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庐山_庐山旅游 >> 旅游指南 >> 067不识庐山真面目,只因没有好角度
今天读书,看到一句话:中层是一个企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固然老板也很重要。
这句话很有意思,我觉得后面可以再加上几句:基层员工也很重要,客户也很重要,投资人也很重要。
这其实是空话,谁不重要呢?尤其是在各自自己眼中,谁不重要?
其实这个问题没有太多可讨论的,主要是大家立场不同。之前说过,对待一件事物,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带坐标系的,我们都戴着各自的有色眼镜,因而得出了各自的结论,所以一百个人眼中有1百个哈姆雷特。
所以,当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时,评判一件事物是不是重要才有意义,否则就是各说各话,一盘散沙。
回到这句话,其实就是不同的标准下致使的重要性不同。
说老板重要,是以领导方向的重要性去评判;说中层重要,是以承上启下衔接的重要性去评判;说基层重要,是以实际行动量的重要性去评判;说客户重要,是以利益来源的重要性去评判;说投资人重要,是以投资的重要性去评判。
英雄与大众哪一个重要?理论与实践哪一个重要?生活与工作哪一个重要?艰苦奋斗与放松哪一个重要?等等。
回答这些类似的问题,我会说:都重要,但不同情况重点不同,由于不同情况评判标准不同。
这其实就是马哲中提到的两点论与重点论,还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所以说马哲真是1本好书。所谓的大话、空话、套话,其实也是对没法领悟的人材是如此,对深有同感乃至有类似经历的人,则是至理名言。
这对我们有甚么启示呢?我想最少有这么几点:
1.理解争吵的逻辑,减少不必要的争吵。俗语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有人说:辩论赛不可能说服对手,我们要说服的是裁判。其实很多时候的争吵都没有必要,大家其实是在各自的频道上诉说着各自的故事。而若这争吵一旦加入了较多感性的因素,就变得更加难以控制,真是浪费时间,没有意义;
2.即便要争吵,要先明确定义,再明确评判标准,这样最少保证了大家在一个频道上,而不是没有范围的瞎扯淡。明确定义的作用之条件过,就是缩小范围,使得大家在谈论一个东西。明确评判标准,就是让大家用相同的标准去讨论,才能得出相近的结论。这样就能避免很多比必要的争吵;
3.换位思考,理解万岁。正由于大家角度不同,正由于“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正由于大家都自带参考系,所以我们要理解这个世界多样性的存在是多么公道。所以,《人性的弱点》中就提过:如果你与他有一样的经历,你与他身处一样的环境,你也会与他做出一样的决定。所以说,接受世界的多样性,理解他人,也是面对现实的一部分。况且,你不理解,又能怎样呢?
4.看问题的角度要尽可能多元、全面,以求得到更真实的答案。以偏概全、片面、偏见、戴着有色眼镜看人等等,其实反应的就是现实,我们都是片面的。这个世界丰富多彩,多样性的证明无处不在。光是人,高矮胖瘦、黑白黄棕、真善美、假丑陋、语言不同、风俗不同、文化不同,人与人的差别比人与猪的差别还大,等等。再看看四周各式各样的、汽车、楼房、树木、昆虫等等。世界大到难以想象。看看科学的发展,其实就是不断开辟新的角度的进程。新的思想、理论的建立,就带来了新的角度,新的角度有时可以兼容旧的角度,有时会取代旧的角度,有时会颠覆旧的角度。而如你所见,科学正一日千里地向前跃进。看过物理发展历史的人,恐怕不敢断言哪一个理论是绝对正确,由于物理的历史已出现过屡次这样的例子,比如光的波动说与微粒说之争。
最严谨的科学还在飞速发展,说明正不断有新的角度被开辟出来,这恰恰说明了目前人类的片面。正如我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那末,如今的我们,必定也充满着这样的千疮百孔,更遑论我们每个局限的个体了。如果你看过一些讲述宇宙的科普片,你一定知道人是多么的渺小,这恰恰证明了我们是多么的局限。
所幸我们需要面对的一般都是小尺度的事,比如过好自己的生活。从这个角度,我们显得还有些气力。
片面虽然必定,但相对的不片面,就已是相对的全面,这已能让我们做出更好的选择。
这又让我想起另外一件事:人各有志。从多样性来看,这非常公道。但之前我说过,人终会老去,待到那时,终究会总结自己的一生,总结这一生有没有意义,是不是遗憾,是不是满足?多数人多数时候都在苟且,没有远方,这是不是是坏事?可能对当下的他们而言,不是的,由于他根本意识不到,他没有这样一种思考问题的角度。“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其实说的就是如此。
这让我想起另外两句话:愿望大于能力,人就会痛苦。人跟猪最大的不同在于你不可能跟猪一样地生活却又跟猪一样心安理得。
是的,这其实就是角度问题。之前谈过选择的问题,说一个人如果格局太低、太局限,很难做出好的选择。其实这里类似,愿望大于能力,其实就是格局高了,其实就是有了更高的、更全面的角度,但事实上又没法实现,所以痛苦。人跟猪的不同也是同理。
所以,人各有志,不仅是说多样性,还在说一个角度的问题,就是人人都在做着自己认为最好的选择,如果是这样,我非常尊重大家的选择。但现实其实不如此。
听了很多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这句话被我说烂了,但我还是要说。其实很多人知道自己正在做的并不是自己最想要的,并不是自己仔细分析过的,他只是克制不住本能罢了。这类人必然会遗憾,乃至会很遗憾。
所以说,足够努力,才不会遗憾。
但不能光努力,而不思考,我们还需要发现新的角度。
你获得的成绩,基本上取决于这两个因素:选择+努力。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非常努力的同时,不忘开辟新的角度。
这样你就很少遗憾了,由于你已经做得足够好,乃至不能更好了。最少,你比大多数人会好很多。
这其实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就是之前写的智力与履行的关系,贴在下面:
[]没本事没法混,怎样提高本事?
很多人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很多时候是这样的。
获得更好选择的途径,就是提升格局,就是获得更多的、更全面的角度,就是获得更真实的认知。由于更加真实,才能在如此真实的世界中更有作用。
5.看到4,突然想起了感性与理性结合,理性主宰世界的如今,我们是不是也要为感性留下些许空间?我觉得需要。最近读《乔布斯传》,乔布斯由于对禅宗的痴迷,和对科技的酷爱,造就了他感性与理性结合的思考方式,造就了他的苹果。
中国人说的读书方法之一:涵泳优游,其实就是典型的东方人的思考方式。西方人重逻辑和实证,东方人则重感悟与直觉。
这么多年来,理性给我带来了很多好处,但随着理性积累的好处越多,对感性就越加好奇、越发茫然。这个世界是不是如此简单?是不是只用理性就能掌握全球?我不认同。
这个问题很值得探讨,今天就到这,固然我也缺少经验,下次再说。
我们要做的,就是不要疏忽了感性,学会发现美,享受艺术,享受音乐,酷爱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