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3-8 13:10:52 点击数: 次
医院订阅哦!
《子夜》是茅盾的代表作,也被认为是年代左翼文学运动的重要收获。这部小说是在共产党的干部瞿秋白的参与下完成的,瞿秋白非常重视这部作品,评价它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并且断言“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记录《子夜》的出版”。《子夜》的出版为中国半个多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当时叫“写实主义”)确立了一个经典的写作模式。茅盾早年曾提倡过自然主义,当时说的自然主义与写实主义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它的一个基本观点是作家应该从文本中隐退,对生活细节要用非常冷静的态度去如实地描写。它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左拉,左拉要在一部《巴黎之腹》的小说里描写菜市场,他就每天早上跑到那儿去,拿本子一本一本地记录,观察蔬菜的运输和流通,记录了十几本,把蔬菜的味道、颜色都详详细细地记下来,最后整理成一部小说;他在《娜娜》里写女人出天花,医院里去,把天花的病历卡一个一个抄下来,然后把它综合起来。这就是严格按照现实生活的模样来写作的典范。茅盾也一直标榜自己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家,许多地方的描写与自然主义小说有点相像。这一点没有什么疑问。但我认为这是表面的看法,茅盾在骨子里还是一个带有颓废色彩的浪漫主义的作家。
茅盾在年主编《小说月报》的时候,最初提倡的也不是写实主义,他本来学西方最时髦的文学思潮,想要介绍和推广外来的表象主义文学思潮。表象主义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象征主义”。在五四的时候有一个统称,叫“新浪漫主义”文学,“新浪漫主义”是指现实主义以后的各种各样的文学思潮,即现代主义。表象主义是其中的一个流派。所以,年的《小说月报》几乎每期刊登的都是西方象征主义、未来主义、立体主义的戏剧、小说、诗歌。但不久以后,胡适来考察商务印书馆,茅盾把《小说月报》给他看,胡适后来在日记里记着:“我劝他们要慎重,不可滥收。创作不是空泛的滥作,须有经验作底子。我又劝雁冰不可滥唱什么‘新浪漫主义’。现代西洋的新浪漫主义的文学所以能立脚,全靠经过一番写实主义的洗礼。有写实主义作手段,故不致堕落到空虚的坏处。”胡适和茅盾都是接受文学进化的思想,认为世界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意愿,都有个规律,西方文学经历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新浪漫主义(就是现代主义思潮),所以中国文学的发展也要遵循这个规律。茅盾认为应该学最时髦的文学新浪漫主义,而胡适则觉得中国文学仍然处在现实主义的阶段,你不能跳过现实主义去搞象征主义。茅盾恐怕是听了胡适的劝告又回过来提倡写实主义。那个时候胡适名扬天下,茅盾还是个文学青年。
茅盾的小说在细节描写方面接受过自然主义的影响,但在创作的总体倾向上却是浪漫主义的,《子夜》表现得尤为明显。《子夜》初版本内封的题签下反复衬写着的英文是TheTwilight:aRomanceofChinain。意思是:“夕阳:年中国的浪漫史”,“夕阳”是茅盾最初设计的书名,后面一句话则点出了这个故事是一个传奇、一段浪漫史。从小说的创作特点来看,茅盾在塑造人物上用的也是浪漫主义的笔法。比如主人公吴荪甫,虽然茅盾也写了他的缺点,但这是英雄的缺点,不是五四一代作家那样居高临下地去评判他的人物,挖掘人物内心的缺陷和国民性等问题,这样才是现实主义的写法。茅盾对吴荪甫却不是这样,与其说像左拉,还不如说下像雨果笔下的冉·阿让的那种写法,写一个英雄,各种人都围绕着他,为他服务。书中写吴荪甫的狂躁性格完全像一头狮子在咆哮,是无往而不胜的,气势很大的那种。吴荪甫在他太太的眼里,一开始“就是二十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第3章)王子,是童话里面的白马王子;英雄,当然是女孩子想象当中的一个成功人士;还有骑士,这更加带有浪漫主义的味道。实际上,《子夜》这个故事,是写一个20世纪现代的王子、骑士、英雄,一个工业界的神话人物以及这个人物在上海的传奇故事。所以,这样的故事和写作动机,很难说它是写实主义的,我们过去都说茅盾是用阶级分析方法来写这个故事的,从茅盾个人的阐述和作品表面来看,这当然是对的,但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有谁写出过这么栩栩如生的资本家?包括后来的《上海的早晨》也没有啊。
其实,吴荪甫这个人物一出现,根本就不是现实主义的写法,他是一个英雄,到最后失败了,要拿枪自杀也是一个英雄的举动。整个故事写的是一个英雄如何进入困境,这是典型的浪漫主义境遇。为什么进入到困境?是他要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的理想,就是经济上大搞建设,他幻想在平原上烟囱如林,火车在奔跑,十几条公路,这是个比较符合中国现代化的理想。为了实现这个理想,小说一开始就出现了一个浪漫的事件,吴荪甫一下子并掉了七八个濒于破产的工厂,成立一个类似于今天的企业集团。这很有魄力的。接着他要抗衡西方资本对中国民族资本的竞争和压迫,民族资本家跟外国势力要展开较量,较量本身也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后面一路下来,起先是在公债市场上跟赵伯韬斗,斗不过了,就在股票市场上拼,最后股票市场也失败了,那么他也就全完蛋了。在他跟赵伯韬的斗争里面,充满了一种紧张感,包括互相用间谍刺探情报,用美人计等等。整个故事有一点像历险记,就是一个人为了实现一个理想,进入到一种状态,就碰到一个魔鬼,这个魔鬼不断地砍他,他不断地冲破他,这样不断地交往。但这个交往的结局,他是失败的。
失败的结局不是茅盾最初构想的,在他最初的构想里面,吴荪甫跟赵伯韬两个人斗到最后,因为工农红军打到了长沙,赵伯韬和吴荪甫两派的资本家就握手言和了,他们联手合作起来,跑到庐山去狂欢。在一个豪华别墅里互相交换自己的情人,是以非常颓废、非常荒淫无耻的这样一个场面来结局的。这又暴露了《子夜》颓废的一面。作者后来跟瞿秋白讨论创作细节,瞿秋白建议他“改变吴荪甫、赵伯韬两大集团最后握手言和的结尾,改为一胜一败。这样更能强烈地突出工业资本家斗不过金融买办资本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没有出路的。”这就成了现在的结局,吴荪甫失败想自杀却没有成功。如果这个故事放在过去,就是一个王子,为了一个心爱的姑娘(理想),一路上妖魔鬼怪斩过去,最后悲壮地失败这样一个童话故事。把这个英雄的故事放在20世纪的工业化社会的背景中,这个传奇就有了现代化的悲剧感。它成了一个人怎么去跟一个带了魔鬼力量的人抗衡和斗争。年电视剧版《子夜》海报
这个作品中,还有另外一种元素,那就是颓废性。在茅盾的作品里面,颓废性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从《蚀》三部曲到《虹》,都有这种颓废性。《子夜》里面的颓废性有着海派传统的那种繁荣和腐化同在的特点。这种颓废文化是怎么产生的?从19世纪工业革命发展以后,人们都在追求物质生产,追求物质消费。人的那种主观性、人文精神受到了普遍的压抑,心灵被物质享受所异化,这种压抑很快就带来了一种精神危机,标志就是时代的颓废性。这种时代的颓废性反映到文学创作和文化上面,就出现了颓废主义思潮。颓废思潮一方面是把生命追求停留在声色犬马的、疯狂的感官享受上,另一方面又是作为机械化时代的反叛力量、异端力量而存在。这种情绪蔓延到20世纪,逐渐转化成为现代主义的思潮。
所以,茅盾的《子夜》一开始就写出了一个金碧辉煌的时代和场景,还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带来的现代都市的意识。我们可以看他《子夜》的第一段:
太阳刚刚下了地平线。秋风一阵一阵地吹上人面,怪痒痒的。(连风都是“软”的,柔软无力,这是带着情感挑拨意味的很颓废的语言)苏州河的浊水幻成了金绿色,轻轻地,悄悄地,向西流,流。(茅盾对颜色的分辨力真是很强,“金绿色”写得非常准确。现在苏州河大概已经黑到无法看到金绿色了,我小时候看到苏州河的河水还是金绿色的,绿得发金的,像一种苍蝇的颜色,绿色上面有花花绿绿的油彩,颜色是一种混杂的,但又很鲜亮,有刺激性的,也是颓废的)黄浦的夕潮不知怎么的已经涨上了,现在沿着苏州河两岸的各色船只都浮得高高地,舱面比码头还高了约莫半尺。(这个时候苏州河还可以通船的。那个码头,是一个小火轮的码头,在现在的江西路。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河南路桥,他的汽车是从南京路绕到外滩,外滩再绕到江西路口,就是作品中写的俗名唤作“铁马路”的地方)风吹来外滩公园里的音乐,却只有那炒爆豆似的铜鼓声最分明,也最叫人心兴奋,(这里马路上出现了一个殖民主义的象征,外滩公园,就是传说中有“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牌子的那个公园)暮霭挟着薄雾笼罩了外白渡桥的高耸的钢架,电车驶过时,这钢架下横空架挂的电车线时时爆发出几朵碧绿的火花,(接着陆续出现了外白渡桥的钢架,出现了电车,出现了电线,这些东西在那个时代都是现代化的象征。茅盾的描写非常细腻,电车线爆出来的火花都是绿的,像妖怪一样的颜色)从桥上向东望,可以看见浦东的洋栈(就是看浦东,那个时候浦东没有什么金贸大厦,而是外国人放货的货栈)像巨大的怪兽,蹲在暝色中,闪着千百只小眼睛似的灯火。向西望(朝南京路方向看),叫人猛一惊的,是高高地装在一所洋房顶上而且异常庞大的Neon电管广告,射出火一样的赤光和青磷似的绿焰:Light,Heat,Power!(这是现代化的标志,感官刺激的颜色)
这是年代上海的场景,在这里面,那些繁华的、最现代化的景观都表现出来了,另外,很明显还有一种香风阵阵的颓废,一种感官放逐的糜烂。由此也不难看出,弥漫在《子夜》中的是浪漫和颓废相互交织的气息。
随着故事的展开,这两种因素都表现得非常明显。吴老太爷是一个封建的象征,他坐了小火轮从农村到上海。在农村他太太平平地呆着,不会死的,可是一到上海,看到那么多霓虹灯,汽车,听到喇叭声音,还有看到他的女儿、马路上的小姐都穿了很短的衣服,半裸体的,特别是看到他精心培育的接班人,一个女儿,一个儿子,一接触这些花花世界马上都走样了,他又气又急,一下子就痰迷心窍,中风死掉了。他的死象征了一个封建的传统的中国,在殖民化的、现代化的欧风美雨中风化和终结。而茅盾在《子夜》的一开头,就通过一个恪守封建伦理道德的乡下的地主的眼光,将一个现代化都市的繁华和糜烂都写出来了,这段文字非常精彩,这是两种反差很大的观念在冲突,这种冲突强化了现代化都市的某些特性。吴老太爷的丧事,本来是很悲哀的气氛,可是来吴府吊丧的人却嘻嘻哈哈,不失时机在享乐、狂欢,玩“新奇的刺激”。交际花徐曼丽在一群男人围绕下在台上跳舞:“她托开了两臂,提起一条腿——提得那么高;她用一个脚尖支持着全身的重量,在那平稳光软的弹子台的绿呢上飞快地旋转,她的衣服的下缘,平张开来,像一把伞,她的白嫩的大腿,她的紧裹着臀部的淡红印度绸的亵衣,全部露出来了。”(第3章)这完全是另一种气氛,人家办丧事怎么可能这样?可是,茅盾渲染的就是这种颓废的东西。而且,在这个作品中,你看不出茅盾对这种颓废现象太多的批判,他是在尽情地展示,甚至不乏欣赏的态度,至少那些语调都非常暧昧。每个作家都有他所擅长刻画的人物,有的人适合写农民,有的人适合写小市民,而茅盾则善于写小资,特别是女性小资。从《蚀》三部曲,到《虹》,到《子夜》,是一路下来的。茅盾一离开这样的人物,他的小说就不好看了,他有几篇《路》、《三人行》,写男性的,都写得一塌糊涂。《子夜》写资本家的斗争,都是男性间的斗争,可是,这个男性斗争的过程中有一条线连的是一批女性,是吴荪甫的太太林佩瑶,是他的小姨子林佩珊。然后,以他太太和小姨子为中心的,有一批大学生、艺术家、诗人等等,这么一批人,整天在一起写诗,送玫瑰花,被茅盾写得有声有色。这批人在时代的变换中,永远不可能成为主流人物,不能成为英雄。但是,他们又不甘心,他们一方面享受了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一方面又满腹牢骚,不满足这样一种平庸的物质生活,还希望有一种精神的追求。但是,这个精神追求又往往以得不到实现而告终,所以,它必然带来了一种颓废的气息。
《子夜》里面的颓废气息,茅盾是通过这样一批小资的形象表现出来的,浪漫则是寄托在吴荪甫这个形象上,这两者就像经纬一样,构成了《子夜》的一个基本框架。而所谓的现实主义的因素,我认为,在这个作品里面,更多的是表现在细节描写上,并且那种细节的真实,在茅盾的创作当中也始终不能坚持到底。本文选自《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
编辑︱佳丽
转载请注明:
http://www.xhtty6677.com/dlhj/2243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