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_庐山旅游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竹中

发布时间:2016-9-22 12:30:31   点击数:

沿一条碎石小路,寻一片竹影班驳。苍苔露冷,凤尾楚楚。竹径不曾缘客扫,这是最自然的等待。寻竹而来的人,寻访的恰是这份感怀的心情。

▌忆竹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幽篁独坐,弹琴长啸。这首诗每每读来,除感怀,心中都会有一点点的艳羡。

当年的幽篁已无处可寻,而我们的追思,却永久都会在。

时间太久,已不能分辨追思的是诗中的那份情怀,还是诗中那份美好的意境。而心中的感念,却随着时间愈来愈多。

一片竹影,1棵新竹,或许经年不去的念想,其实只是这么简单,其实只有这么多。

▌访竹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杜甫《咏竹》

青山隐隐,水迢迢。

对心中有所追寻的人来讲,遇见一棵竹,或遇见一片竹林,其实并没有差别。重要的,是遇见那份令自己感触的心情。

雨后的清新中,寻访一棵竹,定然是件愉快的事情。

不管路途如何,这一抹雨后的绿和风中的香,已足够人忘却一切烦忧。也难怪一生忧患沉郁的杜工部,到此诗句也清丽出尘了起来。

▌种竹

移得霜根趁雨栽,墙阴踏破一方苔。

甫能引汝清风到,未暇招渠俗子来。

猿讶便立书案立,鹤之早避钓船回。

无妨更了岁寒计,早晚栽松兼种梅。

——洪希文《种竹》

认识一棵竹,也是认识一次自己。

东坡居士诗云“宁可食品肉,不可居无竹”。爱竹,大概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的同性。竹叶飒飒,竹影婆娑,大概在幽静的环境当中,人更容易接近自己,认识自己。

种一棵竹,没必要费心捉摸,只需静心感悟。

▌问竹

问竹何年有,亲曾共岁寒。

昨传新笋发。扶杖绕林看。

——范德机《看东亭新笋》

今夕何夕,绕林共竹语。

问一棵竹的经历,问一片叶晨昏的的低语,或,问一颗心所寻觅的,究竟是什么?

没必要纠结于答案,有些时候,进程恰是答案。如我们读一首古诗,当年的境遇不可能被复原,但我们自己的感触,或许就是我们自己的答案。

问竹,不如问心。

▌对竹

门对南邻竹,青青玉万竿。

虽然无地种,且得隔篱看。

露叶晴犹湿,风枝夏亦寒。

但教休翦伐,何用报平安。

——黄庚《对竹》

走过红楼的烟雨,那1畔碧水幽竹,清一色的淡,却最容易被人记住。大观园内的几处院落,再也没有一处能如潇湘馆一般,只需看过一次便清晰印入脑海当中。

庭院幽竹,清雅出尘,即便日日相对,大概也不会有厌烦的时候。水能涤尘,这幽静宁静,或许正可以洗涤人心。

▌咏竹

凛凛冰霜节,修修玉雪身。

便无文与可,自有月传神。

——杨万里《咏竹》

对自己爱好的事物,我们的先人,从不吝啬自己的语言。以致诗中的画意,即便千年以后愚钝的我们,也总能略看懂一二。

他们咏的是竹,也是竹所代表的信仰。

月白风清间,自然之物,更容易入自然之境。而人心所向,在这一片清明当中,则更容易被解读。

▌画竹

竹劲由来缺祥同,画家虽巧也难工。

细看昨夜西风里,若今琅玕不向东。

——徐渭《风竹》

中国画讲求神韵,幽篁竹影,看似容易,却极难掌控。

善画竹之人,一定是爱竹之人。要在浓淡之笔间凸显竹的空灵,在枝叶交错间表现竹的情致其实不容易。自是只有懂竹之人,能看透竹的本质,只有爱竹之人,方能仔细到视察竹的所有。

▌梦竹

清风1榻水云边,不独柳眠竹亦眠。

束得古书来作枕,梦中熟记筼筜篇。

——李日华《竹明》

梦见一片清影,那份婉转的神韵,摇韧的芊华,无一不使人宁静,这便是竹。竹子是清净的,也是高洁的。一竿竹的生长,不需要太多,而一竿竹的生命,却有着很多很多的可能。这一点,或许万物尽同。

古往今来,竹子在我们的生活中已超脱了物的存在,而成为了一种文化的意味。令我们魂梦相牵的,除竹子所带给我们的感触,或许还有这博大精深的文化所在。









































中科医院专家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价格


转载请注明:http://www.xhtty6677.com/lswh/119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