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庐山_庐山旅游 >> 旅游指南 >> 如果我是敌人,我会制订怎样的战略
公安人员侦破刑事案件时,习惯于“换位思考”,设想“如果我是罪犯”,在类似情况下会怎样作案,怎样销赃灭迹,或制造假象嫁祸于人,这在刑事侦察学上叫做“设身处地法”。它能帮助公安人员走出疑案的迷宫,捉住老奸巨猾的犯罪分子。
还有各行各业为提高行业质量,开展的“如果我是顾客”“如果我是患者”……也都可以说是“换位”之法,只不过是摆在自己服务对象的位置上去研究改进自己的工作。
《战争通则》中写到:“如果我是敌人,我会制订怎样的战略?”由此可见,对手好比一把卡尺,只有善用对手的标准度量自己,才能走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思维误区。
电影《解放》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当朱可夫的坦克部队即将到达柏林城下时,出现了脱离后续、失去后勤保障的情况。这时,朱可夫对他的坦克集团军司令说:“你设想一下,如果你是德军的柏林战役司令官古德里安,你现在有23个师的兵力,其中7个是坦克和摩托化师。朱可夫现在攻打柏林,而罗科索夫斯基的部队还在波美拉尼亚,离朱可夫还有公里,在这种形势下,你会怎么行动?”坦克集团军司令卡图科夫回答说:“那我就使用坦克从北面攻打,切断朱可夫元帅的进攻部队。”朱可夫听后急忙说:“对啊,对啊,这是古德里安唯一的好机会。”于是,他命令第一坦克集团军急忙北上,攻击德军的翼侧反击部队,保障了柏林战役的顺利进行。朱可夫这次用兵之妙,正是让卡图科夫当了一回“蓝军”——敌人的指挥官,用对手的眼光剖析自我,用对手的招法检验自我,用对手的标准评判自我,通过“换位”摸到了敌人行动的脉搏。美军海外用兵无数次,都鲜有败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准备在哪个“客场”打仗,就在相似的“客场”练兵,因而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角色转换能力。按照一位海军将领的说法,“就海军作战而言,我们已不再是在客场比赛,但也不是在主场比赛,而是将这两种角色融合为一场主客兼备的比赛。”把“客场”当成了“主场”。把“蓝军”摸得门清,了然于胸,不胜才怪。
《兵经百篇》有一段精辟的论述:“我可以此制人,即思人可以此制我,而设一防。我可以以此防人之制人,即思人可以此防我之制,而思一破人之防。我破彼防,彼破我防,而又设一破彼之破……”这段话的基本精神是:敌我双方作战对策是相互作用的,“我变”必导致“敌变”,“敌变”又促进“我变”;从“我变”中推知“敌变”,进而可以把握“敌变”。战争情况下是这样,在平时训练演习中,同样需要通过扮演“蓝军”,达到真正“知彼”的目的。好比演戏,正面角色只有熟知反面角色的戏,才能把正面角色演得真实丰满。所以,在军事斗争的大舞台上,对“蓝军”不仅要敢于去当,还一定要当好、当像,当成有头有脑、有智有谋的高手。
那年,全军爱军精武标兵、某潜艇艇长华明配合兄弟部队进行反潜演练,海面上战舰疾驰,银鹰穿梭,将包围圈一点一点缩小。海面下华明指挥潜艇东躲西藏、左突右防,总是神龙见首不见尾。毕竟双拳难抵四手,随着时间的推移,华明渐渐被逼入死角。关键时刻,华明指挥潜艇把海水搅了个底朝天,竟在众目睽睽之下一溜烟跑掉了。
不久后,华明率艇参加上级组织的对抗演练,充当突然闯入的第三方。华明先埋伏在蓝方的航道上,对舰艇编队突然攻击袭扰,等战斗打得差不多了,他又杀一个回马枪,将红方舰艇挨个“点名”,搞得红蓝双方叫苦不迭。
战场变幻莫测,既拼血性,也斗理性,只有善用对手的思维看问题,才能达到“反客为主”“料敌如神”的境界,制订出科学有效的应对之策,从而牢牢把握战争的主动权。
华明认为,要了解自己的是敌人,同理,要想了解敌人,不打糊涂仗,只能下功夫琢磨敌人、研究敌人,最终成为“敌人”,以至拥有他的“样子”,牵住他的“魂”,用这样一个“真实”的对手,在不断的推演中提升战斗力,在同对手的对抗中,真正磨练自己,提升本领。
在年参加“和平使命——海上中俄联合军演”时,导演部为增加反潜对抗的难度,设置了比较苛刻的战场环境。俄方4艘大型舰艇在一个狭小的区域里面,对我实施反潜。当时导演部计算我潜艇被发现的概率达到99%。面对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华明慨然接受了挑战。演习当天,俄方4艘舰排成一字形进攻队形,在这个区域展开水下搜索。华明巧妙地利用海上条件,时而出动,时而静卧,和俄4艘舰玩起了捉迷藏游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俄舰与我艇的距离越来越近,“在舱内就能感觉到对方的嘈杂声”。突然,声呐报告左舷30度听到了上舰的航行噪音信号,这时华明及时下达转向命令:“航向,深度米”,果断指挥潜艇利用上舰的噪音进行突破。在俄舰没有察觉的情况下,迅速通过了他们布下的天罗地网,成功实施突破,并对俄舰进行攻击。演习结束后,怀着优越感而来的俄方舰长放下身段,频频向他这个中国学生竖起大拇指。
《孙子兵法》云:“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善于用对手的思维思考问题,是能打胜仗的一个重要因素。
美国退役军官保罗瓦富利有一段精彩论述:“反恐战争具有特殊内容,不能简单凭借军事力量完成所有的任务,美国若要取得胜利,就必须停止西方人思维,用敌人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不仅反恐,任何战争皆如此。太平洋战争之初,美军在战场节节失利,与其说是准备不足,不如说是思维不适应。有人甚至发出悲叹:“我们无论做什么,日本人一定反其道而行之。”直到美军认识到“若要取得胜利必须停止西方人的思维,用敌人的思维去思考问题”,预先判断出敌人“只能这样”,就实现了驾驭对手的思维,就能在战场上牵着敌人的鼻子走、拖着敌人的辫子打。
某部在研究外军集训的集训中,让各级指挥员都当一当敌军同级的指挥官,并按照敌军的编制、装备和战术特点,让他们进行图上作业、沙盘作业和现地演练,使大家进一步了解熟悉敌军。这种善当反面角色以利提高自己的做法,形象、直观,容易使参演人员进入角色。
自然,我们办得到的,敌人不一定办得到;而我们办不到的,敌人并非也办不到。各有各的条件,不能离开客观条件去任意设想敌人的行动。如果仍然是用现在的头脑去想当“敌人”,所谓“想定想定,怎么想就怎么定”,正是对战术演练中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嘲讽。西方军事家毛奇曾告诫部下:你能想到的,敌人也能想到;你想不到的,敌人或许都能想到。平时演习中,尊重对手选择的权利,并尽可能把情况想得复杂些,可以促使我们找出更多的应变之策,从而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前台是硬碰硬的较量,后台是指挥员思维的较量,熟悉对手的思维方式、掌控有力、应对得法,往往会取得一招制敌的效果。
学会用对手的思维看问题,关键是要掌握对手的“软资源”,摸透对手的“软实力”,凭借着深厚的人文积淀,既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想问题,又能站在对手的角度上想问题,方能跳出思维局限,识破敌人的心思和伎俩,在未来战场上出奇制胜。
某团四连为全面摸清外军的作战理念、战法谋略等,他们放开视野,借梯登高,不仅与上级信息情报部门建立了联系,还先后与6所军队院校建起了蓝军知识共享专线,吸收18名专家教授成为连队“荣誉士兵”。
阵前出击、交替脱离、快速反击……迎外演习中,四连模拟外军战术动作,逼真展示了外军各个时期的战斗特点。35个国家的53名驻华武官现场观摩,不同肤色的军人用不同的语言表达着肯定和赞赏。见此情形,几位同为连队“荣誉士兵”的专家相视一笑:“强大的蓝军,必将练就无敌的红军。”
“换位思考”,让公安人员“案件再复杂,总能找到犯罪分子的蛛丝马迹”。战争虽是最不确定的王国,但只要我们深入研究现代战争制胜机理,认真分析对手战斗力的来龙去脉,也一定能找到其中的规律、掐住敌人的“要穴”,就一定能打赢。放眼信息化战争,道理同样如此。
《争做“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丛书》
连载啦!
《丛书》既不是单纯的理论阐释,也不是一般性的“心灵鸡汤”。而是助力青年官兵成长成才的“青春砺志书”、是传播军营正能量的“形象代言书”。
《丛书》由知名军旅作家王宏甲、冯紫英、徐剑、徐贵祥领衔,青年作家刘标玖、陈可非、喻华刚、李茂增、魏远峰参加编著。在这里你可以领悟领袖走心的教诲、回望先辈血染的风采;可以与文学大师攀谈对话、与青年典型携手交流;可以激发仰望星空的情怀、获取脚踏实地的干劲······
此刻,让我们一起品读那些关于“四有”的故事。同时也欢迎大家抒写“百字心得”,《解放军报》将择优集中选登。
作者:冯紫英
本期编辑:徐旸、李露、郭达
投稿邮箱:
youth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