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_庐山旅游

重温历史观电影七七事变,小脚老太太的

发布时间:2023/12/20 19:59:22   点击数:

昨天看了一部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制作的老电影《七七事变》,这是由肖桂云、李前宽执导,吴桂苓、吴京安、李法曾、杜志国等主演的的缅怀先烈、铭记历史的电影,于年上映。

芦沟桥的狮子

我们都知道七七事变又名芦沟桥事变,发生在年7月7日。它揭开了民国时期我们全国抗战的序幕,于那时起,中国人民拉开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

当时驻守平津一带的是中国的29军,军长宋哲元,他们原为冯玉祥西北军的一部分,全军共有4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和5个独立旅,总兵力约10万人左右,曾参加过长城喜峰口对日作战,其手中的大刀是曾令日军胆颤心寒的武器,他们对大刀的恐惧远远超过枪林弹雨。

电影中29军战士的磨刀场面

来中国的日军信奉日本的传统迷信,如果在战场上被枪炮弹之类打死,还可以超生转世,如果给大刀砍下了脑袋,那不但是耻辱,而且永世不得超生。他们宁愿中国军人给他们一颗子弹,而不是大刀砍下头颅。

而在卢沟桥防区驻守的就是29军第37师的团。团长吉星文,七七事变时,他首先率军抗击日军。

这部电影其实很简单,所有的故事和交谈基本上都是走马观花一样,日本军人的嚣张,中国军人的刚强都鲜活的出现,一些经典话语,不时划过屏幕,但让我印象最深的不是主角們,也不是战火宣天的场面,亦不是唇枪舌剑的交锋,而是两位老太太。

电影中宋老夫人对儿子的回话场面

一位是29军军长宋哲元的母亲,宋老夫人在自己过生日时,对儿子所说的:“娘,您别在意,在外交场合上,有时是需要曲迂周旋的。“回应,老太太说道:

“是嘛?为娘没做过官,不懂得曲迂周旋是什么。我这个人迷信,我怕收了这份礼,死后不清白,进不了祖坟。”

老太太说完站起身来,伸出右手,轻轻地将日军送来的瓷瓶推于桌下摔得粉碎。当时看到这里,眼泪一下涌了出来。这就是中国的小脚老太太,一身所系,唯在国在家,不欺暗室。

电影中,赵登禹母子辞别

另一位则是师师长赵登禹的母亲送儿子赴南宛阵地前,对儿子说的话:“不,这不丢人,喜峰口一仗,你成了大英雄,得了这枚勋章,可是你手下的大刀队,有一千多名弟兄战死沙场,他们也有父母、妻小。儿啊,妈是要让你别忘了弟兄们流的血。

他亲吻儿子的前额送行,送行时对儿子说道“儿啊,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为了天下人,这就是大孝,你走吧。”

就是这样的母亲,亲自把儿子送上了战场,她知道白骨皑皑,也知道生命无常,可仍然送得怡然,送得心甘情愿,无悔无怨。

在那个时代,又有多少这样的母亲,把骨血送到了最前端。有多少的妻子,把挽发的手,死死地掐死在手尖,不留一丝的眷恋,为夫壮胆。

……

虽然说电影在人物塑造上有所突出,但其主要精神和言语均得到了体现。悲壮的卢沟桥事变,倒下了多少华夏男儿。有史记载,29军的一名青年士兵,用大刀接连砍死砍伤敌军13人,最后壮烈牺牲。

在南菀之战中,29军副军长佟麟阁壮烈殉国,师师长赵登禹在撤向北平时,受到日军袭击,中弹身亡,他们各自全了自己作战前的誓言。佟军长的“佟某与炮共存亡。”赵师长的:“大丈夫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万死不辞。”

犹记得佟军长的“背水一战,不击退敌人,我佟麟阁,愿洒尽一腔热血,以谢天下。”,犹记得全军高呼“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的悲怆,他们用生命践行诺言,用行为传承精神。

电影中的佟麟阁与赵登禹

那年山海关战场,初级指挥官力竭声嘶的大喊:“弟兄们,记住我们的口号:‘以最后一滴血,为民族争生存!以最后一滴血,为国家争独立!以最后一滴血,为个人争人格。”在4年后的卢沟桥继续上演。这是几千年前古人留下来的城墙,是一个军人为民族,为个人争生存的信念。

蒋介石在庐山发自肺腑的说道:“我们固然是一个弱国,但不能不保持我们民族的生命,不能不负起祖宗所遗留给我们历史上的责任,所以到了必不得已时,我们不能不应战。至战端既开之后,则因为我们是弱国,再没有妥协的机会。那时候便只有拼却民族的生命,求我国最后的胜利。”

在电影中这段话没有出现,但他日后传遍全国的下面一段话,却得到了展示,并且成为了名言。那就是:如果战端已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电影末尾之语

卢沟桥事变点燃了中国人民的热血,从此,中国人民进入了为争取祖国独立,为争取民族解放的抗日战争时期。文化传承、血脉轰鸣在这一刻开始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每次看这类资料(书、电影、电视),总觉得悲伤,可也让人敬仰,感谢他们的努力拼搏,我们才能在和平的阳光下生长,并在阳光下沟通、追逐梦想。

#抗日战争#



转载请注明:http://www.xhtty6677.com/dxdm/2477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