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_庐山旅游

非典型雾霾史

发布时间:2018-5-19 21:46:44   点击数:

发现格调生活更多可能--

争贞:风隹有霾?

文/单

霾再不散,我都不知道该说点什么了,说多了呛灰。今儿叨叨点儿有的没的,说说我中华上下五千年非典型雾霾史。

霾字,古已有之,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里,就出现了这个“霾”字,不过那时候还没有具体的解释。

“甲申卜,争贞:霾其有祸?贞:霾亡祸?”

卜辞中的“贞”,就是商代负责占卜的人,观天象以报吉凶。如果出现霾天,往往作为一种祸端来分析。由此可见,霾天在上古人眼里也是“坏天气”,是凶兆。

风而雨土为霾。

到了春秋时期,《诗经》给出了初级版本的定义:终风且霾,惠然肯来。意思是说,大风刮起,浮尘遮天,(他)有时又柔顺地来到我跟前。怎么说呢,诗经毕竟是一部以“爱情”为讴歌主题的文学作品,不是一份科学严谨的天气预报,所以现在看来,里面描写的情景,倒不像我们历经的“霾”,而更像早些年间的沙尘暴。

此外,《晋书》中有一卷专门关于天文的记载,详尽地做出了霾的解释:凡天地四方昏蒙若下尘,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时,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

什么意思呢,天地四方昏暗蒙蒙的,像下尘土一样,达十天五天以上,或者一个月,或者一个季,像有雨水但并不沾衣,空气中含有尘土。他们同样认为,出现霾天不是什么好兆头,可能是君臣反目、缺乏和谐的象征,即所谓“天地霾,君臣乖”。

时至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再次提到了这个字:霾,风雨土也。

高峰寒上日,叠岭宿霾云。

唐宋时期,官方所载的史料就很少提到“霾”字了,不知道可是因为与政绩考核相关?那时候虽然没有环保部,但却盛产文人骚客,动不动就诗词歌赋,其中就有不少雾霾的影子。比如说苏轼,在《自金山放船至焦山》和《过庐山下》中,分别提到过:“云霾浪打人迹绝”和“乱云欲霾山”。

这里再稍微提一句,魏晋南北朝时,具体讲是在北魏崔鸿所著的《十六国春秋》上,第一次出现了“雾霾”的提法。

到了元朝,史官们就比较实在了,《元史》中可以看到很多关于雾霾的记录。年3月,冬天没有降雪,春天又少雨水,天气异常干燥,导致“雨土,霾”,“天昏而难见日,路人皆掩面而行。”说是天气晦暗,沙尘严重,能见度非常低,出门必须用袖子掩住口鼻才行。年,出现了两次霾灾。第一次是“雾锁大都,多日不见日光,都门隐于风霾间”,说整个北京都被雾霾笼罩了,好多天都没有太阳,连城门都不怎么看得清。第二次是“风霾蔽都城数日,帝恐天神之怒,遣礼部焚香祭天,祈神灵驱风霾而散。”这一次的雾霾持续了很久,连帝王都害怕了,除了迷信也没其他的法子,只能让文武群臣斋戒三日,或者派文武官员到天坛祭天当人肉吸尘器,以求天神驱散雾霾。

可见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治霾的思路真的是一脉相承:自强不吸,等风来。

高峰寒上日,叠岭宿霾云。

再至明清,雾霾出现的就愈发频繁了。尤其是清代,时隔几年雾霾就会光顾北京,四季当中,又以冬天和春天比较频繁。康熙前后在位61年,有36年都发生了浮尘引发的不洁空气事件,共约50起,且分布全国多地,并不局限于北京。这其中,带“霾”字的大概20起:“今日(会试)出榜,黄雾四塞,霾沙蔽日。如此大风,榜必损坏。”简单地说就是:今天是会试放榜的日子,不过到处都是沙尘,而且风很大,榜单肯定会被吹走或吹破。

想想古时读书人也是可怜,搁在今天学校都停课,还何谓放榜不放榜。有生之年,珍惜眼前的雾霾吧,大家正在历经一段非空前不知道能不能绝后的特殊时期。下个世纪的人类,又会怎样追忆此时的我们呢?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们也活在后人的非典型雾霾史里。

--长按两秒扫码







































北京白殿风
南昌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xhtty6677.com/jbxx/1932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