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_庐山旅游

中考古诗歌鉴赏题答题技巧

发布时间:2021-3-22 17:45:24   点击数:

窗体顶端

鉴赏要点一对作品中重点词句的理解;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词?为什么?”或“甲词可否换成乙词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

答题方式:①解释字面意思和内涵②指出运用的手法③点明妙在何处(可从景物特点、主旨、情感和意境等方面分析)

端居①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译文爱妻从远方的来信很久都没有收到了,我得不到家人音讯,只有在睡梦里才能回到家乡以解乡愁。可是中宵醒后,恍然发觉离别已是悠悠数年,顾望四周,只有空荡荡的床榻和寂寥凄寒的秋夜相对,不由得心生凄凉。寂居异乡,平日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那一片绿意和秋天的红叶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变得黯淡模糊)

⑴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⑴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表明赞成的一点)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引文赏析)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突出的情感)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照应试题)

鉴赏要点二:对作者情感、主旨的把握

答题方式:①描写了……生活(景物)②抒发(寄寓、揭露、赞颂)了……的情感(感叹)③表达了……感情。——描写了……抒发了……表达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归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夜归天黑,需撑着竹杖而行,好在田埂上聚有磷火和萤火虫,发出微光,使人顺利通过。到了村店,也因月昏无灯,泥路滑,十分难行,又好在村店竹窗射出读书、补衣灯的光亮,照着人继续前行。)

“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鉴赏要点三:对作品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的辨析

答题方式:①指出用了什么技巧。②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了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主旨。

命题方法:

1、从“是什么”的角度出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三江小渡杨万里

溪水将①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①将:行,流过。溪水经过小桥后不再流回,小船还得依靠着短篙撑开。交情应像山溪渡恒久不变,

不管风吹浪打却依然存在。

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回答“是什么”方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具体回答“怎样采用”这些方法)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好处——对主旨的作用)

2、从“为什么”(好、不好)的角度出题,分析好或不好的原因。

端居①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⑵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⑵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是什么”手法)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具体分析怎样运用的)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对情感和主旨的作用)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3、从“怎么样”写的角度命题:

常见的描写角度:

①五种感觉: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

②空间方位。如上下、远近等。

③时间的变化。例如华清宫前后的变化。

④情感角度的变化,以他人思念自己,来写自己对他人的思念。例如,“遥知兄弟登山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⑤各种修辞方法(是从句子而言)。

⑥抒情的方法:借景抒情、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和借古讽今。

⑦其他描写的技巧。例如虚实、抑扬、动静等。

鉴赏要点四:分析诗歌意境

答题方式:

①描摹物象。联想和想像再现画面。

②概括特点。点明景物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

③揭示寓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主旨。

阅读下列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丹阳关韦参军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①凤城:(京城在丹江外城边上送别行舟,今天一别我知道两地悲愁。天晚我仍站在江南望江北,乌鸦都已归巢只见水悠悠。)(绿叶繁密春花稀少的时节离开京城,暮云低垂楼阁高耸蕴涵着古今幽情。远行之人千万不要听那宫前的流水,送走人世间悠悠岁月的正是这水声。)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4分)

(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4分)

(1)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2)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鉴赏要点五: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要明确可比点,看出思维的轨迹,可比点要对应。考查思辨性。

命题特点:1、辨析同与异;2、评价优与劣。

答题方式:方式一:直接回答

方法:针对问题,直截了当回答,不需要做分析。

主要题型:相比较,有何异同?表达的是什么感情?

新雷   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造物者没有言语却有知觉,每当寒冬将尽便促使春意萌生。千红万紫的花朵都已经准备就绪,竞相开放要待那惊雷一声。)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1.“闹”用得好。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让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注意:解题要全面。不要只答“花开的热烈”或“春天的生机勃勃”,而要从表层和深层两方面做答,即正面描写花开的热烈,侧面衬托春天的生机勃勃。

2.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3.这首词的上片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指出用了什么技巧)。将人的眉眼直接化为旅程山水,将人的感情直接赋予其中,让山光水色如同作者的目光一样来送别友人,形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了这种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将要离去的友人的无限眷恋,对归途中风餐露宿的友人的深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htty6677.com/jbxx/2260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