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作品描写庐山香炉峰上,初日映照,紫烟氤氲,瀑布高挂,飞流奔腾,展示了盛唐气象和当时人们对香炉的偏爱之情。
香炉赋予了人们更多的生命灵性,它穿越时光隧道,追逐并领略博大深远的历史文化。日常中人们习惯性的认为香炉的最大功能,便是一件敬佛或祭祖的礼器,而香炉其实也是文人雅士的心爱之物,常置于厅堂中或摆于书房案上,读书时点上一炷清香,便有了“红袖添香夜读书”的美妙意境。
香炉即是焚香的器具,用陶瓷或金属做成种种形式,其用途亦有多种,或熏衣、或陈设、或敬神供佛。
起始:
香炉起源于何时,尚未有定论,赵希鹄《洞天清禄集·古钟鼎彝器辨》:“古以萧艾达神明而不焚香,故无香炉。”但中国香炉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的“鼎”,古代青铜鼎有烹煮肉食、祭祀等用途,祖先倾其所有,向天祈福,求神灵祖宗保佑自己的部落和国家平安,但这同今人们所见的香炉还是两码事,从香炉千变万化的造型用途可以看出祭祀文化发展的轨迹,今所谓的香炉,皆是古人宗庙祭器为之。
在《周礼》中记载:“剪氏掌除蚕物,以攻攻之,以莽草薰之,凡庶虫之事。”古人燃香也可以说是清净环境,中国在尚未产生专用的香器之前,先使用一般的铜炭炉来薰香。
中国人在室内焚香自战国时代就已开始了,但是专门为焚香而设计的香具,却迟至汉代才出现。中国香炉的形制始于战国时期铜炉,以后历代发展出现各种式样的香炉,材质有陶器、瓷器、铜器、鎏金银器、掐丝珐琅、画珐琅、竹木器及玉石等,种类丰富。
不同时期:
春秋时期,已出现专供室内取暖的铜炭的“王子婴次炉”,而这类铜炭炉后世仍然沿用。
▲王子婴次炉年出土于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
汉代开始,产生了一种特殊的香炉—博山炉。
博山,相传是东方海上的仙山。秦、汉两代的皇帝大都崇信方术,方士声称可以在仙山里修炼成仙,因此,博山炉盖上雕镂的山峦之形,山上有人物、树木、神兽等图案;有些博山炉下面还会有个盘子,是盛热的兰汤之用,寓意着海水;使用的时候,博山炉中飘出袅袅香烟,就宛如神山盘绕终年的云雾,似海中仙山。唐李白《杨叛儿》诗云:“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记述的就是博山炉熏香时香烟缭绕的迷人意境。
▲汉代青铜博山炉
在汉代,专为焚香而设计的香器已经出现,熏香器从各地汉墓出土,可以知道当时熏香习俗已经很普遍,在汉代蔡质所著的《汉官仪》中,就有关于香炉的文献记载:“女侍史洁被服,执香炉烧薰。”
博山炉的材质很多,有釉陶、青瓷、青铜、其功能除了焚香,还可以熏衣熏被等。
博山炉造型也很多,有带底盘的,有不带底盘的,有炉柄很高的,有炉柄很矮的,有的加了人物造型、有的加上鸟兽造型,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汉武帝时的“鎏金银高柄竹节熏炉”,后来还有了纯金香炉、纯银香炉。博山炉曾一度成为地位的象征,那个时期的很多墓葬出土文物中,都有博山炉的身影,也象征那时熏香的普及。
▲汉代鎏金银高柄竹节熏炉
博山炉在后来也得到了佛教的推崇,在佛教中的博山炉常用莲花、火焰、祥云作为纹饰,在魏晋南北朝时,博山炉也成为了佛教中的一个重要器物。
香薰炉
北京中科白巅疯医院北京中科白癫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