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庐山_庐山旅游 >> 旅游游记 >> 小众旅游舌尖上的诱惑
点击上方蓝色文字“华高莱斯”即可订阅!
嗜好品作为媒介,一端承载着原产地的独特风土,一端诱发了爱好者舌尖上的奇妙快感。嗜好品原产地之旅,是爱好者因着风味去寻找风土之旅,承载了他们对于嗜好品知识的渴望,迎合了他们对于嗜好品原产地风土的向往。
一
嗜好品,及其爱好者
“嗜好品”一词源于日语,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词。日本的国际大百科词典、数字大辞泉、世界百科全书、大辞林等词典都对其做出了解释,综合起来“嗜好品”有以下几个特征:1)是食品或饮料;2)不能作为营养物维持人类生存;3)人们食用嗜好品,是为了享受它们令人愉悦的味道;4)通常具有一定刺激性,会让人上瘾。日本人认为,世界公认的嗜好品有四大类:酒、茶、咖啡和香烟。同样有意思的是,走出日语的世界,竟然难以在其他世界主流语言中找到“嗜好品”一词的同义词。例如在中文或者英文中,都无法找到一个原生词,能够准确地表达出“嗜好品”的涵义。
作为食物,嗜好品应具备食物的基本功用——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但嗜好品却很特殊,只是满足“口”的欲望,与“腹”无关。这种“吃了不饱”的特征,决定了对嗜好品的追求,一定是在一个人解决了温饱的基本生活需求之后才有的;所以对嗜好品的热爱,与本刊其他文章所探讨的爱军事、爱铁路等等一样,从本质上讲是人们生活富足之后培养起的一种爱好。
但人们对于嗜好品的爱好和追求却是有不同层次的,从“为什么食用嗜好品”这个角度,大致可以对其进行以下划分:
追求“劲儿”——“酒精让我昏昏欲睡,咖啡让我精神百倍”
有人喝酒,就为了酒精的威力,只求一醉,至于嘴里喝的什么酒都无所谓;还有人喝咖啡,就为了白天不犯困,拿着一杯黑咖啡捏着鼻子仰脖灌下,如同喝中药一般。这些对于嗜好品“劲儿”的追求,依然囿有对嗜好品本身刺激功效的需求,我们姑且称之为比较低层次的追求。著名作家汪曾祺曾有一篇专门写茶的文章,提到曹禺剧作《北京人》里的江泰认为喝茶是为了“止渴生津利小便”,汪曾祺先生认为不妥,又给添上了一个原因:“提神”。恕作者直言,虽然汪老先生对于吃喝颇有研究,但对茶这种嗜好品的追求上,汪老也还是就功效而言之,处在较低的层面。
追求“味儿”——“建城杂进土贡茶,一一有味须自领”
比追求“劲儿”更高一境界的,是对“味儿”的追求:消费嗜好品不是为了提神、买醉或者解忧,而单单是为了享受味蕾的喜悦。追求味儿的人有着多年积累而成的味觉记忆,早已修炼出一条“毒舌”,能够分辨出这“味儿”的细微差别和独特之处——比如一盏绿茶,是“一抹酥胸蒸绿玉”的洞庭碧螺春还是“味浓性泼辣”的庐山云雾,资深品茶人能一试便知。这些追求“味儿”的人,是真的热爱、理解嗜好品的一群人,只有他们才有可能由对嗜好品的热爱引发对嗜好品更多知识的好奇和向往,也更有可能亲自踏上旅程,到嗜好品原产地去看一看。我国唐代陆羽,便是这类人中的典型:陆羽幼时长在湖北省天门西塔寺(又名龙盖寺),跟随师父学习烹茶,出于对茶的“真爱”和狂热,二十多岁便踏上访茶之路,足迹遍布我国各地茶乡,最终集毕生之力著成《茶经》,才有了如今的“茶圣”。
二
嗜好品原产地之旅:从“风味”的味觉记忆,到“风土”的神奇召唤
嗜好品在口中的“风味”,直接对应的便是其原产地的“风土”(LeTerrior)。风土是个来源于法语的词,同样是走出法语世界再也找不到一个精确对应的神奇词汇。在嗜好品的语境下,风土意味着其原产地独特的地理条件和微气候影响——例如海拔高低、土壤成分、日照强度、雨水湿度;再加上独具地方特色的制作工艺。
原产地的独特风土,是嗜好品独特风味的来源。以著名的耶加雪啡(Yirgacheffe)咖啡豆为例,耶加雪啡是位于埃塞俄比亚西部的咖啡大区西达摩省份(Sidamo)的代表性咖啡豆,以入口后的柑橘果香和茉莉花香闻名于世,而这正是西达摩当地“风土”的直接作用。西达摩的咖啡树都生长在海拔米以上的高原地带,而耶加雪啡树种更是只分布在海拔米以上的地方。仅有18度的平均气温、常年雾气缭绕的局地微气候,赋予这种珍贵的咖啡豆独特的果香和花香,清新怡人。
西达摩地区高山上的咖啡园
咖啡浆果被采摘下来以后,先要经过“生豆处理”,变成咖啡生豆,再通过“烘焙”成为咖啡熟豆。耶加雪啡的生豆处理采用水洗法,即通过水洗去除浆果的果皮和果肉。与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日晒法(通过暴晒使果皮和果肉脱水而脱落)相比,水洗比较麻烦、成本也高,并且不像日晒那样能够增加咖啡的醇香度,但却避免了日晒带来的焦苦感,很好地保留咖啡浆果中细致的花香和果香。而在接下来的烘焙过程中通常采取浅度烘焙也是为了保持清新干净的原始口感。这样,西达摩地区的风土——温暖湿润的东非高原气候、水洗式生豆处理方法、以及浅度烘焙——赋予耶加雪啡独特的花香和果香口感,并将这种口感一直小心地保留下来,最终传递到咖啡爱好者的舌尖上。
刚采摘下的咖啡浆果
正在经过水洗处理的咖啡豆
水洗过后的咖啡豆挑选、晾干
于是,嗜好品成了媒介,一端承载着原产地的独特风土,一端诱发了爱好者舌尖上的奇妙快感。当爱好者能够体会并分辨这些快感的不同时,他们会首先通过知识收集来解释这些不同味道的成因,例如为了探究为何非洲咖啡豆与亚洲咖啡豆在口感上如此泾渭分明,他们可能会从某篇文章上读到非洲豆子明亮的果香来源于那里长时间的高温和日晒,而亚洲豆子中那神奇的泥土芳香则是那里肥沃火山灰土壤作用的结果。当他们能够将嗜好品的风味与原产地的风土建立一一对应的关联时,便会借着杯中物的美好滋味和头脑中的知识积累,对远方原产地的风土气息进行构建和想象。
原产地之旅,恰好承载了爱好者对于嗜好品知识的渴望,迎合了他们对于嗜好品原产地风土的向往。
游客给咖啡豆拍照
三
嗜好品原产地之旅的现状和趋势:在世界以及在我国
在世界范围来看,嗜好品原产地之旅已经发展较为成熟。其中以葡萄酒产地为代表的酒庄旅游,由于原产地本就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大量分布,并且周围通常是大片田园风光,可达性、观光性都较强,因此普遍走上了大众休闲游的道路,例如法国波尔多、美国加州纳帕等,不会仅仅是爱好者的小众旅游地。
而另外三大品类咖啡、茶、烟草的原产地之旅,则体现为知识性旅游大于休闲性观光,是真正的小众旅游。咖啡、茶叶和烟草的产地,相对集中于亚非拉地区,更能吸引到真正懂行的、以知识收集为目的的游客;很多国家和地区也已经开发出了专业的旅游线路。例如自年起,波多黎各旅游局就开始鼓励境内咖啡庄园向游客开放,并将多家庄园整合起来,整体包装为一个“咖啡产区”(CoffeeZone)对外推广,吸引全世界的咖啡爱好者前来。游客可以事先通过一份庄园名录了解各个咖啡庄园的地理位置、咖啡树品种、制作工艺特点等等,选择其中一家或几家定制个性化的咖啡原产地之旅。
世界主要咖啡产地都集中在南北回归线之间
具体到我国,四大类嗜好品原产地在我国都有分布;随着经济发展,嗜好品的消费者和爱好者不断增多,原产地之旅的客群基数也在不断扩大,因此未来嗜好品原产地之旅作为一个旅游门类,整体必将呈现上升趋势。但细分的话,葡萄酒、烟草、咖啡和茶的原产地之旅未来发展道路也各自不同:
我国的葡萄酒庄园之旅与世界大趋势一致,将以大众休闲游为主,例如现在已经吸引众多游客的山东烟台张裕卡斯特酒庄、河北昌黎朗格斯酒庄等;烟草原产地旅游则难有大规模发展,尽管我国云南、江苏等省份都有烟草产区,但从世界趋势来看,烟草原产地旅游的主要客群是雪茄客,我国既不具备哈瓦那那样的雪茄产地,又不具备能够支撑市场的客群基础。
咖啡原产地旅游未来可能在我国蓬勃发展。我国的咖啡受众群体正在迅速增多,更为重要的是,咖啡爱好者通常具有国际化视野、总体受教育程度较高,因而更容易接受这种“从知到游”的旅游方式。我国的两个咖啡产地——云南和海南,是传统旅游胜地。当地咖啡产品也逐渐为人所知,特别是云南小粒咖啡,不仅是星巴克和雀巢的供应商,更是通过“印象庄园”等当地厂家的运作在国内积累了数量不小的粉丝。因此,云南未来很有可能成为咖啡原产地之旅的重要目的地。
最后,茶产地之旅未来必将是我国嗜好品原产地旅游的主流:首先,饮茶在我国历史悠久、受众极广,其中不乏嗜茶、懂茶甚至可称为茶痴之人,为茶产地旅游提供了大批潜在客群。同时,我国的茶产地分布广泛而多元,不仅有着西南、华南、江南、江北四大各具特色的产茶区,更是有“中国的勃艮第”武夷山脉这样茶史悠久、享誉世界的顶级产区;而制茶工艺也是千变万化,其中普洱茶制作技艺、政和白茶制作技艺、西湖龙井制作技艺等都已被列为国家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是产地的地理环境还是制茶工艺,都有资本成为极具吸引力的旅游内容。因此,接下来我们将聚焦到我国茶产地旅游这一细分领域,对茶产地如何吸引爱好者、发展小众旅游做出分析。
四
茶产地旅游两大磁极——无可取代的地理条件,精湛神奇的制作工艺
地,是决定茶味道的根本要素。我国十大名茶均以产地命名,充分说明了地理条件对于茶的重要意义。无论是安徽的六安、云南的普洱、还是河南的信阳等等,都有既独特、又有趣的在地条件特色,可以向游人展示。例如西湖龙井“山田香土赤如沙,上种梅花下种茶”,独特的土壤条件以及颇具地方特色的农耕习惯,都是极具知识性和趣味性的。而游客在这类旅游当中还能够加深对于茶的认知和理解。例如武夷岩茶最著名的是其“岩骨花香”——即茶中类似于岩石味的口感醇厚的特殊气息,以及不经加花窨制而自然形成的花香。如果爱好者们来到武夷岩茶的核心产地,便可看到很多茶树确实生长于山上的烂石处,再联想到陆羽《茶经》中提及茶树“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岩骨便从口中的味道、书中的记载到眼前的景象,在爱好者头脑中成为一个生动而完整的知识点。至于花香,从茶树周边的植被例如桂花和杜鹃、四季兰等所形成的花香弥漫的局地小气候,也就找到了答案。
武夷岩茶核心产区,茶树生长于烂石之上
如果说地赋予了茶先天属性,技艺则决定了茶的后天发展。从茶树上的茶叶到我们杯中的茶叶,起码要经过采摘、杀青、揉捻、干燥四个步骤,技艺细致入微又千变万化,让人着迷。例如碧螺春,虽说“酥胸蒸绿玉”的传说是真是假不得而知,但顶级的碧螺春确是要在清明节前采摘不超过2厘米的一芽一叶,即俗称的“一旗一枪”;而杀青作为制茶工艺的关键步骤,更是有炒青、晒青、烘青、蒸青等多种方式。更重要的是,制茶过程中有很多环节可以让爱好者参与其中,比起只能看的地,能够亲自体验的技艺往往更让人着迷。
今年7月,三联生活周刊就与福建政和的隆合茶书院一起组织了一场以了解和体验茉莉花茶制作过程为目的的“茉莉花茶之旅”,这正是抓住了制茶工艺对爱好者的吸引力。仅有6个体验名额,却在短时间收到了近千封报名邮件,更是有花茶爱好者从内蒙古坐了40个小时的火车到福建参加活动。这场活动在茶书院主人杨丰老师带领下,在两天的时间里体验窨制花茶的全部关键环节:伺花、窨制、起花。伺花——通过轻轻翻动降低鲜花温度,让茉莉花能在适宜的温度和充分供氧的条件下开放吐香;几小时后便是窨制——将经过伺花后的茉莉花与茶坯混合交融,通过拌和、静置升温,使茶叶充分吸收花的香气;到了第二天则可以起花——将充分吸收了鲜花水气与香气的茶坯与鲜花相分离,并把茶叶送入烘干机烘干。事实上,这样的过程要反复7次,才能制成茉莉花茶,但对于这些茶叶嗜好者们来说,是否做出成品并不重要,更直观、更真实地体验“做好茶”才是目的。
爱好者体验窨制花茶制作过程
上述案例还向我们揭示了茶旅游的另一个趋势,即旅游组织主体的变化。茶产地旅游面向的是真正懂茶的爱好者,目的是让他们在旅游过程中获得更多知识,因此是三联生活周刊这样
转载请注明:http://www.xhtty6677.com/lyyj/21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