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_庐山旅游

庐山行摄优秀作品赏析

发布时间:2021-9-2 15:02:07   点击数:
北京中科专家 http://m.39.net/baidianfeng/qwzj/

摄影:醉翁之意不在酒

庐山之美在于景,更在于情。自古描绘庐山的也不见得把庐山说透。无论是“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还是“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最后都抵不住一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可能就是这张照片拍透了庐山,主流摄影界对风光摄影一直都存在“偏见”,林路老师说要“清算风光摄影”,顾铮老师说“风景本身就是问题”。也有说“面对同一个风景成群结队的三脚架上的相机在同一个角度疯狂扫射。。。耗费的师整个民族的精气,得来的却是毫无价值的唯美碎片”。不过这张照片是有价值的。价值就在于作为风光片来说更多的融入了作者自身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可能觉得摄者即是被摄者,而被摄者恰恰又不是主体。拍的是山,这山又是通过画面中人的姿态来强化。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嫁接”的方式用在风光片上恰恰是对直录式旅游照的一种反击也树立了一种典型。在形式上,人处在左侧三分线位置,面对群山是画面在构图上显得比较从容,“面对”这个形式最终带来的不是动与静,可能就是静与静,面与面,人物被面前山峦的感染通过这个背影带出了画面,也反映出山的高大秀美。另外左上角留出不小的透气孔,使得经过中长焦压缩后的画面不至于太沉闷。

摄影:希望

咋一看有点像安塞尔亚当斯的《冰峰冷月》,这里拍的是暖月。我们对于这样的风光片首先看的应该是啥?是“意”,意境的意。月亮的静态对应着山峦的动态,山为啥是动态的,这里就不详解了。大家自己去回忆理解。艺术摄影同样的忠于的实景,这点上来说这是相当有自己个性的照片——非常直白的表达有时候也能抓住人的眼球。这种照片对于经常无病呻吟、自我陶醉却拍的不知所云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剂清醒剂。

摄影:夏之风

貌似自古有猪肉就有故事,当初郑屠切了十斤精肉,十斤肥肉,十斤寸金软骨最后也是被鲁达打了。图片中这种“裸背”猪肉去市场上还真不常见,我见到的大都是半夜四点,电动车装着半爿猪肉去菜场。也因此只看到了车身,听到了车喇叭,却看不见猪肉。这张片刚出来的时候,经过一位姑娘裁切,加强了细节表现,突出了主体,越是看着文静的姑娘感觉下刀越狠。裁与不裁此片都反映了作者细致的观察力,以及街拍中特有的敏感性。纪实摄影要抓眼球虽说场景很要紧,但也会反映作者对社会的某种理解,并不是什么拍了都是纪实都会是照片。形式语言的合理运用是好照片的助产士:这里主要包括:虽是下石阶,还是小碎步(你背着半只猪给我跑几步);陪体菜篮子的老太太,那是交代菜场这个环境的;猪脚到猪颈部的弯曲,代表新鲜,不是贼骨硬的死了很久的猪,这种弯曲的表达又代表了负重感。。。。等等。当你拍了街景,不代表就拍到了景观,有可能是把街头搬进相机而已。你要考虑的是你拍的场景表达了啥、反映了啥?这个过程中有细节,有建构,有呼应,有角度等等,而过程的长度可能就是几分之一秒。所以这张“早市”可能是这次庐山街拍中我觉得最精彩的一张纪实类片子了。

摄影:宝

小景是留给大师的,窥一斑而见全豹。·很想用钱续坤在《卷个春如醉》里的话来表达我对这张图片的理解:“晚上吃上春卷的感觉也不错,不过这时的主食应该换上喷香的稀饭”。钱续坤可以用时间欣赏美味的春卷,我却等不及的要留着庐山春色,我不是心急,我是着急,因为害怕一旦泡泡破了,春色就顿时消失了。对于快门速度1/来说,几秒的审图仿佛也是经年累月般长。方的画幅圆的构图本身就能吸引人,庐山的春色尽在方寸之间,这是第二个吸引人的地方第三个可能就是“意境”了,没有用大角度,没有纵深感,代之是局部的局部的构思选景。小景中元素种类往往不多,要靠其排列来体现作者意志,而且很多小景风光旨在表现一种整体氛围、意境,而不在于突出画面中具体哪个景物,也并不一定需要画面中有明显的视觉中心点。能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按下快门,足见作者对摄影本质的理解是“攻守自如”。

摄影:蓝海

剪影的魅力在于造型,尤其在中国画中我们的传统审美更注重线性美。古时也有“圣人立象以尽意”之说。这幅作品的优点在于不仅表达了“立象”,更多的是表现了某种孤单,回忆,沉浸其中的“意”。卢梭说“对称是自然和多样化的敌人”,正因为如此对称只有在被破坏时候才能反映出主体的特点。作品很自然的打破了这种对称和平衡,使得主体的特点由一张空空的石凳展现出来。右边恰恰是左边最好的补充,没有右边的“意”,左边的“象”就毫无意义,片子也谈不上佳作。正因为作者对陪体选择的理解才使得在塑造主体内涵的时候可以做到“信手沾来”。这次旅拍类似的场景很多,也有好多人拍了类似的。之所以选了这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张片子在故事的构建上留给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而又不脱离实际且不平铺直叙。

摄影:人生如棋

街头摄影是需要街头智慧的,街头智慧的第一条原则就是“需要一种态度”,而街头摄影的核心价值就是真实性——他绝对没经过事先安排,这点不容妥协。街头摄影可以是阴暗的、尖锐的、也可以是轻盈的、温暖的,更重要的是街头摄影不一定要有人,只要有人迹就可以了。厄威特喜欢连续镜头,约根森喜欢猫,托尼雷琼斯喜欢热闹的场面。。。每个城镇其实就是每个街头,反映街头的闲暇来张自拍,聊个天,用宝马车来代表外面世界对小镇的冲击,这样的画面入镜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题材。街拍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摄影师遇到一群正在从事某种活动的人,一两个也行,没有事先安排,摄影师走在街上就该像一部雷达一样,把街头角落的日常用相机赋予生活新的意义,或者,为我们展现有意思的一幕。

摄影:关爱

非常有意思的片子,粗粗一看感觉像袁廉民拍黄山的片子《蒸蒸日上》(下图)

艺术圈包括摄影圈有好多的老流氓,艺术圈的老流氓就是会借着师带徒揩油。摄影圈的老流氓估计是抢地盘抢视角抢风头了,专业一点的就是拍私房照了。之所以会由风光联想到流氓,只是因为风光片拍的好不容易,但又不稀奇,和流氓一样需要在实践中鼓足勇气,比如在地铁里摸一把前面女人的屁股一般。这张风光片没耍流氓,色彩的对比,层次的分明都让人看了赏心悦目,难能可贵的是,抛开这种纯粹的对比外,用山峦作为前景去“托”出太阳,用影调来引导读者的视线,最终看见太阳,这种效果在最后太阳升起后反照在群山中引起的光影变化里,有非常合理的逻辑性。同时在视觉上始终能抓住重点。

摄影:ning

这张应该是浔阳楼附近的照片,对于一座历史遗迹来说,89年重修的时候却还能保留周边的场景,也算是一种庆幸。历史很少大规模的会展现在你眼前,而往往通过一点一滴的线索来体现。看到这照片我不禁问了自己:映入眼帘的铁链、堤坝、树木和角楼他们在告诉我什么?在小说家唐德里罗的小说中提到有时候建筑的本质是为了掩盖越来越受质疑的信仰危机。但就照片所拍摄的如此真实、朴素的风景来看,我相信这不是掩盖,是盖不住:里面的每一件物体仿佛都有长长一段故事,关于长江的过往,也包括浔阳楼的前世。虽然这种构图相对较少见,但还是让人看了有一种在一种沉淀中孕育着变化的情愫。

摄影:Eden

风光片是全球摄影爱好者最喜欢的题材,十年前全球拍太阳的片子就达到了.4万张。谢天谢地这张不是拍太阳。我目睹了作者的创作过程,我没去拦他是因为我感觉这个角度不会产生效仿,我对同质化的担心因此少了许多。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风景“满足了主流语义对于战胜自然的唯物论幻想和官方意识允许下安定而体面的表象润色......”谢天谢地这张还真不是传统风景。利用小景通过光影体现一种行走的自由,一种打卡过后的安心,尤其是这个拍摄角度,纵使你水再流淌,还得从我胯下过,站在一个收过路费的临时工心态上看一辆辆汽车开过,那种惬意,哪怕苦点累点,也还是有满足感的。特别的是,技术手段的运用,光影的合理取舍,使得就像上帝一样对自然的可控,而同时又表达出作为普通个体的人对自然的敬畏。

摄影:难得糊涂

无可挑剔的构图,无与伦比的想象力。哪怕你把树拍的再斜我们也不会认为树是斜长的,这就是摄影利用经验获得的视觉效果。要感谢太阳的恩赐给我们带来的充分的自然光效。避开了大气的湿度,阳光可以随性的穿过树木给林子以肆意的造型,疏密有致,节奏平衡。对于手机拍摄的照片来说一份好的创意就是成功。也的确,庐山的森林在镜头下很有个性又不失温情。

摄影:jiaoge

要看这张片,还是绕不过米莫·约蒂塞,这张浔阳楼拍的片子很有米莫的波旁济贫院的影子。旧与新,过去与现在要通过空间传达,难度可想而知。一切仿佛是那么安静,可又感觉到曾经的喧闹。这就是功底,传达的不仅仅局限于视觉上,更多的是个体的情绪和对浔阳楼的理解。同时对于初学的摄影爱好者同样绕不过一个问题:尽头的拱门框里需不需要安排一个人??

摄影:jiaoge

把这张放在了封面我是毫不犹豫的。再在现在谈及景大人小未免落了俗套,但所表达的哪怕再入俗套还是充满了视觉上和精神上的张力。不搬出德勒兹、福柯、德里达总感觉对不起这张片子。人的位置,天空的留白、山与天的比例仿佛就这么预先安排好似的就等你按下快门。作为一个北方人来说能对南方的山有这种理解外,更多的则是反映作者的胸怀和对空间排列的技术。图像你可以模仿出来,情绪就难上加难。在这样一个夏天的上午让我相信了机缘和对机缘的那份执着等待的力量。

结语:各处景致各异,时而妩媚,时而凌厉,时而尖刻,时而暧昧。风景好像很单纯,一点也不作态,好像也很复杂,一点也不单纯。风景会剖析摄影人的灵魂,它看清了一切后又不会乱说。它温和的笑间,就有了世事的变迁和更迭。而我们拍风景的同时又造就了最美的风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htty6677.com/lyzn/2328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