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庐山_庐山旅游 >> 旅游景区 >>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10
佛教又是如何看待死亡的呢?
很多人认为佛教仅仅是为亡者服务的,之所以出现这种误会,主要是和弥陀净土在民间的流传有关,同时,经忏佛事的盛行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自慧远大师在庐山东林寺结莲社创立净土宗以来,念佛往生西方的净土法门至今历久不衰,它的殊胜之处在于可仰仗阿弥陀佛的愿力,与纯粹依靠自力的其他各宗相比,更能深入普及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尤其是明清以来,其流传之广可以用“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来形容。净土宗的广泛流传,使很多人以为学佛的目的只是单纯的求往生,求来世。
元朝以来,经忏佛事十分盛行。尤其在江浙一带,道场忙于超度亡灵,使寺院几乎失去了教化大众的功能。人们进寺庙烧柱香、拜一拜,只是为了祈求现生的平安吉祥。更多的则是因为家里有了丧事,才想起寺院,请些出家人念经超度,一来希望死者有个好去处;二来对活人有个安慰。
基于以上两点,使社会上那些对佛教没有深入接触和了解的人,以为佛教所关心的只是死亡的问题,以为佛教只是为死人提供服务的。
但我们要知道,虽然净土法门关心死后的去向,提倡借助佛力往生极乐世界,但和基督教所说的进入天国有本质的不同。净土宗是在自力修行的基础上,再借助阿弥陀佛的愿力,也就是说,他力必须通过自力才能实现。
《弥陀经》告诉我们,彼国是“诸上善人集会一处,不可以少福德因缘得生彼国”。由此可见,西方净土不是任何人想去就能去的,必须有福报、有德行、有善根的人才有资格往生,福报从哪里来?从人间的修行来,必须断恶修善方能积累往生的资粮,否则只能是缘木求鱼。
五、正确理解佛教佛教对生命的认识,既不同于唯物主义者所认为的断见,又不同于基督教所宣扬的永生。就一期生命而言,虽说是短暂的,但生命就像河流,贯穿着无穷的过去和无尽的未来。生命是永恒的,又是相续变化的。因为生命是变化的,所以才具有可塑性,才能通过修行去改造。所以说,佛教既重视死后的归宿,也关心现实的人生。
1对死后归宿的重视《宝蔓论》云:“人住死缘内,如灯在风中”。生命短暂脆弱,死亡之风随时都会吹灭生命之灯。尤其是末法世间的众生,命浅福薄,死缘者多,生缘者少。就是这么短暂的人生,又有几个人能好好利用?“少时心在父母,壮时心系妻室,老则心忧儿孙,一生之中,卒无暇时及法”。虽然我们一生忙碌不休,但死亡来到时,除佛法外一切无益,非但至爱的亲人不能替代,连我们朝夕与共的身体也带不去。
这里,是您心灵憩栖的港湾!白癜风哪里治疗效果好点滴型白癜风应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