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_庐山旅游

【庐山诗抄】第0113期-毛泽东的诗

发布时间:2016-10-11 9:09:42   点击数:
【庐山诗抄】第0113期-毛泽东的诗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思想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主要著作《毛泽东选集》(四卷)、《毛泽东文集》(八卷)、《毛泽东诗词》(共43首)。

◆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暮色苍茫看劲松,

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

无限风光在险峰。

李进即江青。本诗作于年9月9日,这天正是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34周年。

毛泽东看到李进所摄庐山仙人洞照片,由照片上那苍劲的松柏想到自己一生的斗争生涯以及目前正面临的重重困难,感触颇深,慨然命笔。

◆七律?登庐山

一山飞峙大江边,

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

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

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

桃花源里可耕田?

诗作于一九五九年七月一日,当时毛泽东上山开中共八届八中全会。

本诗原有小序,“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九日登庐山,望鄱阳湖,扬子江。千峦竞秀,万壑争流,红日方升,成诗八句。”

在九月一日致《诗刊》的信里说,“近日写了两首七律,录上正改。自以为可,可以上《诗刊》。”又说,“近日右倾机会主义猖狂进攻,说人民事业这也不好,那也不好……,我这两首诗,也算是答复那些王八蛋的。”

“四百旋”:庐山盘山公路三十五公里,有近四百处转弯。

“九派、三吴”毛泽东一九五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致钟学坤的信曰“九派,湘、鄂、赣三省的九条大河。究竟哪九条,其说不一,不必深究。三吴,古称苏州为东吴,常州为中吴,湖州为西吴。”

  

庐山:在江西九江县南,三面环水,屹立在长江边上,是著名风景区。

飞峙:飞跃地耸立着。因庐山的附近是平原,庐山像在平地上飞跃起来,所以称飞峙。

跃上:一跃而上,指驱车上山。

葱茏:形容树木的茂盛。

四百旋:登庐山的公路,年建成,全长35公里,从山脚盘旋而上,要经过大约四百个弯道。

冷眼:以冷静的眼光看待世界,有藐视的意思。

热风:语义双关,一是指庐山夏日的自然景象;一是指当时热气腾腾的社会主义建设。

九派:长江的九条支流。

黄鹤:传说中仙人所乘的一种鹤。崔颢《黄鹤楼》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此指黄鹤楼。

浪下:浪涛滚滚奔流而下。

三吴:年12月,毛泽东在给庐山疗养院护士钟学坤的回信中说:“三吴,古称苏州为东吴,常州为中吴,湖州为西吴。”此泛指长江下游地区。

白烟:白色的烟雾,此指江上弥漫的水汽。

陶令:即陶渊明(-),东晋诗人。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做过彭泽县令,故称陶令。因不满官场黑暗,又不愿奴颜婢膝、迎合权贵,遂弃官归田,过着躬耕乡里的隐居生活。

桃花源:陶渊明在其《桃花源诗并序》中,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与世隔绝、和平幸福的人间乐园即桃花源,以此寄托其空想的政治理想。   

庐山是我国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山势高峻,林木葱茏,襟江带湖,景色奇秀。

年庐山会议前夕,毛泽东兴致勃勃地登上庐山,立足峰巅,极目远眺,江山胜览,尽收眼底。置身雄伟高耸、满目苍翠的庐山,面对开阔辽远、云海弥漫的景致,诗人心中涌动着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豪迈之情,于是写下了这首讴歌奋发的诗篇。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新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继续高涨,但国际国内出现了极大的困难。国内,遇到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人民公社和大跃进出现“极左”问题,党在工作中出现失误;国外,苏联政府背信弃义,撕毁了中苏两国关于国防新技术的协定,拒绝提供原子弹样品和生产原子弹的技术资料,撤走帮助中国建设的苏联专家,加之大洋彼岸帝国主义的反华叫嚣,使中国处于一时的困难时期。

在诗中,毛泽东针对当时国际国内的斗争形势,表现出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勇往直前的决心与勇气。

此诗原稿有小序:“年6月29日登庐山,望鄱阳湖、扬子江,千峦竞秀,万壑争流,红日东升,成诗八句。”发表时被作者删去,写作时间改为7月1日。

首联:“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庐山飞跃地耸立在长江边,沿着登山公路盘旋而上,在葱茏的林荫中,大约要经过四百个弯道。

“一山”表明庐山是惟一的一座山,而不是连绵起伏的山脉。一个“飞”字,写出了庐山的突兀,山势的雄奇,在浩浩江河边,庐山像在平地上飞跃起来一样,山的稳定与“飞”的动感形成动静结合;诗人在这动静结合中,用“跃上”二字表达了满怀豪情、充满喜悦的登山之。隋。而山路的回环,山色的秀美,则在登山的路途中尽收眼底。用“飞”、“跃”二字写山姿,写游兴,不仅有化静为动,以形写神之妙,又自然地显示了诗人想象飞动、跃跃欲试的心态,为下句登高望远作了铺垫。   

颔联:“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用冷静的眼光面向世界,一阵热风吹来雨点,洒向辽阔江面的天空。

诗人立足峰巅,登高望远,眼见浩渺烟波,联想到国际国内的斗争形势,用严峻、洞幽见微的眼光,看世界上的风云变幻:在全世界革命高潮的冲击下,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终将逃脱不了必然失败的命运,表现了诗人不畏强权、藐视敌人的大无畏革命精神。“热风吹雨洒江天”,表面看是写景,实则蕴意深长。这“热风”是指中华大地上人民群众大干社会主义的蓬勃热情。

从新中国成立到年,短短十年时间,疮痍满目的旧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奇迹般地解决了这个东方大国的衣食问题,几个世纪来惨遭蹂躏的炎黄子孙成了土地的主人,工业化的脚步已在这个几千年来的农耕国度里踏响。革命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社会主义带给了人们许多看得见的好处,中国人民要走自己的路,为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正充满活力、信心百倍的大干社会主义。全国范围内已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大跃进”运动。

颈联:“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连绵不断的浮云横亘在长江九大支流的上空,黄鹤楼在茫茫云海中若隐若现,隐隐约约;滚滚长江滔滔东去,江水茫茫,烟雾袅袅,一派生机勃勃景象,喻示我们伟大祖国的形势多么壮丽,社会主义建设的气象多么辉煌。

前一句写空中景致。“横”,横亘,喻云海茫茫,连绵不断;“浮”,飘浮,浮现,指黄鹤在云的上面。此二字既写出了黄鹤楼的高度,又写出了云的飘浮不定。后一句写江上气派,“下”、“起”二字突现了长江恢宏气势和苍茫雄浑,奔流而下,浪花飞舞,激起千层雾。

尾联:“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陶渊明不知道到哪里去了,桃花源是否能够耕田了呢?

诗人的思绪由郁郁葱葱的庐山到烟波浩瀚的长江,由现实的写景到写意,又由现实回溯历史,想到了一千多年前,那个曾经“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归田的陶渊明,他写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人间乐园,从未真正向世界敞开过。

而今天,中国大地沧桑巨变,人民当家作主,古人梦寐以求的桃花源,正在逐渐变为现实,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高潮,中华大地无处不是桃花源。

这首诗以景写意,虚实结合,动静相应,既写登高望远的景致,也写极目远眺的情怀。

庐山的雄伟突兀,长江的恢宏壮阔,透过诗人丰富的情思、雄健的笔力,显得气势磅礴,意气昂扬。









































中医治疗白癜风费用
中药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xhtty6677.com/lyzn/1239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