改称北京军区装甲兵坦克独立第6团、北京军区坦克第6师第21团、北京军区38集团军第6装甲师装甲第21团。

  这支英雄部队驻在南口,能不是咱们南口的光荣吗!我上小学时有个辅导员就是那个部队的,姓张,我们关系处得可好呢,现在我不时还想起他。

  南口还有很多部队,我就不一一细说了,军事单位多也是南口的一大特色,为南口的建设出过不少力,南口离不开部队,南口未来也同样离不开部队,让我们和部队一起迎接南口美好的明天吧!

18生在军营旁难忘的军营事儿

  我打记事儿起早中晚都能听到军号声,那时南口的建筑没什么高层房屋,有点动静整个南口镇都听得到。早上六点我家旁边的军营就响起起床号声,接着大厂的汽笛,南边部队,北边部队的号声此起彼伏,各处的广播大喇叭开始唱歌了,当然都是革命歌曲,现在叫红歌,斗志昂扬,听了让人精神振奋,上学上班都精神十足。

  我住在军营边,从小就感受军营文化,这样的环境给我的儿童时代增加了无数的乐趣。那时的歌曲我现在张嘴就唱,那时部队的墙头也不高,我们没事儿就爬在上面瞅着这绿色的世界,列队出操,正步走,晚上打蓝球,玩单双杆,周未歌舞晚会,有一年还排演了京剧沙家浜,老张排长演指导员,请水泥机械厂的工人演阿庆嫂,那跟头翻得真棒!兵营东边就是现在的暧瓶厂家属区门口,是伙房和养猪的地方,那大锅一个人都能躺里面,人家炒菜用大平铁锹,站在炉灶上翻炒,那味道可香了,多少年闻不到这么香的味道了,过节宰猪好几头!一下57路汽车就能闻见。

  那时军政素质高,有一回附近有一家柴禾着火,暧瓶厂老梁发现大声喊道“解放军同志快救火”,那家伙,三十多人翻墙头过来,脸盆传递就把火给灭了,跟演电影似的,真让人怀念啊!

19大山脚下的燕磨峪长城脚下的幸福渠

  现在要说我去的次数最多的村庄那就是燕磨峪村,基本上每天都要从村边路过,清晨溜弯时沿着西大桥河畔向响潭水库行进,回来时就顺着水库路经过燕磨峪村口,我每天都能看见这个村庄和她的村民。

  燕磨峪村,明代成村,曾称晏磨峪、燕麻峪、雁门口、雁门谷等,该村背山,偏暖,每年大雁都要在该地停留一段时间,故称燕磨峪。相传百年前这里鸟类丰富,京北地区有的鸟类这儿都有,特别是喜鹊,在这里成群结队,即使现在南口地区的喜鹊也不少。

  年在村南发现战国时期墓葬1座,村民主要姓杜、邢、黄等,均为汉族,百十户人家,三四百口人,没什么地,东边采石厂占了四分之一,其次军营也占了不少,没有什么大发展。

  村南栽了不少树,环境挺好的,现在这个村不怎么起眼,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它可在当时报纸画报上出了不小的名气,什么名气?长城脚下幸福渠,是白雪石、侯德昌两位大画家合作的,那时水库刚建完,全国正在农业学大赛,大搞水利建设,从年就开始修到辛力庄的水渠,那工程可大了,人山人海的,两位画家就来了,要创作,记得我那时和学校的几千名同学为配合写生,都到燕磨峪村来劳动,干不了多少活,场面可不小,红旗招展,那时是看到两位画家了,小年青,不起眼,那时回来就盼着能看见这幅画册,后来在报纸上看见了,说实在的挺失望的,受那大累,也没看见自己。

20南口大庙探寻他的前世今生

  我在外地去过许多寺庙,感觉都不是很大,包括很有名气的寺庙,想必是在北京看的皇家寺院多了,但我想还有一个原因,南口的大庙是影响我这一感觉的主要原因。

  小的时候觉得它很高大,台阶都爬上爬下的,它一直伴随着我的小学时光,它的一砖一瓦都清晰的留在我的脑海中,他是三重大殿,据说是大肚弥勒佛、关公、和菩萨,但我都没有见过。我上学的时候,头重殿是放杂物的,它老锁着,二重殿和三重殿是老师的办公室,我是在南面厢房东面数第二间教室上学的,几任老师都姓张,我家七个孩子连我的孩子八个都在这里上学。

  据说大庙也有近百年的历史了,是詹天佑修铁路后剩下的余款修建的,当时伤了不少工友,连带动地气、神脉,为了保佑今后行车的安全修建起来的,当时香火挺旺的。听老人讲年日本占了南口后,对当时的绿林十分头痛,下令召安改编正规军,数百人都集合在大庙的南墙外,等着点名发枪,突然机枪响了,几百号人都打死了,他们的头领叫姚万成,走半道没到,听到枪响掉头就跑了,终不知下落。年底大庙作为粮库,国民党退走,八路军不知道,附近的百姓都到那里拉粮食,真有不少弄的,这成为几十年南口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最近一直有传言说小学要迁走,要恢复大庙的原有风貌,要搞景点旅游,但一直没动静,政府应该恢复大庙历史原貌,给南口加一点文化氛围,南口兵伐气息太大,应该化解一下了。

 21南口明珠还看响潭一水

  千年南口城,百年南口镇,岁月苍茫,人事如烟,如今南口人唯一的安静之地,能溜个弯儿的地方也就是响潭水库啦!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给南口带来的影响就是人多、车多、污染大,相比之下水库就难能可贵啦!

  响潭水库三面环山,大坝在潭峪沟口的响潭村,总面积46万平方米,总库存万立方米,控制流域58平方公里,坝高46米,坝长米。北京有各种公园,南口响潭水库则成为南口人唯一散步溜弯纳凉的山野之地,也是南口人心目中的自然公园。

  十几年前水库没有现在这么多设施,打鱼、捞虾、垂钓是不少南口人的乐事。水库中鱼不少,北方有的鱼基本上它都有,野生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下大雨,水库开闸放水,不少鱼都下来了,三四里外都有捡到鱼的,听说有一条鱼一个米口袋只套上一个头,还有人说捉到了一条十几米长的水蛇,我是没见过。

  那时在响潭水库游泳的人多,夏天天热时更甚,每年都有淹死的人,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有一个退役的东海舰队的潜水员,据说是一个猛子扎下去没上来,哎!大海大洋都没事儿,这小坑没过去翻了船,真是事事难料。现在好了,各种保护网都安装上了,打鱼、摸虾、游泳是不可以了,保护环境。

  水库的景色是没的说,长江三峡有一拼!江西的庐山有一比!以前有记者就把响潭水库比做三峡,不过人家是动的,咱们这个是静的,人家那个现在没了,咱们这个现在还有,相比之下,咱们这个是个宝吧!好啦,闲话不说了,还用明朝董先人的诗来作结束语吧,“神龙潜巨水,瑞气蔼长空。过客停车马,徘徊夕照坤。”

22登临老爷山赏关沟胜景二龙戏珠

  我早早起来,按昨天的设想,今天我要去戏珠了,所谓戏珠实际上是指我要去探访关沟七十二景中的一景,珠即二龙戏珠的珠,就是老爷山,在关沟出口处,现在南口村东侧的一座孤立小山,形似彩珠,因老爷山东西两侧的高大峰峦,宛如两条奔腾而下的蛟龙,恰成“二龙戏珠”之势而得名。

  有人说我怎么没看出来,你站的位置不对,看这个景你得站在关沟里的臭泥坑位置向下观看,臭泥坑名不美,本地人都不喜欢这个地名,就等以后的高人给起个好听的名字了,站在这儿向南瞧,气势就出来了,眼前山势如奔腾巨龙争夺一颗碧绿珍珠,你要站在更高的山峰上,那你会体会得更深,真是美不胜收。

  现在关沟里的两条主路,即铁路和高速路穿行关沟之中,又凭空多了一景——二龙争路,二龙身下两条路像两条彩缎飞舞左右,关沟是不是多了一景呢?

  从历史上看南口关沟地区多划归于延庆,年后才有八达岭、居庸关之分,不过十几分钟,我便登上这百十米高的老爷山,登上这颗被戏说了不知多少年的金珠。登高望远,北面军都山苍古壮观,西北方向居庸关威武雄壮,向南望去一片辽阔平原,城市景观如波海无际,远处西山高耸如军阵列列。

  太美了!每年我都不同季节来登这老爷山,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景色,来体会不同的意境,我的南口我的家,我有幸生于斯长于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htty6677.com/dlhj/2377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