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_庐山旅游

陶渊明史上最牛辞职原来是他

发布时间:2018-5-6 0:06:41   点击数: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

东晋义熙元年,公元年。这一年对41岁的陶渊明(约公元—年)来说,可是人生的重大转折。

这一年秋天,陶渊明当了彭泽县令。这一年秋天,陶渊明辞去了彭泽县令。

这天,县里派督邮来检查工作(主要是贪污腐败来了)。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

陶渊明知道贪官污吏又来了,大发脾气:“我不能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这句话中的“五斗米”还有其他不同的解释,这里用最普遍的说法。)

自此,陶渊明当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之后回家种地,终老一生。

2

辞官回家途中,陶渊明酝酿了一篇好文章即《归去来兮辞》,回到家后写了下来。从这篇赋可以了解到陶渊明辞官回家打算种地为生,当时的心情是非常愉快的,恨不得早点到家。

具体来说,陶渊明打算到家后做好四件事:

第一,杜绝官场和那套官场式的走访、交游,拒绝媒体采访。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因为官场的那套与他本人的性情格格不入,让他心里很不爽。这种性情和一般的隐士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但是陶渊明做得非常彻底,从此在田园终老一生。

第二,享受天伦之乐,读书写作,喝酒玩音乐。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隐士远离官场,但是并非与俗世无染,他还得生活,而且还得好好生活。所谓“大隐隐于市”,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种好地,自给自足。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注意这里的用词,“有事”在古代可是很严肃的,“古之大事,在祀与戎”,古代的大事就是祭祀和打仗,陶渊明在这里说“有事”却指的是种地。魏晋名士里面,有好多人家里有钱,隐居起来吃药、喝酒、扯淡,他们不用劳动。陶渊明却要执意参加劳动。

第四,感受生活,感受生命。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陶渊明归隐之后写了很多诗歌辞赋,这些都是感受生活、感受生命的结果。春秋时期著名的隐士长沮、桀溺都是隐居躬耕的大隐,但是他们隐居起来之后光是种地,没有把种地生活的感受写下来,非常可惜。陶渊明则通过诗歌把他能感受到的一切都记录了下来。

3

陶渊明隐居的第二年,即公元年,晋安帝义熙二年,他再次重申躬耕田园的理由:

首先是本人性情使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以前那十几年的下流官场生活完全是个误会,笼中之鸟总是希望回到老林子里去,池中之鱼总想回到江河里去,这就是本性,而他现在就要按照这个本性来生活,那就是回到田园中去,劳动,收获,让心里感觉爽。

其次是他具备躬耕田园的基本条件,他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有地可种,有房子可住,而且后院里种着榆树、柳树,前院长着桃树、李树,绿化很好,春天可以看花儿,夏天还可以乘凉,秋天还有水果吃。

还有就是他的家乡是典型的农村,具有非常温馨的美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村落隐隐,烟气袅袅,狗吠鸡鸣,一看就知道是他想要的。

总之,这里就是“户庭无尘杂,虚室有空闲”。他对一年以来的隐居躬耕生活的感受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心情的自由,性情的全真,这是他的追求。从追求而言,他和魏晋风流名士们没有什么区别,都特讨厌官场上社会上那套虚假的东西,都喜欢真实、符合自己性情的生活。

4

陶渊明究竟喜欢怎样的生活,或许可以从《桃花源记》看看他的想法。

《桃花源记》是农业社会的理想:这里的人与战争、政治不相干,生活平静,甚至不知道当今是什么朝代,他们不需要被统治;他们住在非常美丽的田园之中,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自己劳动,自己收获;他们不管男女老少,心情都很好,生活很开心。

陶渊明用文字建设了这样一个温馨、浪漫的田园社会,但是他也很明确地告诉大家,这样的社会不存在,甭管是太守大人还是高尚人士,都寻不到这种社会。

所以,陶渊明还是回到了眼前,他想在现有条件下过得尽量美好一点儿,与政治、打仗远一点儿,离田园美景近一点儿,自己劳动自己消化,心情舒畅一点儿。

5

现在,陶渊明自由了,他开始了他的田园生活。

他开始与农民打成一片,这里官员们的车轱辘也不来折腾,白天也可以关起门来过日子,或者与邻里乡亲聊一聊桑麻的长势如何如何,明天天气怎么样,会不会下霜等等。

和农民打交道,玩儿虚头巴脑的东西用不着,有时候碰见识字的家伙,还可以邀来一起喝喝酒,谈谈历史、谈谈文艺,一起研究研究文章诗歌。

种地对陶渊明来说,并不是轻松的事儿,他自己讲,在庐山山脚下种了一块儿豆子,结果草长得很茂盛,豆苗却稀稀拉拉,早晨扛着锄头去除草,直到半个月亮爬上来才扛着锄头回家,路边的草木起了露水,把老陶的衣服都沾湿了。

看来农活儿没有想象的那么逍遥,不过这种辛苦比起官场上低头哈腰和弄虚作假来又算得了什么?所以只要和自己的内心不相违背,衣服沾湿成啥样都心甘情愿。

虽然陶渊明相信“力耕不吾欺”,相信只要好好干活就能有所收获,但是那个年代,农业生产还得靠老天爷帮忙,再说你躲得再远,政府也得管你,也得收税。

有时候老天爷不帮忙,老不下雨,蝗虫蚜虫也来欺负人,政府还不给减税,这个时候对农民来说,日子也不好过。

有一年,老陶就遇到了这种情况,他没办法,只好去借粮食,走到邻居家门口,敲了门,却碍于面子不好开口。幸好邻居一看就知道他的来意,赶紧让进屋,答应借粮食不说,还聊起天儿来,聊得投机,还喝了不少酒,一高兴作了几首诗。

作诗主要是感谢邻居的善举,当年韩信差点饿死,辛亏一位洗衣服的大妈给他口饭吃,后来韩信当了楚王,找到这位大妈就用千金来报答,我陶渊明是没有韩信那样的才能了,不过我的感激之情会一直藏在心里,到了黄泉也一定不会忘记。

6

生活就是这样,有时候不愁吃穿,喝点儿小酒、读点诗歌非常快活,有时候也不得不靠别人的帮助度过难关——陶渊明很喜欢这样的生活,因为这里没有虚伪和落井下石,圣人一直说“安贫乐道”,这就是安贫乐道。

所以,对陶渊明来说,作农民有作农民的快乐,抬头看看蔼蔼远山和青雾间结伴还巢的飞鸟,又低头采菊嗅嗅香气,那种感觉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喝着新酿的酒,听着儿子呀呀学语,功名利禄早就忘在脑后,时光在这种自由的生活中流淌,这才是真正的享受。

陶渊明骨子里是儒家,但是他生活的态度却和佛家有相似之处,即珍惜当下生活,细细感受当下生活。

据说,有一位老和尚大热天在太阳底下劳动,一位年轻和尚不理解,说,师父您怎么干这么辛苦的活儿啊?师父说,我不觉得辛苦啊!吃饭穿衣走路,一切都是修行。

7

陶渊明骨子里还是儒家——这即使在他隐居之后,也没有改变,这一点,陶渊明和诸多魏晋风流名士们是一致的。他的心底一直有一种遗憾,那就是没有能够在年轻的时候施展才华,没有机会好好奋斗一番。越是年龄大,越是时间催促,这种感受越是强烈;越是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越是寂寞的时候,这种感受就越是让他悲伤。

陶渊明在《杂诗·第一》中说:“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时光消逝和壮志未酬让他很不甘心。

《杂诗·第二》又说:“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悽,终晓不能静。”这天晚上,陶渊明想了很多,心里不是滋味,以至于彻夜难眠。

在《杂诗·第四》中,陶渊明又似乎想开了,说:“理也可奈何,且为陶一觞。”他似乎又回到了现实,用温饱都有些困难的田园生活给自己做开解,但是无可奈何的心情明明就在文字中了。

陶渊明没有为自己的隐居后悔,只是现实太愚弄他了:先是想好好干一番事业,兼济天下,结果官场的虚伪丑恶让他恶心到一甩袖子隐居起来去过田园生活;后来真的过起了田园生活,虽说也还不错,但是温饱问题却一直围困他。眼看岁月流逝却无能为力,这让他情何以堪?

8

陶渊明晚年的时候又回到了最初的那种“金刚怒目”中去了,他写了《咏荆轲》,写了《读山海经》,刺秦的荆轲、填海的精卫、舞干戚的刑天让他回到了最初的冲动。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

陶渊明却没有能像曾祖父那样大干一番,连祖父、父亲的水平都没有达到,先后当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这样的小官,也就维持个温饱,谈不上有所作为。好不容易混到彭泽县令,却已经对官场的虚假造作厌恶透顶。

回家种田——对陶渊明来说,这也许是最好的选择,虽然已经把青春和理想都埋了起来,最起码心安理得。最初“大济苍生”的冲动在他心底久久徘徊直到逝去。

9

陶渊明,字元亮,在官场混迹的十几年,他的前途也没有“亮”(明)起来;晚年的时候给自己改了名字,叫“潜”(渊),意思是藏起来、隐居起来。所以“渊明”两个字倒过来基本可以概括陶渊明的一生。

他的朋友颜延之给他起了谥号,叫“靖节先生”,谥号一般是政府给皇帝或者朝中大员起的,颜延之给陶渊明私下起这么个谥号,可见对陶渊明坚守骨气和纯真性情的敬佩。

文人们更喜欢称陶渊明为“五柳先生”,这是从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来的,那个“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安贫乐道,喜欢喝酒看书的“农民”——五柳先生让他们羡慕不已,但是他们没有人能做到这个境界,只有陶渊明做到了。

元嘉四年(公元年)秋,九月,陶渊明距离死亡还有两个月时间。老态龙钟的陶渊明为自己写下了《挽歌》: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死亡是所有人的最终结果,悲伤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淡化,而那个已经死亡的人,也将彻底归于山川自然。

既然这就是结局,那么,何必要那么完满的过程?

来源:书之有道









































治疗白癜风的好方法
中国白癜风协会会员


转载请注明:http://www.xhtty6677.com/lyyj/1910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