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江西党史网
年6月下旬的一天,从上海开来的“大别山”号军舰悄悄地停靠到九江港。军舰甲板上一字排开摆着46辆乌黑锃亮的高级轿车。
同一天,九江汽车站停售了去庐山的客运票,盘山公路上布满了岗哨,路上十分寂静,只有巡逻队时隐时现地出没在路旁树丛里。
庐山封山了,平素观察稍仔细的人都能觉察出来。“看来有大人物要来。”人们在悄悄地议论。
6月29日,天刚破晓,寂静的盘山公路上出现一列车队。是军舰上的那些小轿车。车队中央一辆车最为显眼,那是一辆苏制吉姆轿车,是毛泽东的座车。
次日上午九时,又有一列车队从山下驶来。车队中央同样有一辆吉姆车,国家主席刘少奇正安详地坐在车内。
一时间,庐山牯岭镇的东谷河东路一带,车水马龙,共和国的大批领导人齐集于此。究竟是什么原因把共和国如此众多的风云人物吸引来了呢?
庐山,其名相传源于西周时的匡氏七兄弟。匡氏七人为修道成正果,结伴来此,草庐为舍。周威烈王闻之,派人来访,七人闻讯而去,而草庐犹存,是故名之“庐山”,亦称“匡庐”。进入本世纪后,庐山以其美景吸引了众多军阀、政客和其他人士在山上兴建别墅。由此,庐山便又愈来愈多地与政治挂上了钩。蒋介石在此研究“反共”,组建军官教育团,与中外人士谈判;共产党也曾在此研究如何举行南昌起义。
现在,如此众多的共和国精英汇集于此,中国又将会发生什么大事呢?
自年以来,新生的共和国遇到了建国以来空前的经济困难,在全国上下半年多的共同努力下,经济形势开始有所好转。为了总结前段时间的经验教训,更好地开展下一步工作,党中央决定在庐山开一次会。
刘少奇住在号别墅。在江西省委书记方志纯陪同下,刘少奇的车子驶进别墅门前的小院。
号别墅的旧主人是国民党江西省主席朱培德,它建在东谷河西路上,坐北朝南,位于松林围抱之中。别墅前面有一个小院,院子外面是层层树冠叠成的道道绿波,清风拂过,阵阵树木特有的清香迎面袭来,令人神清气爽。
伫立很久,刘少奇才收回那远望的目光,慢慢转身踱进了别墅的大厅。
“这里可真是一块避暑宝地啊!”刘少奇对王光美说道。
“你好,小同志。”刘少奇对过来倒茶的服务员微笑地问候。
“刘主席好!”面对刘少奇的和蔼可亲,服务员显得有些不知所措。
“叫少奇同志。”刘少奇忽然严肃起来,加重语气说:“我们党只有一个主席,就是毛主席。”
服务员面色通红,显出十分紧张的样子。“记住,下次要叫少奇同志。”王光美轻轻拍拍服务员说。
7月的庐山,依然是一片清凉的世界。全不似山下那么炎热,加上那特有的美景,山上的人们似乎忘了上山的任务,悠悠然地做起“神仙”来了。
直到7月2日下午,才召开了山上的第一次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刘少奇早早地来到会场,检查会场布置。会议由毛泽东主持,一开始他便提出了“成绩很大、问题不少、前途光明”12个字,作为对国内形势的概括,然后提出18个问题,要求大家分成6组讨论。最后他说:
“大家畅所欲言,最后形成《纪要》,发给全党。半个月左右散会。”
与会人员一听心中更是明了,这次庐山会议,真是“神仙会”了。有了这一方向,会议开始后气氛便极为轻松。李锐在回忆当时情景时这样描述道:
“晚上跳舞,舞场为一小教堂。上帝有知,都进不了天堂的。一切都极安静。有戏、有舞,却消没在山风松涛之中。跟北戴河另一番滋味,那儿总是让你挂念着海,想到海中飘游终日才好;这儿是‘深山养道之心’,尘嚣世俗之感皆被融化也。”
7月3日开始的座谈会中即融入了这种气氛。白天开会,晚上自由活动。星期天整日休息。会上讨论大家都根据自己的思想认识来谈。内容上大家都或多或少地对过头的东西进行一些批评和检讨。
刘少奇作为国家主席、党内二把手,一直在忘我地工作着。但这时的轻松气氛无疑也感染了他。7月3日,他攀至大天池北面二里远的圆佛殿前,凭高远眺长江,沉浸在这美丽的山水之间。事实上他心中无时不在挂念着百姓的生活,暗想也许这一次能纠正去年的错误吧!
7月4日,刘少奇参加中南组的讨论。在听过众人发言后,他说:
“年跃进,吃了年库存,预支了年。因此、年都要补课。去年二类苗比一类苗好,过于密植,施肥不当。产量有的红旗队低,白旗队高。年最大的成绩是教训,比跃进的意义大。”
代表们听得出,刘少奇主张继续反“左”,不过话讲得比较委婉一些。
“对去年的问题,当前的形势,毫无悲观埋怨之必要;因为有了教训,认识就大大提高了一步。大家注意,不要泄气,泄一点也难免,以不泄为好。”他继续说道。
过了几天,刘少奇又到西南组参加讨论。
“成绩讲够,缺点讲透。”他语调沉稳而又平缓,给人一种安定的感觉。“年出了些乱子,得到了极有益的教训,碰了钉子知道转弯,这是真正的聪明人;国民经济发展是要综合平衡的,你不管它,它要管你;什么叫经济工作越做越细,就是要做到有计划、按比例、有组织、有节奏的均衡生产;高速度发展,这是总的形势来说的,它的发展规律,只能是波浪式前进,而不是直线上升,不能要求每年都同样程度的大跃进,还要准备出现马鞍形的可能。”
刘少奇继续重申着他反“左”的主张,大家听后便更多地对去年形势进行检讨总结。会议在这种轻松气氛下进行,时间过得飞快。
7月10日晚,从毛泽东住处美庐别墅召开的各小组组长会议传来新消息:会议初步安排开至15日,延不延长到时再定。会议讨论的问题要整理成会议纪要。形势、任务等问题要起草成文件,由中央批发;粮食问题,大家还有什么意见,修改后作为正式文件发。
这时的庐山正是梅雨季节末期,天气是乍雾乍晴乍雨,说晴雨却又下来了,让人捉摸不透,时间在这不可测的天气中一天天飞逝。
7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防部长彭德怀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对年以来发生的错误、教训提了自己的意见。
转眼到了15日,大家依然没有得到新的通知。按计划会议本该结束了,刘少奇不禁也有些迷惑了。
7月16日上午,毛泽东突然召集刘少奇、周恩来、朱德3位在庐山的政治局常委开会。他说,昨天收到彭德怀写给他的一封信。他已经给这封信加上了“彭德怀同志意见书”的标题,并批示“即发各同志参考”。
“要评论这封信的性质。”毛泽东漫不经心地对他们说,似乎没什么大不了的。
“主席,下面的讨论如何进行呢?”刘少奇试探地问。
“你说呢?”
“我看,还是按照主席说的精神,再用一周时间,让大家把各种意见讲出来,行不行?”刘少奇问。
“好的,就按少奇说的办。”毛泽东似乎没有什么新意图要表示。
得到这一意见后,刘少奇中午即召开各协作区主任会议,听取近日讨论情况的汇报并布置会议的下一步工作。最后刘少奇总结说:“总结经验教训,正面经验和反面经验都要讲够。成绩讲够,缺点讲透。指标和干劲有关系,但是两回事。低了不一定泄气,高指标不一定鼓劲。大家回去再组织几天讨论,把两方面都说透。”各协作区主任见没什么新的安排便很快散去。
开完会,刘少奇轻松地坐下,望着院外美景,喝起了庐山特有的云雾茶,心中一片惬意。
傍晚,作为大会文件之一的“彭德怀同志的意见书”发了下来,刘少奇捏在手里,不甚留心地翻了起来。突然,刘少奇想起了上午毛泽东的话,“要评论这封信的性质。”心中不由得一沉。但看过之后,他并没有觉得有什么很严重的问题。晚饭后,刘少奇又找一批人开会,研究如何讨论《意见书》。然而他更关心的是要把大会的主要文件《议定纪要》讨论好,所以并没太重视。
按原计划安排,会议要通过一个会议纪要性的文件,文件由毛泽东指定胡乔木、杨尚昆、陈伯达、吴冷西、田家英起草,后来又增派了陆定一、谭震林、陶鲁笳、李锐、曾希圣、周小舟6人参加。经过他们的努力,16日《庐山会议诸问题的议定纪要》文件草案也已印发。文件按毛泽东7月3日的讲话精神,阐述了18个问题的会议讨论意见。文件在肯定成绩后也指出了工作中的缺点。整个文件是在不声不响中纠“左”。
在刘少奇酝酿如何讨论这两份文件的同时,会议的气氛已产生急剧变化。这两份文件一出台,犹如重磅炸弹一般,在会议上引起了两种意见的尖锐对立。
只要稍有政治常识的人都可以感觉到会议局势的变化,何况共和国这些历经风雨的政治家们,可却又没有人能把握它将走向何方。正如此时庐山的天气,忽晴忽雨,气压很低,云雾缭绕,让人心中有种莫名的烦闷。
会上,一部分人开始在彭德怀并非字斟句酌的信里寻找、探求亵渎最高权威的“险恶用心”,他们回忆、追忆彭德怀发言、散步、游玩时的话语,甚至把闲聊中的一句“如果不是中国工人农民好,早就发生匈牙利事件,要请苏联军队来喽”的戏言也抠了出来作“罪证”,会议被这些人制造出一股紧张气氛。另有一部分人则借着刘少奇提出的“两个讲透”的精神,从正面理解这封信的意义。但更多的人是保持沉默的态度。这样一来刘少奇所
转载请注明:http://www.xhtty6677.com/dxdm/23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