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庐山_庐山旅游 >> 故事传说 >> 漫步人生路,从苏子诗词中感悟人生旅途的清
有人说,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豪迈壮阔的边塞才是风景;也有人说,千山横断,万川并流震撼激昂的山水才是风景;更有人形容秋风萧瑟,枯叶凋零的肃杀是风景,而我,却独爱那清风徐徐、明月皎洁的静谧夜晚。
每当我置身于清风明月之中,内心便生出无限感慨:高山有灵,大海有灵,清风明月有灵,万物皆有灵。大自然的灵气无处不在,而清风明月之灵让喜欢它的人流连忘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能让人切身感觉到它的存在。古代的大文豪们都能与大自然进行心灵沟通,因此诗仙李白吟出了“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的名句;宋代大学士苏东坡以清风明月为载体写出了《赤壁赋》那样的千古绝唱。
寂寞沙洲冷
苏东坡曾在他的诗中写道:“清风明月乘扁舟,荡桨摇橹江上游。直至中流风浪起,何时回棹泊沙洲。”诗中的意境清新明快:在清风之中、明月之下,乘一叶小舟摇荡于江水之上,无比惬意。在月白风清的夜晚,我也经常一个人漫步在山坡或湖畔,在没有网络、没有手机和任何电器的环境之中吟诗唱歌,仰望长空。那样的时刻,仿佛自己的精神与灵魂融入天地之间,与老子和庄子坐而论道,与李白和杜甫把酒共舞,与陶潜和苏轼品茗吟诗。内心深处没有对红尘人世的任何留恋,轻松自在,笑谈人生。那样的良辰美景犹如梦中仙境,让我亲身感受到身在红尘、心在方外的喜悦与洒脱。
在清风明月中散步,我的脑海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古人便是苏轼。细思他的人生,少年得志,被文学大家欧阳修赏识,一举成名于科场,惊动朝廷。年轻时的苏轼,事业几乎一帆风顺,然而中年之后,运气逐渐不佳,仕途极端坎坷,先不容于新党,后又得罪于旧党。放逐贬谪坐监,堪称苏大学士后半生的职业。他屡贬屡赦,最后竟然去了地处天涯海角的儋州,即今天的海南。在当时,那里是绝对的蛮荒之地。直到苏轼生命的最后一年,他才从海南回归中原,并得到平反昭雪。他的后半生,因为外任和贬谪放逐太多,所以有后人称其为“历典八州,行程万里”。
有道是“诗人不幸诗家幸”,乌台诗案后的苏轼,词创作风格有了非常大的变化,他寄情于山水,展开臂膀,安睡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而大自然像一个温柔的母亲,熨平了他那痛苦的心灵。
也无风雨也是晴
每当我手捧《赤壁赋》,就会暗自感叹苏轼宽宏的心胸和豁达的性情。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管走到什么地方都能随遇而安,心灵悠然自得。“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把他人生的淡定与安然写进诗文中,也融进绘画之内。即使只是观赏他的书法,也能感受到他雄浑大方的气度,既非颜真卿的端庄豪迈,亦非柳公权的斩钉截铁,而是他特有的舒展自如、不拘小节的一派豪气。在他的作品之中,藏巧于拙,删繁就简,远看似有笨重,细观却能见其空灵。犹如笑口常开的弥勒佛,只一笑,天地佛理尽在其中;只一拙,灵气风骨尽含其内。他的作品豪气干云,可称得上千古奇观,使人百读不厌。
小时候,我曾听老人们讲过苏轼与佛印和尚的故事,人们把他们各自将对方比喻为鲜花与牛粪的故事引为笑谈。末尾还有一句话:心中有佛,看人即佛。然而,苏子的晚年,内心必定有佛;对于神佛的认识,必有自己的大彻大悟。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写出清秀的文字、优美的诗词和潇洒的书法。
清风与明月是苏轼诗词的载体,清风明月虽不见其形,却有其灵若隐若现。天远地宽、心胸开朗和大彻大悟的精神境界,不仅成就了苏轼雄浑豪放的千古之作,同时也成就了他豁达豪放的性格,以及在两袖清风和一轮明月之间所铸就的豪迈人生。
远是一种美丽
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的一首非常著名的饮酒诗,前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能何尔?心远地自偏”。台湾作家刘墉深得其中况味,他说:“远”这个字,实在有很深的哲理。画,放远看,常更美;山,站远看,常更幽;对名利看得远,就能洞观事物本体;将心放得远,能少去许多。人生在世,近朱墨、近声色,都容易,最难得还是个远字。
苏东坡有诗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学过艺术的人都知道这个道理:距离就是美。刘墉说画是远看美,山是远看幽。下棋的人容易犯当局者迷的错误,皆在于思维于纷争,不能跳出局外将思想放远,生活中的许多事也是这样适时地转换角色,高瞻远瞩,才会得到更好的结局,很多时候我们或受制于权势,或诱于声色,或碍于面子声望,或因为贪欲、懒惰自私我们不停地追逐,不停地索取、不知道满足不懂得让步因而烦恼丛生。
每当十五月圆,我总要捧一杯香茗在田野中欣赏那一轮明月。远观高挂枝头的皎洁圆月,感受微风拂面的轻柔,将繁杂的内心抚慰平静,将思想放空、思绪放远,远离那喧嚣繁杂尘世,去追求那种“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境界,远离尘嚣,成为解脱了利器。
明月寄相思
青年读书时的我,经常会想,天边斜挂的一轮圆月,乏味无趣却为何千百年来赚足了文客骚人的笔墨,惹尽了红颜佳人的风流?年少的我不懂诗仙李白的“举杯望明月,对影成三人”,不解词圣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蕴含的深意。直到离家求学,他乡定居生活后,在四野无声的夜里,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之时才明白,只有家乡的明月才是我脑海中最美、最圆、最亮的那一轮。
月光照在大地上留下斑驳的影子,我常常在夜深人静时,抬头望向星空,和远方的家人共赏同一轮明月,这个时候的月亮是我们思念家乡亲人的倾听者,是我们怀念已逝故人的寄托者。
特别是每当我头顶明月,身披繁星,拖着一身疲惫步行回到自己温馨小屋的路上,水银般的月光笼罩着我,我在想,月光一定把我对他们的思念照进了母亲和父亲的梦中。
小结
漫步清风明月,感悟苏子人生。我最为向往的人生境界就是身在尘世,心在方外。在夜深人静之时,我的快乐就是与清风明月对话,把方外的遐思撰写成一篇篇小文。又或在雨夜月暗之际,挑亮一盏孤灯,手捧一卷唐诗或宋词,如品仙茗,忘却所有红尘俗世之中的烦恼与牵绊,使心灵沉浸在古典的文字之中,荡漾在清风明月之间。
心在方外,就可以远离世间的纷争、远离是非的漩涡、远离人间的尔虞我诈、远离束缚心灵的名缰利锁,保持一颗非常纯净与正直的心。念在方外,就可以让生命超脱尘世,寻找内心深处的一份恬静。