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资料
从三国始建的阅军楼开始传承至今岳阳楼已有多年的历史了,它在这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曾经屡次被毁,有史可查的就达67次之多。但是自从北宋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写下了千古雄文《岳阳楼记》后,“忧乐”精神便成为了岳阳楼的灵魂。岳阳楼也成了“心忧天下,勤政爱民”的象征,所以历代政府都非常重视对它的保护。我们今天看到的岳阳楼形制,是在清代光绪六年(年)由岳州知府张德容主持重修后保存至今的。由于年久失修,楼体损坏严重,年,按照“整旧如旧”的原则,国家拨了万元专款在原址上对它进行了一次落架大修。我们大家现在看到的岳阳楼可以说完全保持了清光绪六年重修后的原址、原貌。
岳阳楼匾额
楼前所悬的“岳阳楼”匾额,是由我国大文豪、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书写的。这块匾额比较有特色。首先它没有题字落款,第二岳阳楼是一座千古名楼,但它的书写手法是一个从左往右的现代写法。关于“岳阳楼”的匾额还流传着一个小故事:新中国成立后,到年,政府出资对岳阳楼又进行了一次大的修整。岳阳县政府经过合议,决定取下何所题的匾额,由当时的岳阳县文化馆馆长东忆吾趁到北京开会之便,请陈的胞兄陈赓大将向毛泽东主席转呈了岳阳人民请求毛主席题匾的信函。看过信函后,毛泽东主席笑着对陈赓说:岳阳楼是一处文物古迹,我来题字似乎不太好吧!主席思索了一会儿又说:郭老对历史,对考古颇有研究,字又好,请他来题写是很适合的。郭沫若先生接到了毛主席亲自打来的电话,欣然应诺。几天后,陈赓携夫人到郭沫若先生家去拜访,看到了郭老先生精心题写的“岳阳楼”三个字,果然是笔力雄劲,大家风范。陈赓夫人注意到字幅没有落款署名,当时提醒郭老先生是否不记得题写了,郭沫若先生回答说:岳阳楼是天下名楼,我来书写它的匾额已是荣幸。落款署名,不妥,不妥。所以呢,这也就形成了咱们岳阳楼匾额没有提名没有落款、而且还是现代写法的这两个特色。
主楼
岳阳楼作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高19.42米,占地面积平方米,它的规模形制在三大名楼中是最小的,但它却是最有特色的。首先,它是江南三大名楼中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为它是三大名楼中唯一保持原址原貌的古代建筑。完整的体现出我国古代建筑艺术风格和特色。岳阳楼的特点概括起来可以用十个字来形容,那就是“三层、四柱、飞檐、盔顶、纯木”,江南三大名楼中,滕王阁有七层,黄鹤楼有五层,那么岳阳楼为什么只有三层呢?因为岳阳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孙子说:打仗时,求天时、地利、人和,方能百战百胜。所以岳阳楼共三层,每一层分别代表天时、地利、人和。岳阳楼建于岳阳的西城门之上,没有打地基,犹如一座空中楼阁,它主要靠楼内四根直径为50厘米的楠木金柱承载绝大部分重量,自楼底贯穿楼顶。岳阳楼每层都有高高翘起的檐角,线条流畅,造型优美,叫做飞檐。而且它每层檐角上的装饰物都不一样,一层为凤,二层为龙,三层为云,意为龙凤呈祥,凤在下龙在上,也可看出当时男尊女卑的思想。楼顶很像古代将军的头盔,名字叫做盔顶。像这种拱而复翘的盔顶式构造在我国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从清代延续至今,有相当高的文物价值。盔顶上有一座小塔,塔重为0.7吨,联通盔顶有近2吨的重量。岳阳楼是没有横梁的,那么,它如何能承受此般重量呢?盔顶下方有一个形似蜂窝状的木件,叫如意斗拱,事实上盔顶近两吨的压力就是由斗拱一分为二,二分四共64个点分散两吨的压力,不但将楼顶与楼体非常吻合的连接在一起,也起到一个美观的作用。在年落架大修时,人们惊奇的发现,整个楼体全靠我国附带传统工艺用木料榫(sun)接而成,没有一颗铁钉,一块砖石,结构非常严整精巧,是一个纯木的建筑,在大修后80%的木料都是沿用清代的建筑,也就是清代光绪六年(年)由岳州知府张德容最后一次重建的。整个楼的建筑在美学、力学、工艺学、建筑学等方面都有惊人的成就,所以,称为“岳阳天下楼”是名副其实的。而岳阳楼之所以能延续千年,为天下人所知,最主要是因为它是一座有灵魂的楼阁,它的灵魂就在于千古雄文《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一楼雕屏
庆历四年,也就是公元年,在这之前担任参知政事的范仲淹为了中兴北宋,兴利除弊向宋仁宗提出了十条改革意见,被后人称为“庆历新政”,但由于他推行的新政触动了很多封建权贵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一直反对和阻挠,最后庆历新政是以失败而告终,范仲淹当时就被贬到了陕西邠(bin)州,而滕子京作为范仲淹政治上的追随者和拥护者也难以幸免,他当时也随之被贬到了岳州也就是今天的岳阳。他被贬之后并没有消沉,也没有计较个人的荣辱得失,而是忍辱负重、励精图治,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将岳州治理的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可见滕子京是个很有经世济时之才的人。当他把政务处理好之后,就有闲心来观赏山水了。他认为“君山洞庭之景杰杰然为天下特胜”,只可惜原有楼阁不甚雄伟不能充分显示出江山之美,于是在第二年开始重修岳阳楼,楼修好后非常的雄伟壮丽。这时他又觉得这座楼是他倾注了很多心血才修成的,当然希望它能永久的保存下去。而要使楼阁永存的唯一方法就是请一位雄才巨卿来为它作一篇记,给它注入灵魂,这时他想到了自己的好友,当时的大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于是亲笔写了一封《求书记》,并请人画了一幅《洞庭晚秋图》一并送给了范仲淹。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千古雄文《岳阳楼记》在范仲淹的手里诞生了,全文仅字,但内容博大,哲理精深。他的这篇文章主要通过描写洞庭湖上阴天和晴天两种不同景物的描写,向人们传递出不同的人生境界,有一种天气叫做“淫雨霏霏”,很多人从表面上认为范仲淹描写的是洞庭湖下的雨的天气,其实他是把热门经历失败挫折之后这种悲观消极的心态,通过“淫雨霏霏”给展现出来,于是人们便有“去国还乡,忧谗畏讥”。另外一种景色叫做“春和景明”,当人们经历成功的时候,心态绝对是非常愉悦的。于是,“宠辱皆忘,把酒临风”。他认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仁人志士应该可以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能因为外物的好坏而影响自己的心情,不要因为外界事物的变化而心情起落,亦不应该因自身人事之升迁沉沦而喜悲。无论面对失败还是成功,都要保持一种恒定淡然的心态,不要一时的成功和失败而妄自菲薄,无论何时都要保持一种豁达淡然的心态,这八个字有深刻的哲理,它成为当今众多商贾名流勉励自己的座右铭。范仲淹进而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崇高理想。我们今天所提倡的时时处处以人民为先的“民本思想”,也是与它一脉相承的。也正是这一至理名言将全文的思想升华到了全新的高度,成为几千年来儒家文化的丰碑。
当年范仲淹将文章送给滕子京的时候,滕子京真是欣喜万分,因为他认为这篇文章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思想上都超出了他的期望值,于是马上请了当时的大书法家苏子美书写,大雕刻家邵竦(song)雕刻,这在北宋当时,滕子京修楼、范仲淹作记、苏子美书丹和邵竦雕屏被合称为“巴陵四绝”名扬天下。
不过很可惜的是,当年滕子京修的岳阳楼和那块四绝匾只存在了短短的33年时间,就被毁于宋神宗年间的一场大火,大家现在是无缘见到了,非常可惜。不过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幅雕屏的书写者也非常了得,是清代大书法家、乾隆的御笔书法老师张照,同样相当珍贵。
“一楼何奇”长联
上联“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而涕下”意思是说岳阳楼这座楼阁有什么奇特的呢?这里有少陵野老杜甫的五言绝唱《登岳阳楼》诗,范仲淹所做的《岳阳楼记》中的忧乐两字总关情,是最重要的思想,滕子京在这里百废俱兴重修了岳阳楼,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多次被岳阳楼的美景所陶醉,留下了三醉岳阳楼的传奇故事。诗人、文人、官吏、仙人都曾汇集于此,而我现在却看不到这些前古贤人,使我不免黯然神伤,怆然涕下。
下联“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zhu)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回得来。”意思是说,大家登上岳阳楼之后就可以看到洞庭湖往南可以进入三湘大地,往北可以通过长江三峡中的巫峡,西面的巴陵山带来连绵不绝的凉风爽意,而岳州城的东面则可有路通往高山地带。潴者(洞庭湖)、流者(长江)、峙者(巴陵山)、镇者(岳州城),这些景物大家登上岳阳楼之后就可以一览无遗,但是不同的人,看到这一切的所思所想也是各有不同,有的人看到了自后只是觉得景色十分美好,但是有些人就会“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其中的真意还得靠大家各自去感受。
这幅对联的上联概括了岳阳的人文知识,下联则概括了岳阳的地理环境,写得相当的好。
《岳阳楼记》二楼雕屏
大家肯定会觉得很奇怪,二楼怎么会也有一幅岳阳楼记雕屏呢?
这里流传着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故事在年曾被拍成电影在中央电视台播放过,电影名为《巴陵大盗》,巴陵是岳阳的古地名,那大盗盗的是什么呢?盗的就是《岳阳楼记》雕屏。
在清代道光年间,岳州来了一个姓吴的知县,他上任后看到了岳阳楼记雕屏,就发现不论是文章还是书法,或是雕工和木材都相当精美和珍贵,于是心生贪念,想将雕屏据为己有,随后他在民间暗地请了一位雕刻高手花了十七个月的时间精心仿制了一副《岳阳楼记》雕屏,但刻字匠心怀不满,便将其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居”字的一撇故意刻得很细,以暗讽县官的居心不正。吴知县趁着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来了一个偷梁换柱,把真迹雕屏给换了下来。三年之后,他卸任,就带着一家人和真迹雕屏乘船逃离岳州,不过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当他的船形制九马嘴地段时,洞庭湖上狂风大作,把他的船给掀翻了,他的家人想抱着雕屏求生,可是这幅雕屏是用非常珍贵的的紫檀木所雕刻而成,紫檀木密度大于水,遇水即沉,于是他们一家也随着雕屏葬身湖底了。
到了枯水季节,一个老渔民打鱼时误打误撞把雕屏给打捞上来,后来又被岳阳一个有名的才子吴敏树花了两银子买了回去,吴敏树把雕屏买回去之后发现,可能是由渔民打捞时不小心,撞坏了雕屏上的几个字。请大家仔细看一下:“乐”、“歌互”、“碧万”、“年”这些字是不是被损坏了。吴敏树花了整整三年功夫精心临摹才补书上去。那大家肯定又奇怪,吴敏树是一个大才子,为何这区区几个字要花去他三年的时间呢?因为他临摹的不是别人而是清朝名家张照的书法,张照是宫廷书法家,官居刑部尚书,且是个惜字如金的人,很少在民间留下墨宝。而且,他书写的《岳阳楼记》也是非常有特色和个性的。年岳阳楼整修时,地方政府以块大洋从吴家后代手中赎回雕屏,仍置于二楼。
我们可以看到这幅雕屏,他在文章的前六行,因为是一个背景部分描写,所以用了楷书,而中间的是景物描写部分,为了配合范仲淹文章的大气磅礴和语气铿锵的气势而用了行书,洋洋洒洒一气呵成。而在文章的后六行是文章的中心思想部分,提出了忧乐思想,张照自己身为为官之人,对此肯定也是深有体会的,所以将笔锋一收转为了行楷,最后落款的是草书,一篇文章用了四种书法,可见他对每一种书法都是很擅长的,而且他文章中有很多重复出现的字,大家注意看一下,有十个“之”,七个“忧”和四个“乐”,但所有字的起笔和落笔都不尽相同,与东晋书圣王羲之所写的《兰亭序》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年乾隆皇帝对张照的书法是相当推崇的,评价也是特别的高,他这样评价张照说:“羲之之后只一人,除了张照谁可比。”可见在乾隆皇帝心里,古往今来只有张照的字可以和他相媲美,所以后来他御赐了十二块紫檀木将张照的书法雕刻于其上,就是我们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一幅,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了,是一件非常珍贵的文物。
毛主席手书杜甫《登岳阳楼》诗
这幅龙飞凤舞的诗匾,是毛主席的狂草,这是毛主席于年在原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同志的陪同下南下视察,视察完后从长沙坐火车回北京,途径岳阳时看到了岳阳楼的金色盔顶,一时兴起挥笔写下了杜甫的五言绝唱《登岳阳楼》诗。我们来看一下杜甫的原文,我来念一遍主席所写的,大家注意看看有什么不同没有?“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去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大家看出来了,主席把杜甫的诗作了一个小小的改动,他把原诗“老病有孤舟”中的“病”字改为了“来来去去”的“去”字,“老去有孤舟”,那主席为什么要做这么一个改动呢?现在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年主席已经71岁高龄了,可能是年事已高,一时记错了,是笔误;还有一种说法是说主席作这个改动是很有深意的,因为年是三年自然灾害刚过,庐山会议之前,湖南湖北的血吸虫病非常严重,主席南巡看到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心里非常忧虑和沉痛,所以挥笔写下了杜甫这首具有忧国忧民情怀的诗,并把“病”字改为“去”字,意为“去病”,主席希望国家所有的灾难和病痛都能够随着这滚滚长江之水一去不复返,从此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也有可能是体现主席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和美好的心愿。但是具体原因究竟是什么,可以说是主席留给我们后人的一个谜。但是据专家分析,他们认为客观地讲第一种说法的可能性大一些,因为这首诗是主席即兴而写的,并不是作为一副正式的书法作品而完成的。
我们再看看诗匾旁的一副对联,仅八个字,是岳阳楼内最短的一副对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落款为“长庚李白”,是唐代诗仙李白所作李白一生所作的诗很多,但作的对联可能就仅此一幅,非常珍贵。他仅用了八个字就很生动精辟地概括出了洞庭湖的景色,大家可以看到窗口领略洞庭湖的壮美风光。洞庭湖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原因,全年只有四分之三的时间是被烟雾笼罩的,所以它在古代被称为“云梦泽”,北宋滕子京在岳阳楼重修落成之日写了一首词,在开篇第一句就写到“湖水连天天连水,秋来分外澄清。”写出了洞庭湖水天相接,烟波浩渺的壮阔景色。
文章来源:微公开
北京治疗白癜风大概要花多少钱哪家看白癜风的医院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