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_庐山旅游

宜良地名暨历史拾遗从法明寺到宜良城

发布时间:2017-8-13 19:22:04   点击数:

  

  在云南,丽江有“先有指云寺,后有丽江城”之说;在建水也言“先有指林寺,后有临安城”。宜良亦然。

”宜良城郊

清《宜良县志》载:法明寺,在城内东北山顶。唐僧摩伽陀建,胡敬德重修。明崇正(—)知县杨述明,邑绅黄佐明、骆崇俊、苗嘉谷等重修。

法明寺建于唐以此为定论。据《南诏野史》载,唐代宜良建寺的还有今之温泉敬老院旁的古佛寺(即崇真寺)。再早一点的则有人称,曾睹宝洪寺有碑记“初创于隋”之文,今无据,待考。

法明寺 配图

唐太宗李世民敬佛尊经,造寺建塔,亲撰圣教序文,所造之塔独具大唐风韵,一时称为唐塔。南诏国崇圣寺千寻塔,昆明东西寺双塔,宜良法明寺塔皆唐塔风格,有记为证,为同时期产物。

南诏于丰祐时期(—)

  在大理建崇圣寺千寻塔,高69.13米,为16层正方形整基,塔顶四角各有铜铸金翅鸟一只。同期,南诏在拓东城请中原著名工匠尉迟恭韬等监建慧光、觉照二寺并东西二塔,为十三级方形密檐式砖塔,是典型的唐代建筑,而宜良法明寺塔与之则如出一辙。据此,法明寺塔建于唐之说可信。

  查千余年来,大理千寻塔,昆明东西寺塔和宜良法明寺塔均经历了无数风雨和天灾人祸,塔顶并四角金翅鸟皆震落过。所幸今日皆能睹其容颜,是为万幸矣。宜良法明寺在年修复后,由13级增为16级,为省级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崇圣寺千寻塔

  法明寺的产生,为宜良城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为古匡更添一景,古八景之首“法明晓钟”由是生焉。“先有法明,再有宜良”就此拉开序幕。

  《元史》称,宜良,唐匡州,即其地,蛮酋罗氏于此立城居之,名曰罗裒笼(龙)。

唐代匡州,一在今陕西吴堡县,贞观()二年废;一在今云南祥云县,唐武德七年立(),贞观三年()亦废,改为南云州。是否南诏因立名宜良匡州而废祥云之匡州则不好揣度。

滇中地区自汉代设置郡县以来,宜良一区被史学家划为昆泽县之地,应是臆度而言。昆泽县之名称汉以后直到元代无史可证为宜良的行政名称,还是《元史》直接道出,唐匡州,即宜良矣!

考祥云天华山(又名南华山),明朝建道观上中下三庵古刹,崖壁镌刻“云洱无双地,匡州第一山”,是为云南滇境“匡州”之据。

宜良一角 老照片

宜良古匡州又缘何而名呢?举四由为赘:一、缘自匡山(雉山)。以山为名,故立匡州。新中国成立前,在县城文庙文明坊之右书有“匡山凤起”四字,分明道出匡山雉山同一脉也。此州非通谓行政区划名称之州,或以人口居民之数而定之州。何故?《宋史》载:西南诸夷,无城郭,散居村落,食五谷,多种稻,每三二百户为一州,州有长,故以此为州名。二、南诏国在昆明建拓东城并东西二塔寺,宜良法明寺塔同时而立。宜良作为昆明近邻,是滇东北,滇东南的要冲,南诏国立名“匡州”是妙之又妙的名称。一者,南诏国腹地的祥云“匡州”已被大唐废为南云州,为纪念其称谓,在拓东城东都要地之宜良复制“匡州”,寓意深远;二者,“匡州”有匡辅,匡正之意;三者,南诏国使用部分“自创文字”如“国”字写作“圀”字,意谓一统四面八方之国度。“匡”字有王者之半壁江山或王者辅城之意,故借此意立名。有大理国后裔段姓避难大渡口等地为依;四者,当时主政宜良一地的或许是南云州调配来的官员,以家乡“匡州”命名以记。总之,匡州一名,宜良从古至今人人乐道,念念不忘。

  无论宜良在唐宋时期以什么称谓,随着法明寺的梵呗,一个城镇渐渐在佛光中呈现。

  《元史》载,宜良,蛮酋罗氏于此立城居之,名曰罗裒龙(笼)。“龙”或“笼”,彝语是“城”的意思。就是说,唐宋时期的宜良城叫罗裒城。罗裒城故地是否是明朝砖城的基础,今无史可证。

  罗裒一名,《元史》载:临西县,在西北,乃大理边僻之地,夷名罗裒间,居民皆麽、些二蛮。麽、些二蛮诸志有载,今天的石林和阳宗等地皆有二蛮后裔生息。另据《西南彝志》载。南诏王为蛮酋龙,彝语南诏叫罗纪家,故蛮酋龙,亦作罗酋龙,罗酋龙亦即南诏王。南诏王命罗裒部筑的城,名罗酋城或罗裒城皆然。

  罗裒城又是怎样变化成宜良城的呢?宋元以后,夷人罗裒部被他部所逐或是还籍,只有少量的麽、些人分居滇中四野。罗裒及其城名被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直到无踪无影。

宋代大理国时期,段思平在东方彝族三十七部的支持下做了大理国王。南诏时期的滇西夷部被化整为零,麽、些二蛮的罗裒间被挤出三十七部之外。此时,东川郡之六部辖至滇中,即:闷畔部、乌蒙部、乌撒部、茫布部、易娘部、易溪部,此六部《元史》载为乌撒乌蒙宣尉司所辖(皆为东方彝部)。“部”夷语是县的意思(明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2有载),故易娘部则“易娘县”矣!又据宜良民间传说“离娘县”之隙,化“易娘县”或“离娘县”为宜良县是雅化之大雅也,因为谁也不愿“易娘、离娘”的。以此,一个以易娘部所制的区域或许就是宜良县初名的前奏。

段思平

另据《元史》载,至元二十八年()立东川路,设茫布路军民总管府,有益良州,强州二州。此二州无文以叙,若强州即强宗部(今阳宗)之州,那么,益良州当是易娘部雅化之州,即今宜良矣。

元宪宗六年()宜良一地设有大池千户,隶属嵩明万户府,至元十三年()升大池千户为宜良州,治大池县。至元二十一年(),罢州为县,废大池来属。当时,县境东西设大赤、大池二县。

清《县志》载,大赤江即贾龙河,大池江为南盘江,以此二江立县,县治在何处,实是惑人。《民国县志》《一统志》皆说大池废县在今县城东。若说在今县城之东为大池县治,而东部最大邑落则有可能入围。这样,只有化鱼村和玉龙村能够跻身其位了。若取中间,则是小马街莫属了。小马街与南大营一地旧时设虎街,年设置的伏虎乡即此续源。虎是诸夷部的崇拜物,而化鱼村古称化夷村,玉龙亦为夷部之属,在此二者间集市为街,以街市设治所则为常治,故大池县有可能在此一带。

至于《一统志》所载大赤废县在今县城之西的记载。则有今日金梅村委会旧县村小组地名为据。旧县包括史家村、柏子村,为元朝大赤千户所所在地,其地理位置为大赤江(贾龙河)之西,在今之县城西北,与《一统志》所载之方位稍偏也。

至元十一年(),赛典赤·赡思丁为云南行中书省平章正事,大兴水利,戌兵屯田,倡儒学,设站赤。云南政治文化经济交通水利均有较大发展,宜良县为中庆路直辖三县之一。此后,宜良县作为行政名称沿袭至今。

赛典赤·赡思丁

  “宜良”一名定音后,此后几百年来皆有人为之探究,或曰“弥良”、或曰“纪良”、或曰“益良”、或曰“易娘”等等。总之,公说公,婆言婆。   《道德经》说得好:“名可名,非常名”。一个名称,为方便记忆识别而假名之,能寓天地人文自然和谐之道即可,大可不必咬文嚼字。为利导缠缚者,兹咬嚼几字以供自缠。“弥良”有地名在嵩明县境杨林一区,“宜良”方言之称也谓“弥良”;“纪良”出自县境西北水晶坡后山一带,旧称“纪良山”;“益良”《元史》地理之孤立州名。……

配图

清代《县志》云:宜之为言,善也。良,易直也。顾名思义,则邑人朴茂,习俗之简易可知。夫胜母朝歌,贤哲因感叹,太平长寿,威信以为美称,名之不可苟也,如是夫。这个释义,真是太妙、太清楚不过的了。就是说,“宜”字太好了,故言善也。“良”字易辩易识,直达其意,故易直也,合称“宜良”顾名思义,可以寓邑人风俗朴茂,有简易识记之效,现在将来称之都甚妙,故言美称。明朝改元朝的镇戌制为卫所制,宜良设千户所。洪武二十四年(),宜良守御千户所许斌督建砖城于雉山北麓,设东南西北四门,周4里,高一丈三尺,是宜良保留到上世纪最古的砖城。法明寺屹立在城内东北万寿山上,如鹤立鸡群一般傲视滇中。   从此,古匡宜良城成为滇中的一块福地,名传滇省。

(原标题:从法明寺到宜良城——宜良地名暨历史拾遗)

云南政协报投稿邮箱时政要闻稿件请投邮箱:ynxbnews

.







































什么原因导致白癜风
北京哪个医院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xhtty6677.com/lswh/1765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