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庐山_庐山旅游 >> 历史文化 >> 纯一在庐山文化万杉论坛上的讲话
多元的人文圣山永恒的精神家园
——在庐山文化·万杉论坛上的讲话
纯一
尊敬的老领导胡振鹏先生、各位领导
尊敬的楼宇烈教授、各位专家学者
各位法师、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吉祥,阿弥陀佛!
室外烈日炎炎,室内法喜充满。沐浴着佛陀的慈光,我们相聚在美丽的庐山南麓、五大丛林之一的千年古刹——万杉寺,隆重举行“庐山文化·万杉论坛”,这是庐山佛教界的一件大事,更是庐山文化界的一件盛世!对于促进庐山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发掘与展示,乃至多元文化资源的整合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在此,我谨代表江西省佛教协会对本次论坛的隆重举办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对长期以来关心、支持万杉寺建设以及为本次论坛筹备付出辛勤劳动的各位贤达之士和服务团队表示衷心的感谢!
众所周知,庐山是一座美丽的名山,它不仅风景秀丽,而且文化内涵深厚,更集文化名山、佛教名山、教育名山、政治名山、建筑名山于一身;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V)(VI),庐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年),成为中国的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名山(中文名称:庐山国家公园,英文名称:LushanNationalPark编号:-),并认为“庐山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
此外,从胡先骕创建中国第一个亚热带山地植物园,到李四光“第四纪冰川”学说的创立,庐山的独特地形地貌,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雄奇险秀,刚柔并济,形成了世所罕见的壮丽景观。
“春如梦、夏如滴、秋如醉、冬如玉”,构成了一幅充满魅力的立体而色彩丰富的天然山水画卷,因而又被评为“我国首批世界地质公园”。
自从殷周时期匡氏兄弟在庐山隐居修炼,羽化而去,庐山这座美丽的江南名山,便增添了无穷的神秘色彩,因之得名匡庐。据
《辞源?匡庐》载:“南朝·宋释慧远《庐山纪略》:‘有匡裕先生者,出自殷周之际,受道于仙人,共游此山,遂讬室岩岫,即成馆,故时人谓其所止为神仙之庐,因名山焉。”(商务印书馆年7月1版)。
后来居上的隐士,代不乏人,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也可以说,庐山是一座中华隐逸文化的名山。
从“借得名山避世哗”的隐居之庐的感概,到上世纪初世界25个国家风格迥异的庐山别墅群的兴建,足见一斑。
因此,我也油然发出如下感慨:庐山最可贵的是它的人文气息与人文情怀,乃至终极关怀!国学泰斗季羡林老先生曾经指出:“庐山是中国‘人文圣山’。”
自从司马迁登山以来,南有慧远,北有陆修静,还有我们可爱的诗人陶渊明,留下了名传万世的“虎溪三笑”公案。可以说,儒释道三家在庐山异彩纷呈、交相辉映、相互唱和,展开了一场动人心弦、波澜壮阔、长达余年的人文精神探索之旅,无数的文人墨客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丹青墨宝与山水画卷,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动人诗词歌赋,在延绵里的崇山峻岭中,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宗教大师,都留下了许多灵光闪耀、穷究天地、追索本源的历史印记,和别开生面的历史人文精神画卷。
这就是庐山文化的精髓,也是庐山精神的特质,那就是:多元共享,和谐包容,美美与共,生生不已。
自东晋以来,陶渊明、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陆游、朱熹、康有为、胡适、郭沫若等1余位文坛巨匠相继登临庐山,以其豪迈激情、生花妙笔,留下余首千古绝唱。
据最新的统计,歌咏庐山的诗词歌赋自古至今的共有00余首,其中有名有姓的诗人就有10余人。东晋诗人谢灵运的《登庐山绝顶望诸峤》、南朝诗人鲍照的《望石门》等,是中国最早的山水诗之一。
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栖身庐山,过着“采菊东篱下”、“带月荷锄归”的田园生活,一生以庐山康王谷作为诗意栖居之地进行哲思与创作,其代表作《桃花源记》开创了田园诗风,影响了后世整个中国诗坛。
他所描绘的理想世界“桃花源”令后人神往千年;他的诗歌、辞赋开一家之宗,至今影响全世界,庐山也因此成为中国山水诗的策源地之一。一代书圣王羲之在归宗舍宅为寺,传为佳话;一代儒宗朱熹在白鹿洞集理学之大成,影响中国七百余年。
庐山的审美价值,从绘画领域也足以窥见一斑,明代著名画家沈周与齐名的另一位画家唐寅,都曾以庐山作为审美载体,由于视角各异,表现出的风格也各领风骚。沈周用庐山的崇高来比喻老师的学问与道德,同时庐山上有著名的五老峰,沈周就借万古长青的五老峰来祝贺老师陈宽(醒庵)70岁寿诞。所以,他创作《庐山高图》(此画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画于成化丁亥即年,纸本设色,纵.8厘米横98.1厘米)这个题材是含有特殊含义的。
因取庐山的崇高博大赞誉其师,故画面上所画崇山峻岭,层层高叠,近似王蒙的笔法、布局,作品危峰列岫,长松巨木,起伏轩昂,雄伟瑰丽。近处一人迎飞瀑远眺,比例虽小,却起着点题的作用。此画是沈周的经典之作,也是他转型时期的代表作,取法宋元文人画传统,极富想象力,精力专注,高古杰出,是一幅难得的国画精品。
由于作者极善于虚实和黑白的均衡浑然一体的处理,故画面虽饱满却不觉得挤迫窒息。画面上水的空灵、云的浮动,再加上直泄潭底的飞瀑,使密实严谨的构图里有了生动的气韵。整幅作品笔墨浑厚天然,郁茂高远,气势宏大,虽笔法师王蒙,但更显清新空灵,融“崇高”的人格理想与壮丽的大自然为一体,也揭示了画家的胸襟。
同时代的画家唐寅的《庐山图》,也叫《匡庐图》,或《庐山三峡桥》(真迹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立轴,绢本,水墨,设色,纵.5厘米,横72.2厘米,钤(印章)有“南京解元”、“六如居士”二印),为全景山水,表现的是庐山三峡桥(又称观音桥)一带之景观,画面峰岩嵯峨,古木惨淡,瀑泉湍泻,画风清刚俊逸,而意境却萧索苍冷。
画中题诗:匡庐山前三峡桥,悬流溅扑鱼龙跳;赢骖强策不肯度,古木惨淡风萧萧。此画不仅在于其卓越的艺术成就,更是研究唐寅绘画弥足珍贵的重要资料。
庐山人文之圣,难以尽述;庐山风景之美,难以尽表。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徐霞客曾经指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曾记得,在一本书上看到,似乎是黄山谷先生,讲了一句震撼心灵的话,他说“庐岳归来不看黄”,那就意味着“庐山归来,天下无山”。足见庐山的奇、绝、秀、美,冠甲天下。
正如白居易所说的:“庐山奇秀甲天下”;李白也说:遍观天下名山,无出其右者。可见,庐山确实是一座举世公认的美丽而富有诗意、人文价值极高的名山。
唐代诗人李白,五次游历庐山,留下了《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等14首诗歌,他的《望庐山瀑布》同庐山瀑布千古流长,在中华大地及海外华人社会中家喻户晓,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极品。
而与佛教结缘甚深的北宋代诗人苏轼则在庐山留下了两首千古绝唱,一首是:元丰七年(年)四月,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的西林寺时的作品——《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首是,在弥留之际,他给小儿子苏过手书的一道偈语——《观潮》:“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流传广泛,影响深远。
这是他学佛前后不同的心路语境,平添无限禅意,既是对清原惟信“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是山”的初参、熟参、透参的诗意领悟与诠表,又是彰显马祖道一核心思想“平常心是道”话头的诗意栖居。
当然,他还有一首七言禅诗: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更是境界超然,如来禅与祖师禅融会。
总之,庐山总是赋予人们无尽遐思、无尽灵感、无尽创造力、无尽精神财富!足见庐山人文圣山的独特魅力,不可穷尽!
庐山作为一座佛教名山,从慧远始建东林寺,开创“净土法门”,到集佛、道、天主、基督、伊斯兰教于一身的宗教圣地的形成;从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弘扬“理学”,到教育丰碑的构建;在祖国的大地上,一说起四大佛教名山,几乎妇孺皆知,而世界文化景观——庐山的宗教文化则更引人入胜。
庐山宗教文化的独特性还在于“一山藏六教,走遍天下找不到”,在这座云雾缭绕的灵山中,佛道两教在交融互鉴中走向携手共勉;在这座缥缈的灵山圣境中,植入了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与佛道共处一山,使庐山成为世界性宗教的荟萃地,精神的伊甸园。
宗教文化在庐山文化中的独特地位是极为显著的。
庐山“道释同尊”。
公元4世纪,高僧慧远在庐山建东林寺,首创观像念佛的净土法门,开创中国化佛教,代表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禅师竺道生在庐山精舍,开创“顿悟说”。
天师张道陵,一度在庐山修练;“道教禅师”之一的陆修静,在庐山建简寂观,编撰道藏1卷,奠定了“道藏”基础,并创立了道教灵宝派。
从公元4世纪至13世纪,庐山宗教兴盛,寺庙、道观一度多至处。年,世界佛教联合大会在庐山召开,并成立“世界佛教徒联合会”。本世纪初,20余国的基督教教会汇集庐山。至今,庐山仍有佛道伊天基等宗教及教派的寺观教堂多座。
而作为一座佛教名山,庐山在中国佛教史上,更是不可替代的宝山。东汉明帝(58~75年在位)时便是中国佛教中心之一。
日本著名的中国佛教史学者牧田谛亮教授,在三十年代,曾经五次来华考察我国佛教遗迹。
其中两次专门考察庐山佛教,他在《中国佛教史迹考》里面就总结指出:庐山应该列入中国佛教五大名山,并排在四大名山之首。这是他通过两部专著得出的结论。
庐山历来有“庐山到处是浮图,若问凡家半个无”、“庐阜招提三百所”、“僧屋五百住庐峰”、“五百僧房缀蜜脾”、“南朝四百八十寺”和“宋时三百六十寺”等称美誉。
山上有美丽的大林寺,天池寺等著名的名刹,山下有庐山山南五大丛林,归宗、海会、秀峰、万杉、栖贤,可谓历代高僧辈出,文人荟萃。
所以,今天在这里参加由佛教界和文化界举办的这次盛会,我感觉到无比的高兴,万杉寺能行法师继承庐山先贤遗风,圆融儒释道三教,发展和弘扬庐山文化、佛教文化,开办庐山文化·万杉论坛,践行人间佛教,裨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是爱国爱教、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具体实行。
同时,这次论坛也是庐山建市之后的第一次庐山文化论坛,可以说意义深远!
庐山的山水是诗化的山水,庐山的风景是人文的风景!
希望庐山文化论坛在各位专家学者的推动支持下,立足当代,谋划未来,梳理过去,推陈出新,以崭新的美好姿态开创出新的更好美好的历史局面。
衷心的希望各位专家学者把大家的研究成果贡献出来,分享你们的智慧,为炎热的夏季带来法喜与清凉!作为庐山人,今天回到故乡,无比高兴,借此机会,现将两首旧诗之一与大家分享:
游子吟之一
华林翠绿扑浓香
佛子岭幽禅味长
往昔青春皆似梦
归来毕竟是故乡
谢谢大家!
北京治疗白癜风多少钱啊白癜风换肤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