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庐山_庐山旅游 >> 故事传说 >> 以上海某非遗文化城为例,探究当前非遗
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逐步深入,这几年“非遗”风头很劲,“工匠精神”也登上了政府工作报告,全国掀起了一股近乎疯狂的“非遗”文化热潮,各地也都在上马各种以非遗为核心的文化城、博览园、非遗一条街等。
但是这些所谓的“非遗文化城”的庐山真面目到底是怎么样,能不能切实有效的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不得而知。
所以,小编一行人今天特地去“上海某非遗文化城”一探究竟。
“上海某非遗文化城”位于上海金山区枫泾古镇,号称商用占地面积亩,总投资累计36亿元人民币。也是打着非遗的名头,想要”打造一个以非遗文化体验旅游为形式、以互联网+为手段的新型文化项目,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展示与交易,打造全球最具规模的非遗文化展示、保护、传承、交易、体验、发展、科技、教育、物联网、峰会平台。”
理念和想法都很好,但是从今年6月份“非遗文化城”正式启动以来,也不可避免的暴露出一些问题。现在就从“上海某非遗文化城”为例,来探究如今的非遗产业发展现状。
一、地理区位不占优势
据已经入驻的非遗项目传承人透露,在他们入驻之前,这块地上的房子已经空了五六年了。也就是说,其实这块地并不是为了传承“非遗”而建,而是房子建好之后一直空着,后来才改成了“非遗文化城”。
作为非遗文化城,必须要有一定的人流量和良好的交通条件,才能达到交流传播的效果。而坐落在枫泾古镇的非遗文化城,位置较偏,且不通地铁,这就造成了它的人流量较少,大大降低了文化城的效果,最终它的职能只能沦为“非遗仓库”或“非遗工场”。
今天我们看到,“上海某非遗文化城”只入驻了一小部分非遗项目,仍有很多房子在空着。
二、“非遗”传承人与运营方的利益不统一
运营方负责招商,肯定想尽早完成任务指标,而非遗传承人来到“非遗文化城”,他们希望他们的技艺能在一个更大的平台进行展示,作品能让更多的人认可,同时他们也希望能产生更大的销售收入,可现在的运营方只是一个招商者的角色,“非遗文化城”也只是用来获得政府资金支持的项目,对于非遗传承人的诉求,运营方很难满足。
如今很多地方的非遗博览园,也只是在开博览会的那几天热闹一点,平时几乎门可罗雀。所以传承人可能会来,但是不会久待。非遗文化城、博览园终日死气沉沉,又何谈更好的传承?
三、运营方与政府的诉求不一致
非遗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宝库,这两年越来越多的地方意识到非遗才是地方唯一的城市名片,一如端砚之于肇庆,紫砂之于宜兴,湖笔之于湖州,宣纸之于泾县等,所以当有开发商说要建非遗博览园非遗文化园时,所有地方政府都热情欢迎,满心期待,可开发商实际没有多少非遗资源,大部分还只是借着一个非遗的概念去圈地,所以当政府的愿望和开发商的实际操作有出入时,这里面就会产生很多的矛盾,最终的结果就是建了一批房子,然后非遗的核心只剩一个空壳。
全国政协委员张友君在年末就说过,“个别地方打着保护非遗的招牌敛聚钱财,有重申报轻传承、重利用轻管理、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造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
想要传承非遗,做好“非遗文化城”,就要切实考虑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的现状,认真落实计划,真心为传承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实事,而不是为了得到政府的补贴只做表面工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非遗的传承之路道阻且长,即使困境重重,面对中华上下几千年的文化瑰宝,我们也应坚持下去。
本文仅为小编个人观点
不代表本平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