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庐山_庐山旅游 >> 地形地貌 >> 本见画画西湖边上的梦
图文/孙本见
至去了杭州,去杭州学习山水画的创作。那时租住在学院附近的农家院,房租每月元,有空调和热水器。站在阳台上看村民在菜地里用大镢头刨地,培土,种菜,收菜。然后把割下的菜挂在绳索上晾晒,半干时放在砂缸里发酵,便是酸菜了。礼拜六礼拜天不上课,大半在住处写字或画画,有时也去西湖,自己去,像个孤独的鸟,在湖边无聊地转上一圈,有时走着走着,无聊的情绪便如无尽的湖泊,在雷峰塔下蔓延开去。
孙本见作品中国美院注重笔墨,强调传统,从临摹入手。作画多以半生熟豆腐宣,小狼毫为主,复笔积墨,层层渲染的技法与我在家时的创作理念有很大冲突,这便使我十分纠结与迷茫。丢掉原来已经掌握的所有技法从头学起,心里的抵触情绪几近爆发,想回家。11月,已是深秋,渐入冬季,杭州多小雨,空气阴冷潮湿。西湖游客很少,湖面水幕缥缈,塔影浮动,锦鲤戏波,湖边的芦荻枫叶与太湖石相互掩映。多少人向往的天堂,我竟无心观赏,只是沿着湖畔在铺满鹅卵石的小道走了一圈又一圈,边走边问自己,来这对吗,为什么要到这里来。
孙本见作品2古语云,在家千日好,出门当时难,最不容易克服的还是想家的情结。
这些年的漂泊,现在早已习惯了外面的生活,在哪都一样,只要有地方画画,有饭吃就行,呆多久都无所谓。记得在高碑店认识一位威海的刘大哥,60多岁的人了,才到北京一个礼拜,因想家的原因,吃不好睡不着,人瘦了一圈不说,眼睛也红红的,嘴唇上还被火气冲出了一溜大水泡。
孙本见作品3国美学习期间,除了西湖的前后左右,还去了乌镇、苏州和太行山。去苏州时看沈周的书画展,展览展出沈周扇面,手卷,手扎,中堂四十多件书画精品。他是明代领军人物,所作山水画《庐山高》与《富春山居图》《溪山行旅图》《万壑松风图》皆成传世经典,被世人敬仰,圈粉无数。
孙本见作品4我是地理盲,潜意识里认为苏州离杭州很近,也就一两个小时的车程,想着去苏州看展一天来回会很轻松,所以带上手机和身份证便出门了。谁知道火车站买了票才知道杭州到苏州需要六个多小时。汽车火车的几经周转,到苏州美术馆的时候已是下午二点左右。那时天空下着雪,雪片很大,稀稀疏疏、慢条斯理地在美术馆门前的红地毯上飘落。展厅认真看了一遍,扇面册页手卷手扎都非常精致,大多在之前的出版物上都没见到过,几幅中堂立轴画得有不够丰富,从构图到笔墨远不如小品耐看。看完作品怀着恭敬的心情很认真地与沈老先生的雕塑合了个影,便走出了苏州美术馆。雪还在飘,有点冷,四点过几分。
孙本见作品5离回杭州的开车时间还早,想着去拙政园看看,到了拙政园,门票要50元,觉的时间短钱花得有点不值,踌躇了一会便离开了。时隔十年,当时在拙政园附近有个不收费的园子,叫什么名字,和园子里面的具体风格都已模糊不清,只记得一树红叶从青灰色院墙伸出,在阴冷的调子里,留下一抹温暖的记忆。
孙本见作品6一个人的旅行,总是伴随着些许伤感与惆怅。忘不了苏州站等车时候的那个人的那个电话。一个很少见面却又十分倾慕的朋友,写得一手好文章,她知道我在杭州学习,打算来杭州一起看看雷峰塔,逛逛灵隐寺。我打电话想给她聊聊苏州的展览、苏州的园林、苏州的雪和苏州现在的我,电话接通后,她一分钟没说话,然后轻轻地说了句“母亲走了”。母亲走了这四个字是个导火索,是我的导火索,一下子点燃了在外面两个月里积聚在一起的纠结郁闷,孤独伤感诸多因素,心里的泪霎间便决堤了,顺鼻腔而上。电话是通的,心是疼的,一句话再也没说,直到检票员的喇叭声响起时,才挂断电话,木然地随人流挤向站台。
#本见画画#每周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