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史源远流长,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曾涌现出无数经典作品,文化名人灿若群星。我校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文学院原院长,校训、校歌创作者赵明教授潜心创作,选取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经典和人物为创作素材,创作了《管窥蠡测漫诗评—诗评百家》,内容包括一百首古体诗及对诗的简释。
本号将陆续推送以飨读者。
管窥蠡测漫诗评
——诗评百家
31
庾信《哀江南赋》
南朝才子北羁臣,
牢愁满纸哀怨深。
一句一典敷长赋,
乡关悲怆起凌云。
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南北朝时北周文学家。初仕梁,后出使西魏,值西魏灭梁被留。历仕西魏、北周,官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善诗赋、骈文。暮年赋作《哀江南赋》、《枯树赋》最为有名。《枯树赋》是借写枯树而“既伤摇落,弥嗟变衰”。其中“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据传曾令晚年毛泽东读之泪流满面。《哀江南赋》是伤悼梁朝灭亡,哀叹个人身世之作,全赋辞采华丽,一句一典,表达了至情至痛的乡关之情、故国之思,是六朝乃至中国文学史上少有媲美者的杰作。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庾信暮年的作品深得杜甫的推崇。存《庾子山集》,清人倪璠所撰《庾子山集注》,基本上包括了他的全部诗、赋、杂著等,并且附录有《庾集总释》、《庾子山年谱》等。
32
大唐西域记
千山万水到天竺,
异国风情惊万殊。
老氏化胡终风影,
取经千卷返唐途。
作者玄奘。玄奘(—),唐朝高僧,洛州缑氏人,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佛教经典著名翻译家,中国佛教唯识宗的创始人。唐太宗贞观三年(),玄奘出玉门关西行,至天竺受学取经并游历,历时十七年。贞观十九年(),携经返回长安,专心译介佛经。所译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所撰《大唐西域记》,是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中亚等地的重要历史资料。
关于老子化胡一事,纯属佛、道之争中的一个虚构故事:西晋惠帝时(—),天师道王浮海与沙门争正邪,遂造出《老子化胡经》一卷,记述老子出关后入天竺,变化为佛陀,教化胡人。这完全是子虚、乌有。
西安大雁塔,玄奘藏经处
33
六祖坛经
菩提树下证菩提,见性明心佛不奇。
六祖慧能开法脉,渐修顿悟破痴迷。
《六祖坛经》记录了六祖慧能(也作惠能)的身世及得法的因缘。慧能父亲祖籍范阳(今北京大兴县),是个普通农民,慧能自幼不幸,父亲早亡,孤儿寡母又迁居南海(今广东),靠他进山打柴维持生计。后来卖柴偶然听到客人诵读《金刚经》,心中顿然开悟,在妥善安顿了母亲之后,他来到蕲州黄梅县东禅寺出家修行,听五祖弘忍大师讲述《金刚经》修为而大开悟。最终,在弘忍大师以偈试方式决定衣钵传人的关键时刻,博学多闻,深得弘忍器重的神秀于廊下帖出“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的偈子后,慧能则以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胜出,成为五祖弘忍的衣钵传人,故称六祖。
作为佛教禅宗的宗经宝典,《六祖坛经》(亦称《坛经》)在中国佛教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唯一一部被称为“经”的由中国僧人撰述的佛典。根据佛教的传统,只有记述佛祖释迦牟尼言教的著作才能被称为“经”,佛的弟子及后代佛徒的著作只能被称为“论”。以《坛经》冠名慧能的言教,表明六祖开法革新后中国佛教的变革风习,也足见《坛经》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之高,慧能禅宗影响之大。
34
初唐四杰
王杨卢骆四英才,一扫柔靡风气开。
秋水长天孤鹜去,江山塞漠入诗来。
所谓“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他们是唐太宗贞观中年至武后当政期间以“文词齐名”的四位诗人。这四人的共同特点是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他们不凭借出身门第和政治势力,完全靠自己杰出的才华登上了诗坛。“四杰”中的王、杨擅长五律;卢、骆长于七言歌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杨炯《从军行》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都表现出了一种豪情和立功报国的精神。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骆宾王的《帝京篇》也都是非同凡响的传世之作。他们对诗歌从宫廷走向江山塞漠,开盛唐之音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四杰”中的王勃,字子安,其所作《滕王阁序》是一篇不朽之作。王勃探望被贬交趾(越南北部)的父亲,路过南昌,赴都督阎公重阳节安排的宴会,即席命笔献作,当《滕王阁亭》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句时,阎都督矍然起坐惊叹“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惜乎英年早逝!秋水长天孤骛去,俊彩星驰人不还。就在此次的省父途中,王勃渡海溺水而亡。时年二十六岁。有《王子安集》传世。清人蒋清翊有《王子安集注》,注释颇详。近代著名古文字学家罗振玉辑有《王子安佚文》。
35
张若虚
惜墨如金张若虚,压卷唐诗无可匹。
一曲春江花月夜,销魂夺魄又夺席。
张若虚(约—约),扬州(今属江苏)人。一生仅存诗两首,却因其中之一的《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这首诗更被闻一多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之上的顶峰”。自其问世以来,不知有多少读者为之倾倒。
充满美感的诗篇题目已然令人遐想,而诗中由春、江、花、月、夜共同体现的良辰美景,随着“春江海潮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流霜”般婉转于芳甸、花林、汀洲,直到“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升起,以及此后月光的徘徊、跳荡、移动,构成了一个诱人探寻的神秘、奇妙、梦境的世界和花月春宵中人生无告的相思与惆怅。特别是诗人面对无垠的风月、永恒的江山发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慨叹,已在感伤中夹杂着“人生、宇宙的初醒觉的自我意识。”由此,诗把多愁善感的诗人思绪或“惆怅情怀”,扩展到了时空的无限延伸,直指整个宇宙、人生,并在“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的诘问中,以斜月海雾,潇湘路远,闲潭梦落,落月摇情,江畔林树的惝恍迷离之境中,营造出收束的梦幻曲。这不是“诗中的诗”又是什么!
《春江花月夜》原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其创制者或说陈后主,或言隋炀帝。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录,除张若虚这首外,尚有隋炀帝二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二首,温庭筠一首。但这一旧题,到了张若虚手里,突发异彩,光华四射,格局大开,隋、温等人的作品已经完全为张诗的无边华彩和艺术境界所掩没,人们甚至已经无兴趣再去考索旧题的原创者到底是谁,而把《春江花月夜》这一诗题的真正创制权归之于张若虚了。这不正是“夺魂夺魄又夺席”吗?
36
盛唐边塞诗
帐里兵符腰上刀,金戈铁马是英豪。
大漠孤烟长河日,北风吹雪大旗飘。
唐开国一百多年中战争频繁,破突厥,败吐蕃,安回纥,随着雄才大略的唐太宗被四方拥戴为“天可汗”,唐帝国的鼎盛时代开始拉开了帷幕。随着疆域扩大,特别是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人员往来,唐人的审美心理和趣味也发生了空前的变化。军旅生活、边塞风光,以及戎马弓刀、大漠风尘、长河落日种种景象为越来越多的诗人心驰神往,于是便出现了一个以军旅生活、边塞风光为题材,以从军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边塞艰苦的精神为主旋律,以精彩动人的语言赞美讴歌边塞征战的诗人群,并由他们唱响了诸如“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这样充满豪情、血性的乐章。高适、岑参、王昌龄就是这个诗群的代表人物。
高适(—),字达夫,渤海(今河北沧州)人。少贫寒,潦倒失意,后客游河西,为哥舒翰书记,历任准南、西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曾先后到过蓟门、河西边塞。他的“第一大篇”《燕歌行》以内涵“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类更深刻的思想而成为边塞诗的名篇。高适有《高常侍集》。
岑参(—),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人。以进士出身而后从军,曾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伊西、北庭度支副使等军职。后官至嘉州剌史,世称岑嘉州。他一生三次出塞,“往来鞍马风尘间十余载”,对边塞生活非常熟悉。他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极写边塞严寒和由此出现的壮观奇异的塞上风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来”,已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岑参今存《岑嘉州集》。高、岑两人都有军旅生活的经历,这是他们能够写出优秀的边塞诗的重要条件。
王昌龄(—),字少的,京兆长安(今属陕西)人。因曾任江宁丞,后世又称他王江宁。他一生并未涉足边陲,但唐朝开国以来,边疆战事频繁,从军作战、戍边守土之事已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从未到过边塞,也可以利用某些间接获得的素材来写边塞诗。王昌龄长于七绝,善于把错综复杂的事件或深挚婉曲的情感加以提炼集中,使绝句短小的特点变成优点:言少意多,含蓄蕴藉。由此博得了“七绝圣手”的美誉。他的脍炙人口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都显示出上述特点。王昌龄现存诗一百八十余首,绝句占八十余首,皆收入《王昌龄集》。
37.
王维
摩诘诗画两相涵,
禅趣深藏山水间。
情景交融人不见,
松间明月照流泉。
王维(—),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后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唐代大诗人、画家。开元进士,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前期写过以边塞为题材的诗篇。四十岁后,由于政治因素和受佛学影响,一直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在蓝田辋川山水之间与道友“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这种看似闲适自乐的生活,其实暗含着几多悲苦。《旧唐书·文苑传》载:王维后期在辋川别业“孤居一室,屏绝尘累”,“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书、绳床而已。”这种幽静孤寂的环境使他那颗在朝市喧嚣中苦闷、受创的心灵得到慰藉和解脱,由此也使他写下了诸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等带有禅意禅趣的诗章;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更是绝妙地体现了禅宗“任性逍遥,随缘旷放”的生活理想,并给了禅宗僧侣以深刻影响。
王维晚年精研佛学,不仅“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且“诗中有禅,禅中有诗”。他的一首为后世争相传诵与高度评价的《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声,纷纷开且落”,人皆以为此乃“入禅”之作,然而这里没有搬弄一个神门语偈,却禅趣天成,意境幽深。“涧户寂无声”不是普普通通告知你“户内无人居”,而是说主体消融于客体之中了,情化解于景之中了,人归于物之中了。这种主在客中、情在景中、人在物中的情况,使客观景物生动起来,使主观人情彻底解脱,但又不流于幻灭而有了安顿。诗人的睿智沉思并未妨碍诗情的荡漾,却平添了感情内在深邃智慧的神韵。王维许多脍炙人口的山水诗篇,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深林人不见,明月来相照”(《竹里馆》)等等,都呈现出一种物我冥一的空灵之境,闪耀着似有若无的禅意玄思。将诗禅结合到天衣无缝的王维,与李白、杜甫分别被称为“诗佛”、“诗仙”、“诗圣”。
王维的画也有极高成就。据记载,他擅作平远景,以“破墨”写山水松后,曾绘《辋川图》。亦擅画人物、丛竹。《雪溪图》和《伏生授经图》传是他的画集。王维的诗文,历来刻本甚多,清人赵殿成撰《王右丞集笺注》,注释详明,是最流行的注本。
38
李白
笑傲王侯醉市廛,
天子召来不上船。
一缕清辉一壶酒,
花间起舞影翩翩。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其流寓中亚碎叶城,他即于此出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二十五岁起离川,长期各地漫游,足迹遍及蜀中名山、大江南北。他怀抱“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政治抱负,却不屑参加科举考试步入仕途。四十二岁时,因吴筠等推荐被唐玄宗征召入长安,把他当作点缀升平和宫廷生活的御用文人使用。这使他深感抱负无法实现,不久就离开了长安,再次开始漫游生活。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隐居庐山。后来,永王李璘以抗战平乱为号,请李白参加幕府,李白出于爱国热情接受邀请。后永王李璘与其兄肃宗(李亨)争夺帝位失败,李白因之受牵连下狱,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今安徽当涂县)。
李白以其奇气纵横、情感奔放的诗作和惊天动地的声威震撼了唐代诗坛,成为盛唐之音的杰出代表。他不仅以儒、道、侠兼容的思想和仕与隐结合的人生追求涵盖了盛唐边塞与山水两大诗派的内容取向,而且又以非凡的天才融会了庄子的飘逸、屈原的瑰丽。他那“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出龙门”、“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黄金白璧买酒笑,一醉累月轻王侯”的诗章所表现出的“瑰奇宏廓、拔俗无类”的气势和气象,是王、孟、高、岑无法望其项背的。气势磅礴而又富于浪漫气息的李白诗歌,把盛唐诗歌推上了巅峰。于是他醉卧峰顶,等候着另一位大诗人的攀顶。果然,天宝三年(),他在洛阳与年轻的诗人杜甫相遇结交,中国文学史上的两位大诗人并肩登上了盛唐诗坛。
李白在初出蜀时写过一篇《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自称“近者逸人李白自峨嵋而来,尔其天为容,道为貌,不屈己,不干人,巢由以来,一人而已。”这可以说是李白的自画像,字里行间,都洋洒着伟岸不群的个性和仙风道骨的气息。他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不屈己,不干人”的性格以及“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玉女四五人,飘摇下九垓。含笑引素手,遗我流霞杯”的逸人心态、浪漫生活,又使他得到了“太白星精”和“天上谪仙人”的赞誉,被称为“诗仙”。
李白还是“酒仙”。杜甫就说过:“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召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将进酒,杯莫停”,“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等等,都是“以酒入诗”。诗中有酒气,亦且带月光。当代作家余光中说李白的诗“三分酒气,七分月光”,是精当而精彩的诗评。
李白诗文最早有李阳冰纂录《草堂集》二十卷,已佚。清王琦辑录了由宋至清的大量资料并加以编次、注释,定名《李太白全集》。
39
杜甫
匡世情怀志贞忱,
国破沦为漂泊人。
眼里疮痍心上痛,
常思广厦庇寒民。
杜甫(—),字子美,先代由湖北襄阳迁至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时,在洛阳与长他十一岁的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唐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出为华州司空参军。不久弃官居秦州、同谷。又辗转入蜀,移居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
杜甫身经安史之乱,一生处于由盛唐向中唐的转变时期。他的前期作品还在感染着盛唐气象,既有“放荡齐赵间,袭马颇清狂”、“饮酣视八极,俗物多茫茫”的快意生活和睥睨人生的傲岸,也写下了《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样“气骨峥嵘,体势雄浑”的诗篇。在这一点上,他和李白等盛世之巅上的诗歌创作者并无太大差异。但是,更具特质和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是他在艰苦备尝的后期创作。他在一个万方多难的动荡时代经历了战火烽烟、艰难竭蹶、颠沛流离、饥寒交迫,在目睹社会疮痍和感受人间苦难中,诗人饱蘸血泪为这个历史年代留下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传诵千古的名句,写下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兵车行》、《丽人行》、《春望》、《月夜》、《悲陈陶》、《愁青坂》、《北征》、《羌村》、“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与“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系列民生多艰名篇,构成了那个时代的一部“诗史”。作为一代先驱的现实主义伟大诗人,杜诗的成就不只表现在内容方面,亦即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上超越了前人和同辈;在艺术上,杜诗也亮出了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建立起整严流动的形式。他的诗无论古体、近体,均在雄浑浩荡的气势中规范着响亮的节奏、严格的韵律和工整的对仗。无论是以《兵车行》、《丽人行》、“三吏”、“三别”为代表的古体叙事诗,还是以《登高》、《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为代表的近体抒请诗,都在沉郁顿挫中透露出一种雄浑浩荡的气势。杜诗在审美和诗艺上为后世树立了有法可寻的楷模。
李白与杜甫代表了诗史上的两大流派。浪漫派的李白“放浪恣纵,摆去束缚”,无法可依,后人难学;写实派的杜诗则“铺陈终始,排比声韵”,风范百世,可师可学。有《杜少陵集》传世。清人仇兆鳌对其详加注释,题为《杜少陵集详注》。已故萧涤非先生主编的《杜甫全集校注》,对杜甫全部现存诗文作了校勘、编年、注释、汇评、备考等工作,并附录杜甫年谱简编、诗人咏杜、诸家论杜等,是杜诗整理、研究工作的重大学术工程。
40
韩愈
韩公文起八代衰,
秉承道统扛儒牌。
岂料朝谏迎佛骨,
夕贬瘴荒开草莱。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自谓郡望昌黎,自称“昌黎韩愈”,故后人称之为韩昌黎。贞元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宪宗时,因谏阻奉迎佛骨,触犯“人主之怒”,险些丢掉性命,经裴度等人说情,才由刑部侍郎贬到遥远荒僻的潮州任刺史。他在诗中曾说此次祸来之速是“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韩愈在佛、道大倡的时代,大力提倡儒学,以继承儒家道统自任,开宋明理学之先声。在文学上,他是古文运动的发起者,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当时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他的文章气势雄伟,说理透初,《原道》、《师说》、《进学解》等都是代表其风格的名篇。一代文宗的韩愈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韩昌黎集》,为门人李汉编。明代徐世泰所刊《昌黎先生集》是较流行的刊本。
41
柳宗元
唐人谁最得骚魂,涉履瘴蛮郁悼深。
十载永州留八记,寒江钓雪杳无人。
柳宗元(—),字子厚,祖籍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人。贞元进士,授校书郎,后升任监察御史。王叔文革新运动的参与者。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为邵州刺史,于贬官途中,又再贬永州司马。元和十年(),迁柳州刺史,四年后死于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韩柳”,同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批评时政的《捕蛇者说》、《三戒》以及山水游记类的“永州八记”等,充分显示出其散文笔锋犀利、风格清峭的特点。柳宗元又工诗,《登柳州城楼》、《渔翁》、《江雪》等都是深得历代诗评家激赏的名篇,特别是他贬居永州时所写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全诗短短二十字,精雕细琢,极度夸张,意境深邃,如诗如画,堪称绝句中的千古绝唱。
柳宗元有《柳河东集》三十卷,唐诗人刘禹锡编。明人蒋之翘辑注《柳河东全集》。近人章士钊著《柳文指要》。
作者
赵明
值班编辑
高迪
值班校对
周梦雪
与你相遇,是一种缘分
让你欢喜,则是一种幸运
你不一定非要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xhtty6677.com/dlhj/21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