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_庐山旅游

今日更新

发布时间:2021-3-9 20:18:28   点击数:

不中用的熊式辉

一个人进入一个行业,从优秀到杰出再到巅峰,需要一系列因素。就军人而言,需要强劲的对手配合。林彪在东北走向人生之巅,对手各个人杰。

国军在东北的最高领导一共三任四个人,第一波为熊式辉和杜聿明,第二任为陈诚,第三任为卫立煌。最为辉煌的时代是由熊式辉和杜聿明创造的,他们抓住共军早期的失误,狠狠踢了林彪的屁股。陈诚上台之后基本上是吃瘪。卫立煌呢,就是送死的。陈诚的吃瘪和卫立煌送死又不一样。陈诚完全是自找苦吃。卫立煌有能耐,但已经是大厦将倾之中的独木,除了被折断已经没有其它选择。

四个人中间,杜聿明和卫立煌是将军,熊式辉和陈诚也是将军,政治将军。表面上看起来,政治将军是搞政工的,和共军内部的政委差不多,实则相差十万八千里。政治将军的标志是从军人转行玩政治:用军人的身份去忽悠政客,转过身又用政客的伎俩忽悠职业军人。熊式辉和陈诚就是这类人中的代表。从东北战场表现来看,熊式辉和陈诚不像林彪的对手,更像林彪的帮手。二人高超的政治手腕加速国军在东北战场的失败,成就林彪赫赫战功。

熊式辉,江西人,学历比较高,在中国念完军校之后又到日本陆军大学(比士官学校更高级)镀金。乱世,名校出身,很有机会成为名将。然而他的笔名叫雪松主人。堂堂一个军人搞出这样一个笔名,托物言志还是要当军旅作家?这个答案后面将揭晓。

熊式辉仪表堂堂,玉树临风,英俊潇洒,换成现在,或许会成为偶像型人物。   作为一个海归军人,熊式辉升官很快,一九二八年成为淞沪警备司令,肥得流油的职位,爽翻天。熊将军没有在战场上表现,反而展示了玩政治的潜能,和蒋介石关系搞得很好。回想起当将军辛苦,玩政治的爽,决定转行玩政治,成了一个跨行业多功能人才。在中国,顶尖的天才经常在领导的制约下郁闷不行,大忽悠常常风生水起,吃香喝辣。原因很简单,他们不会威胁到领导。一九三零年,熊式辉任江浙皖三省“剿匪”总指挥,当然不咋样,一年之后成为江西政府主席,彻底成为一方大员。

井冈山就在江西,红军就在熊式辉的一亩三分里越玩越大,丝毫没影响熊式辉的前途。熊式辉的日子过得很好,一边提倡“清廉政治”,要求下属“简单朴素”,而他自己呢,却在庐山搞了一栋超级豪华别墅。豪华到啥程度呢,让前去做客的宋美龄羡慕不已!蒋介石在庐山开重要会议,都借熊式辉家当会场。人生混到这个程度,可以说很不简单。非但如此,蒋介石还派蒋经国去江西和熊式辉学习从政经验。不得不佩服,熊式辉转行相当成功啊。

日本投降后,当时外界很大一部分声音要求张学良复出接管东北。蒋介石当然不可能放张学良。想去东北的大有人在,比方说同样转行中的陈诚,怎么轮到熊式辉呢。原来熊式辉以和蒋介石的关系率先发话:以九省二市加外交策略进行接收的建议。所谓九省:辽宁省、

安东省、辽北省、吉林省、松江省、合江省、黑龙江省、嫩江省、兴安省九个省。所谓两市:哈尔滨和大连。

这个方案且不说可行性,看起来很别致。考虑到熊式辉军人出身、政治可靠,蒋介石拍板任命熊式辉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东北行营主任。当然咯,蒋介石对熊式辉的军事水平持怀疑态度,让杜聿明掌管军事作战。这个架构和中共初期彭真为东北局书记、林彪为东北联军司令是一样的。

从政治角度上看,蒋介石和毛泽东手腕旗鼓相当。这点在淮海战役的班子构建上再一次显示出来。然而随着战争深入,毛泽东把林彪扶正,蒋介石就没有那么多勇气了。所以杜聿明在东北搞的是虎头蛇尾。林彪和彭真不和时,彭真让位。杜聿明一直受到熊式辉牵制。随后的淮海战役,又受到刘峙的牵制。毛泽东为了让粟裕放手去干而挪动陈毅时,杜聿明还要跟刘峙商量战斗问题。杜聿明,悲剧。

  那么九省二市的一把手在东北干了啥呢?很难说清干了啥。一开始带着蒋经国去接收地盘,吓得跑回来。这也没啥。问题的关键在哪里呢,在于他是蒋介石资深幕僚的身份,在于最高级别的那个头衔。那层身份恰好把他放在杜律明和蒋介石之间。从政治角度上看,领袖把一个还算合格的政客放在将军身边,除了可以监视牵制将军不会瞎搞之外,还能起到沟通调剂作用。一个比较纯粹的将军,在人事沟通方面可能有所欠缺,不可能像政客那般面面俱到。一开始,国共双方没有撕破脸皮,用一个玩政治的当一把手忽悠国人可以理解。

如果在和平年代,用政客挟持将军不失为好棋。战争年代,呵呵,只能自食其果。熊式辉最大的伤害不是他的所作所为,而是他的存在。他的存在就损害了杜聿明的功能。

此时的蒋介石还沉浸在熊式辉和杜聿明搭档的甜头中。要知道作为军人的杜聿明,大的战略问题要跟临到熊式辉协商请示,熊式辉本身并不是一个出色的军人,又不愿意承担责任,只能汇报蒋介石,再请示。蒋介石就算比熊式辉高明,却不在前线,如何能做出最有利的判断?这样一来二去,战机就耽误了。

熊式辉的另一个功能是贯彻蒋介石的决策。要知道后方的蒋介石并不是所有策略都对。但是玩政治的熊式辉可不管这些,他要和老领导蒋介石保持一致。损害杜聿明的意愿,不过是损害了一个杰出的将军战略效果。损害蒋介石意愿那是跟自己的前途过不去,那个是老婆的首饰,孩子的前途,自己的老脸。

战争中铁律:战争期间,就算领袖没有把权力完全放给统帅,也不能在中间安插一个玩政治的。历史反面事例太多了,著名的例子有,宋高宗把他和岳飞之间放一个秦桧,明熹宗把他和孙承宗之间放一个魏忠贤。

第一次四平攻坚,熊式辉几次三番让杜聿明去他身边商量大事。幸好杜聿明坚持下来,成功了。熊式辉倒不是想怎么样,他担心杜聿明出了差错,少几根毫毛,自己到蒋介石那里不好交代,因为杜聿明也是蒋介石的心肝宝贝。

国军初到东北出现一个奇观:沈阳长春大城市的人想找靠山,争相把女儿嫁给军人。特别是号称天下第一军的新一军,官兵成了抢手货。军官可以找到小老婆,大兵可以找到小媳妇。作为东北总老大的熊式辉没能很好处理这样一个问题。如此一来,民心丢尽。所以林彪才能在城市之外的地方来去自如。

政治问题搞不好,军事自然就搞不好。

应该说熊式辉是林彪的好帮手,在共产党全部展示优点时,他把国民党和国军的劣势发挥到淋漓尽致。同时蒋介石行动表明他是愚蠢的熊式辉的领导:犯下更为愚蠢的错误。蒋介石让杜聿明放弃继续追赶林彪的计划,在松花江南岸就地搞防御。孙立人的坦克硬生生停下来。孙立人的新一军是国军铁拳,一路向北,一路先锋,把林彪追得很烦。孙立人无论如何想不通。当初在敦刻尔克海滩,希特勒让古德里安刹车,造成英法联军撤退成功。孙立人的情形和古德里安相似。为此,孙立人和杜聿明闹翻了。之后孙立人被调走。新一军由廖耀湘

指挥,畏首畏尾,辽沈战役之后全军覆没。

孙立人和陈明仁,林彪生涯中遇到的最难缠的两位国军同行,也是林彪在东北没有战而胜之的两个人,均在国军内斗中成为无辜牺牲品。日后陈明仁跟共军走了。孙立人去了台湾,被软禁几十年,罪名,莫须有。蒋介石下令时,连当时在东北监军的白崇禧都搞不明白,表示应该继续北进。白崇禧表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可惜他不是东北主将。为此白崇禧特意回去面见蒋介石陈述意见。蒋介石依然坚持己见,让国军停在松花江以南,和共军隔岸对持。为此,白崇禧晚年一直耿耿于怀,责怪老蒋不听他的话,否则鹿死谁手亦未可知。

当然蒋介石也有自己的理由。当时马歇尔还在调停。他不想马歇尔难做人。但这这是蒋介石一系列愚蠢错误的开始。

面对熊式辉和蒋介石的美意,林彪很快给予回报:撤退松花江之后,剿匪分地的同时,喘口气,打出一系列组合拳,开始进攻,具体表现为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当时的杜聿明正在顶峰,他根据蒋介石的意思停在了松花江以南,想要先搞定南满境内的共军,然后过江向北,所谓先南后北战略。没想到林彪立马转过身,伸出巴掌,啪啪几下子,将消灭国军几万人。

林彪终于找到自己熟悉的方式,进入自己的节奏。三个月的时间,休整完毕,战略反攻。林彪开始了所谓夏季攻势,一路向南推进,把国军赶到四平。便有了第二次四平血战。型号陈明仁率领七十一军在四平打了一场漂亮的阻击战。

战场局势的急转直下,蒋介石终于意识到,熊式辉只是一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绣花枕头。空有帅气的外表,空有漂亮的学历,空有那么高的头衔,实在是中看不中吃。一番思索之后,蒋介石决定把心爱的干女婿陈诚放到东北。不经意间,又犯下另外一个愚蠢的错误。

如果说熊式辉还没怎么样过分,还见证了国军在东北的辉煌,那么陈诚完全是帮倒忙了。因为陈诚的到来加剧了国军内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xhtty6677.com/dlhj/2245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